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以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事件是A民族

2021-03-03 20:46:49 字數 5529 閱讀 8458

1樓:佳佳

b試題分析:2023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誌著第三世界以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故選b。

a項是在戰後就開始了;c項是在20世紀80年代,且不屬於第三世界的活動;d項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2023年,在不結盟運動之後。因此acd三項均錯誤。

點評:2023年第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在南斯拉夫舉行,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成立,第三世界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到第二屆不結盟運動時,就把主要任務從反帝、反殖發展到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與此相關的知識點有世界多極化趨勢等需要掌握。

第三世界以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標誌事件是 ( ) a.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b.不結盟運動的

2樓:█姍姍嗮

b試題分析:2023年第一次不結盟會議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召開標誌著第三世界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故選b。a項錯誤,民族解放運動不是第三世界興起的標誌,但是為第三世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c項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d項有利於壯大第三世界的力量,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2023年,不結盟運動早已興起。

點評:2023年第一次不結盟運動會議在南斯拉夫舉行,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成立,第三世界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到第二屆不結盟運動時,就把主要任務從反帝、反殖發展到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與此相關的知識點有世界多極化趨勢等需要掌握。

二戰後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什麼變化

3樓:笑看紅塵面春風

一、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歷史背景

①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就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後和平等問題達到了若干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

②二戰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 企圖稱霸世界.

③戰後蘇聯實力的不斷增強及在世界上影響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④二戰結束後,美蘇反法西斯聯盟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同盟關係破裂.

2、「冷戰」的興起

(1)含義: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2)表現

政治:2023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023年的柏林危機是美蘇「冷戰」的第一次高潮.

經濟:國務卿馬歇爾提出的對歐洲援助計劃,把西歐納入美國對蘇聯「冷戰」的戰略軌道.2023年初蘇聯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進行反擊.

軍事:為進一步加強對西歐政治軍事控制,2023年美英法等十二國在華盛頓簽定了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對抗北約,2023年蘇聯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八國**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

至此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3、歷史影響

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世界國際關係的發展造成了近半個世紀的影響.

① 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使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②兩強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③客觀上兩強競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總之,世界在近半個世紀大局穩定小波浪不斷.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背景

①共同的地域使歐洲國家一直擁有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這是歐洲走向聯合的基礎.

②二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美蘇兩極格局下,西歐受到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為了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就必須密切聯絡,加強合作,實現歐洲的統一.

② 在戰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間的聯絡日益密切.

(2)程序

①2023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西歐國家在一些具體經濟領域實現聯合的「舒曼計劃」.

②2023年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六國簽訂《巴黎條約》,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促進了成員國工業的發展,使法、德兩個政治宿敵開始走向和解.

③2023年西歐六國在羅馬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2023年,兩個共同體正式成立.

④2023年三個共同體合併為一個,統稱歐洲共同體.

⑤歐共體推行統一的對外關稅和外貿政策;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和漁業政策;建立單一的歐洲貨幣體系,進一步加快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⑥歐共體的擴大:從2023年至2023年曆經三次擴大,成員達到12國.

(3)影響

①促進了歐共體國家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②歐共體的擴大,增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力量,使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2、迅速崛起的經濟大國日本

(1)原因

①民主化改革: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消除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恢**展奠定了基礎.

②美國的扶植:2023年後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對日本佔領政策的重點由強制日本執行戰爭賠償轉到扶植日本發展經濟.

③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朝鮮戰爭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④高度重視科技與教育,把發展經濟放在首要位置.

⑤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2)結果

1956-202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8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影響

①改變了戰後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實行以日美關係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出現了多極化趨勢,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背景

①二戰後許多國家獲得民族獨立,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礎;

②2023年召開的亞非會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

③為擺脫美蘇控制和維護自身獨立,新獨立的亞非國家相互團結支援,推動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2)形成

①2023年,南斯拉夫**鐵托、埃及**納賽爾、印度**理尼赫魯提出不結盟的主張,不結盟運動興起.

②2023年,不結盟會議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3)特點

①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②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是其重要任務.

(4)作用

①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誌第三世界的崛起,並作為一支新的獨立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②推動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

③ 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化,有利地衝擊了美蘇兩極格局.

4、中國的振興

(1)過程

①1949-2023年,恢**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②1956-2023年,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雖有挫折,但成績很大;

③1966-2023年,十年「文革」,蒙受巨大損失;

④2023年以來,中共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發展迅速.

(2)影響

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保持著與不結盟運動的良好合作.

三、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蘇聯解體

(1)背景

a.戈爾巴喬夫改革:①2023年,戈爾巴喬夫上臺,首先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但困難重重,無法開啟局面.

②從2023年起,他轉而進行政治改革.2023年,蘇共**全會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制.③結果:

加劇了政局動盪,導致****爆發,民族**活動愈演愈烈.

b.八一九事件:①根本原因:

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導致局勢的混亂.② 導火線:2023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的簽署.

③影響: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標誌

2023年阿拉木圖宣言發表,宣佈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蘇聯完全解體.

(3)影響

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特點

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2)原因

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結束.

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並極力構建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③多個國家聯盟力量中心的出現.

(3)影響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4樓:一槓青年

西歐各國在二戰後普遍衰落,美國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

軍事上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壟斷了原子彈;經濟上擁有最雄厚的工業體系和最豐富的**儲備,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又稱佈雷頓森林體系)。

蘇聯是二戰中抗擊德軍的重要力量,戰後總兵力接近美國,還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軍隊駐紮在歐亞許多地區。在戰爭中蘇聯大大擴充套件了疆土,解放了東歐大片領土。蘇聯成為戰後惟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二戰結束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或粉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格局,即所謂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建立在美蘇勢力均勢基礎之上,事實上劃分了美蘇勢力範圍。

5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之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總體概括: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世界格局朝兩極化發展。冷戰爆發,但爭霸最終的結果是蘇聯的解體。所以世界局勢向多極化發展。最終形成今天的「一超多強」世界局勢。

發展過程:

多極化局勢在曲折中發展。

原因: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

兩極格局的解體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主要:蘇聯解體

過程:2023年東歐劇變,2023年兩德統一,2023年經互會和華約組織解散。

6樓:古風雪宇霜

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就一分為二了;以柏林為界,都伯林為蘇聯支援的東歐社會主義革命國家、西柏林為核心的西歐自然是美國等地西方資本主義的天下了.

不結盟運動形成的標誌是( ) a.2023年亞非會議召開 b.2023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國首腦會

7樓:耳語佌

c試題分析:2023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涎生。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誌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了由超級大國和西方大國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

點評:歐共體、日本與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分別產生了怎樣的衝擊?

不同點歐共體和日本

不結盟運動

性質他們雖然都反對美國控制,但主要是一種經濟上的競爭和外交上的爭奪,中間隨時會有妥協。反對蘇聯也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上的衝突

第三世界國家歷史上受過殖民壓迫,它們的鬥爭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是反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鬥爭是堅決徹底的

宗旨為了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併為此參加北約組織,進行「冷戰」

不結盟運動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主張以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反對加入任何軍事集團

形式是從經濟上的競爭到外交上的鬥爭

是從政治上的鬥爭到經濟上的競爭

2019成立什麼標誌著第三世界形成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 不結盟運動 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誌。發展中國家的外部不均衡 外貿的不均衡結構 缺乏外匯 起伏波動的出口收入 債務問題 經濟依賴性。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第三世界正是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在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

歷史書上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各指的是什麼?它們有什

在不同的時期,第一二三世界的劃分是不同的。在冷戰時期,第一世界指美國 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指指介於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間的發達國家。這個含義主要見於漢語文獻。第二世界主要包括日本 歐洲 澳大利亞 加拿大等。第三世界即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英語中,第一世界指美國及其影響下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指北約成員...

暗黑2中第三世界中的憎恨的囚牢第二層在哪的啊

憎恨的囚牢前2層是隨機地圖,難度越高越大,只要你把一層全走遍了就會有一個下2層的樓梯,下去就是2層了很簡單的 要是你是因為進不去憎恨的囚牢那請參照第三幕的第二個任務,需要找到克林姆身體的3個部分和他的連枷在方箱裡合成敲那個紅色的球,樓梯就出來了,下去是1,在一轉轉就會發現2的樓梯 你要是在第一層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