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不正確的恰當的利用,就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能用什麼成語形容呢

2021-03-22 00:46:04 字數 5818 閱讀 2525

1樓:賀長順舜詞

大受小知:大受:委以重任,這裡指能承擔重任的人;小知:讓他辦不重要的事。形容大材小用。

牛刀割雞:殺只雞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牛鼎烹雞: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2樓:況學岺睢庚

不能用言語形容---

換成恰當的成語:

無以言表

分析:無以:沒有什麼可以用來;無從。言:言語。表:表達。

沒有什麼言語可以用來表達(常用於感受)。

其最大的作用.能用什麼成語形容

3樓:雨天后的七彩虹

物盡其用

【拼音】: wù jìn qí yòng

【解釋】: 盡:全部,指充分發揮;用:用處。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儘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出處】: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舉例造句】: 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盡其通。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成語是:物盡其用

有什麼成語的意思是「能夠極大地發揮作用,做一番貢獻」?

5樓:gaohaiyue是我

1、大有作為

2、大展巨集圖

3、大顯身手

4、大有可為

5、如虎添翼

1、大有作為,讀音[dà yǒu zuò wéi]

釋義:做出成績。能夠極大地發揮作用,作一番貢獻

2、大展巨集圖,讀音[dà zhǎn hóng tú]

釋義:展:把卷畫開啟,比喻實現;巨集圖:比喻巨集偉遠大的謀略與計劃。 大規模地實施巨集偉遠大的計劃或抱負。

3、大顯身手,讀音[dà xiǎn shēn shǒu]

釋義:顯:表露,表現;身手:指本領。 充分顯示出本領和才能。

4、大有可為,讀音[dà yǒu kě wéi]

釋義:事情有發展前途,很值得做。

5、如虎添翼,讀音[rú hǔ tiān yì]

釋義:好像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出處:1、《孟子·公孫丑下》:「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朱熹集註:「大有為之君,大有作為,非常之君也。

原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第二章「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 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

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

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

』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

『父召無諾,君命召不矣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

「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

』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其尊德樂道, 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故湯之於依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 故不勞而霸。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 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第三章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贈七十鎰而受; 於薜,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

「皆是也。 「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

「當在薜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

』予何為不受? 「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第四章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曰:

「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入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

「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為王誦之。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孟子謂蚳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蚳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蚳蛙則善矣; 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 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第六章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為輔行。王□朝暮見,反齊滕之路, 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公孫丑曰:

「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摺疊第七章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贏,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為獨不然?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第八章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

「可。子噲不得與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 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

何以異於是!」 齊人伐燕。或問曰:

「勸其伐燕,有諸?」曰:「未也。

沈同問:『燕可伐與?』 吾應之曰:

『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

『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 『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

』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第九章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

「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

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

「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

「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古之君子,其過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 又從為之辭。」

第十章孟子致為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棄寡人而歸, 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以萬鍾,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 是為欲富乎? 季孫曰:

『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 人亦孰不欲富貴?

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 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徵之, 徵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第十一章

孟子去齊,宿於晝。 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 客不悅曰:

「**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曰:「坐。

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洩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

長者絕子乎?」

第十二章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 然且至,則是幹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 士則茲不悅。

」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

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

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 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

王由足用為善; 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

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 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第十三章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

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吾何為不豫哉!

」第十四章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

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

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

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繼承併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

語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語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選c 的作者是林嗣環,張潮是編撰虞初新志 的人。d 作者是林嗣環,不是張潮。語文題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選c因為說明文分為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 這裡只說出一點故選c b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 1 小令 2 中調 3 長調。有人認為 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方...

如果沒有重力,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河水不

a 如果沒有重力,河水不會因為受到重力作用向下運動,再也看不見大瀑布 此說法正確 b 質量是物質的屬性,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質量,與是否有重力無關 此說法錯誤 c 如果沒有重力,人一跳起來就會離開地球,再也回不來 此說法正確 d 如果沒有重力,杯子裡的水不會向下運動,所以倒不進口中 此說法正確 故選b...

下列關於會計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這題應該為a。記得這題我在考呀呀上做過的,會計資料主要是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的會計核算資料,它是會計核算的重要載體,反映單位財務狀況和經濟成果,評價經營業績,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國家進行巨集觀調控的重要依據。審計報告不屬於會計資料 a 會計資料,主要是指會計憑證 會計賬簿 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