羌族的習慣風俗,羌族的民風民俗

2021-03-03 20:27:41 字數 5364 閱讀 4124

1樓:雨中漫步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汶川縣誌》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

羌族**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

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裡或一個樂段裡同時出現,並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祕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絡,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迴圈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複,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麼樣的場合跳什麼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羌族生活在川西北群山之顛,自然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羌人不論男女老幼皆喜飲酒,但從不酒後滋事。羌民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為主料,或和以大麥、小麥、玉米精心釀製出一罈罈的青稞咂酒。

有詩讚:「萬顆明珠一罈收,王侯將相都低頭。雙手飽定朝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

」民間更是有「岷江邊上釀咂酒」,「杆杆的酒裡找黃河」的歌兒傳唱。

羌人制作工藝品技術精湛,有的製作技術已經失傳,有的匯入中華民族工藝美術的製作技藝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於羌族的工藝美術中,得到繼承和發展。現代羌人制作的馬鞍、耳環、手鐲、帽花、各種掛飾、佩飾及石雕、木雕、漆器、織毯,尤其是挑花、刺繡等民間工藝,以其自身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地方情調,精巧的技藝,集實用與審美於一體,世代流傳,裝飾美化生活。新中國成立後,羌族民間工藝得到進一步發展,更加光彩奪目。

羌族的民風民俗

2樓:學姐

1、服飾

羌族人民的服飾樸素、美觀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著皮製、毛製衣裝。明代以來紡織業發達起來,則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裝。

解放後至今,服飾的面料更加多樣化。男子喜包青色頭帕,冬季有的還喜帶狐皮帽,穿麻、棉、綢、毛面料的長衫,有的長衫飾有花邊。外套為無袖的羊皮或毛、棉製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墊坐,且適於勞動。

2、婚姻家庭

羌族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入贅,還有指腹為婚、訂娃娃親、篼篼親等。

其他還有姑舅表優先婚,新娘婚後一年內返居孃家、兄死弟納其嫂、弟死兄娶弟婦等遺俗。解放後,特別是現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後習俗已得到改變。

3、喪葬文化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喪葬習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巖葬、水葬幾種。火葬是其傳統葬俗,每個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墳場,用石砌圍圈,往往有碑記載姓氏與開始設立墳場年月。

目前仍盛行火葬。60歲以上正常病故,認為是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舉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遺囑是否選擇火葬的。

凶死或傳染病死者則必須火葬。嬰兒死後裝小木棺置於巖洞為巖葬。也有的死嬰裝棺放入河水中飄走稱為水葬。

4、飲食待客

羌家好客尚禮,家中來客,全家熱情相迎,問寒問暖。遠客臨門,立即備酒飯茶招待,並獻敬酒歌。客人進房要讓座於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

客人談話,不能隨意打斷。晚上睡覺,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於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長輩、老人和客人問安。

有客人和長輩及老人在場不準翹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賓主有別。任何人不得把腳放到火塘上面。

5、特產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現在中國官方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等地,人口大約有三十萬左右餘人,特產與四川大部分地區相同,口味偏重麻辣。

6、民居

一般都住寨子坪村。丹青水磨,秀美山川,在老人村、寨子坪村、黑土坡、劉家溝也以民族歌舞和壩壩宴。

3樓:匿名使用者

羌族民族風俗

建築居所

羌族有自己古老的歷史和優秀文化。2023年以前,《後漢書·西南夷傳》描述「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的「邛籠」,即今羌語碉樓之意。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幾種形式,最高的有十三四層,高有幾十米。

碉樓以不規則的石片、石塊用黃泥土粘合砌成。修建時不弔線、不繪圖,亦不用柱架支撐,全憑目測和經驗,信手砌成。這樣建築的碉樓堅固耐久,可經數百年,有的經**也未傾斜倒塌,充分顯示出羌族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棧道,又名「閣道」或「複道」。這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設施之一,有所謂「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之說。直到解放前,羌族地區還保留了這種通道。

《四川通志》記載:茂州「石鼓偏橋,即古秦漢制也。緣崖鑿孔,插木作橋,鋪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欄護之。

」這種棧道大多建在絕險之處的峭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樑連閣而成,在古代為溝通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

羌族有一種古老的信仰,就是對白石的崇拜。

羌族崇拜自然,所供奉的神有30多種,這些神中沒有泥塑木雕的神像,除火神以三鍋莊石之一為象徵外(不用鍋莊石而用鐵三腳的地區,則以其中一個套有小環的腳象徵火神),其餘諸神均以乳白色石英石為象徵。白石被供奉在屋頂、門窗、屋角、山上、林中、田間。有的羌族村寨還在山上或寨子附近修一座高約六七尺的方形小石塔,羌語稱「勒夏」(或「勒色」、「勒克西」),最上層用小石砌成圈,頂上放置白石五塊,最高的一塊象徵天神,其餘四塊象徵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或關帝聖君)。

村民常在自家屋頂上修砌一座底面長寬各一尺五寸,高二尺許的塔狀小「勒夏」,內有一裝有五穀的陶罐,塔頂有白石和牛羊角。羌族住房習慣是大門朝南,小「勒夏」就砌在屋頂北端與大門對稱。羌人每日早晨在「勒夏」前燒柏枝,磕頭禮拜,祈求威鎮一方的白石神福佑全家。

每逢年節、端午節或辦喜事時,人們還要在「勒夏」頂上的圓洞裡插一柏木竿或杉木竿。竿長四尺許,有五至九個小枝丫,用毛線在上面紮上彩色紙條,迎風飄舞表示喜慶。每戶修砌小「勒夏」的時間,常選農曆正月初九或九月初九。

羌人以「九」為吉,喜歡「九」字;以白為吉,以白為善,崇尚白色。

羌族習慣正月初一把白石拿進屋,象徵進寶。正月間走親戚,也要送一塊白石,還說「財來了」!並將此白石供在這家的神龕上,象徵送來了財寶。羌人打獵時,要祭祀白石,以祈求狩獵吉利。

喪俗「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紅日已瞳瞳。」的確,羌族人民非常喜愛歌舞,唱歌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辦喪事的時候,人們同樣要唱許多歌。羌族人的父母去世後,要立即派人專程到大母舅(父親的舅舅)和小母舅(自己的舅舅)家報喪;要向近親晚輩送孝帕。

遠道趕來的弔喪親友數十人,拿著祭帳等禮物,敲鑼打鼓、浩浩蕩蕩走攏村寨時,喪家聽到鑼鼓聲要立即去寨門外迎接。弔喪者進門後,先跪在棺材前放聲大哭,喪家主人跪在一旁陪哭,並燒紙錢。中老年人則按傳統哭述,悲切感人。

就這樣,從清晨到傍晚,弔喪的親友絡繹不絕。哭聲、叫聲、鞭炮聲、鑼鼓嗩吶聲夾雜在一起,營造成一種十分悲楚的氛圍。

傍晚,眾母舅家的人們浩浩蕩蕩地來了,支客司(此次喪事的主持人)立即組織眾人到大門外跪迎,沿門分跪兩旁,喪家子女跪在最前面,由專人端一大木盤,內裝酒、肉,為眾母舅洗塵,另有一人高舉火把照明。

支客司用羌語領唱,眾人幫腔;眾母舅答唱。待眾母舅進入喪者家中在尊位上坐定後,孝子要向眾母舅稟報:他們如何深受死者的恩澤,應如何永記死者的大恩;死者為何患病,病中家人如何照顧,如何請醫診治,病危時如何搶救;死者去世後,子女和家人如何悲傷,如何安排喪事,乃至死者裝殮情況等,均需棗稟報清楚。

之後,眾母舅誇獎兒女晚輩盡了孝道,讚揚死者創世立業之功,並囑託死者要保佑兒孫萬事順心,享榮華富貴。接著,要熄滅所有的燈光,點燃火把,由眾母舅開棺驗屍。母舅們仔細察看死者及其穿戴,並低聲說些與死者告別的話。

經眾母舅認定兒孫確實盡了孝心,確實無法醫治死者並同意喪事安排事宜之後,才能蓋棺。

第二天晚上,晚輩青年守靈,其他的人在堂屋裡跳哀事鍋莊舞,羌語稱「薩朗」。舞步矯健,動作優美多變,表現了羌族人民淳樸豪放的性格。其歌詞更是樸實無華,明白如話,以數百行的詩句告慰亡靈。

羌族過去慣用火葬,《呂氏春秋·義嘗》中說:「羌氏之虜也,不憂其繫累,而憂其死不焚也。」約於距今二三百年前改為土葬,惟凶死者用火葬。

出殯那天,鞭炮喧天,鑼鼓齊鳴,嗩吶聲聲,如死者屬猴,與蛇、龍為友,這兩種屬相的人迴避;猴與虎為仇,故請一屬虎者踢棺材三腳,並高呼:「您死都死了,就不要再呆在屋內,放心去,兒女後代會給您上香進供的。」這之後,人們才起槓抬棺。

這時,孝了了放聲哭喪,眾人低泣。由二人執長刀開路,後為端公敲羊皮鼓驅鬼,眾人扶著悲痛的孝子。孝子披麻戴孝,手捧靈牌,眾人抬棺材隨後,有人一路丟紙線買路。

出殯隊伍經過誰家門口,這家人都在門口點上堆柴草薰煙,然後關門迴避。據說是當死者到了陰間後,這些人家先逝的長輩問話時,死者可順告其家人人丁興旺,讓早逝的先輩放心;關門則是迴避死者的陰氣。

墳山上早已挖好了墓穴,並點上熊熊大火。端公敲著皮鼓,眾人肅立,孝子大哭,然後下葬。孝子、端公、母舅三人繞墳走三圈,以示最後告別,接著眾人即砌墳。

從墳山下來回到喪家大門口時,端公對門神說:「好的你放進來,壞的不讓進。」然後高聲問:「進財沒有?」喪家答:「進財了!」這時喪家才開啟緊閉的大門。

支客司代喪家謝眾賓客,孝子磕頭。眾人說:「死人得了!」端公面向喪家神龕,對諸神進行安撫。

當晚,人們還要在新墳前點燃一堆篝火,多燒些柏枝,供上香、酒、肉。有的人家還在死者去世後的第一個春節和正月裡都在墳前點盞清油長明燈,在黑夜裡顯得格外明亮。

到此,羌族人的喪葬禮儀儀才告結束。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

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

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湖。

羌菜的簡單介紹,介紹羌族的風俗習慣

1全部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鹹 淡 鮮 酸 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 牛蹄 酸奶 酥油等為主要原料.是四大藏餐風味之一。我暈。不懂不要亂開腔,以上臧餐不是羌族風格的哈,羌菜不好介紹,很多菜做法和漢族人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原...

河北保定的民風民俗作文需要,保定的風俗習慣

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 一 二歲時,即請人在胸 背 腹 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 花卉 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

仙居有哪些風俗習慣,關於仙居民風民俗的作文400字

大的來說4個 小得來說15個 啊 關於仙居民風民俗的作文400字 仙居是一座美麗的縣城,那裡山清水秀,那裡有國家4a級的風景區,有獨一無二的楊梅。我的家鄉就住在這座美麗的縣城。楊梅是我家鄉的特產,早在幾千年前楊梅就在仙居種植。現在楊梅的品種越來越好了,品種好的還運到了國外去,從此楊梅成了無人不知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