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講了什麼內容

2021-04-17 10:04:32 字數 5476 閱讀 7550

1樓:話費不想吃剛

講的是:「我抄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襲,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中的《為政》。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傳**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

2樓:命運與夢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

詳解:一句無人不曉的話,卻一直無人真的曉得,甚至連並列成分省略的簡單語法現象,都沒被指出過。「十有五而志於學」後的「立」、「不惑」、「知天命」, m「於」,相當於「被」、「用」;「志」,「志」的古字,標記。

「志於x」,用x來標記。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十有

五、三十等年歲數字,大致和孔子達到某種相應境界的實際年齡相關,但並不表明這個體經驗有著任何絕對的意義,例如,並不是任何人「三十」就一定「立」,「三十」與「立」之間並不必然相關,這些境界也並不一定按年齡機械地被賦予某種必然的次序,只是一種標記;

二、所有以往解釋都忽視了「志於」的省略,而把後面的境界當成「學」的必然結果,更把每種境界當成一個固定的標準,卻不知每種境界是自足而動態的,每種境界都有其「成住壞滅」,之所以是「志於」,只是把每種境界用一個名言標記而已,決不能掩蓋其鮮活的當下呈現。

「學」,「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聞見」而「學」,「學」而「行」,「學」是貫通「聞見」與「行」的樞紐,「學」,包羅萬有,相應境界、所為,以「學」為標記。

「立」,世間一切,皆有所「立」,有所位次,究底窮源,首先就要究其「立」、窮其位次,如此境界、所為,就以「立」為標記。

「不惑」,「立」則有其「患」,「患」則有其「惑」,而「立」皆「不患」而「立」其「患」,不窮其「不患」,則不能「不惑」,這「不患」而「不惑」的境界、所為,就以「不惑」為標記。

「天」,時也;「時」,當下也;「命」,生存、存在;「知「,智慧。「知天命」,當下生存而呈現智慧。所有的智慧,都離不開當下的生存,否則都是虛無幻想,智慧的成就,必須是當下生存的鮮活呈現,這境界、所為就以「知天命」為標記。

「順」,遵循;「耳順」,「耳」,「聞」也,「聞」與「見學行」是不可分的,「聞見學行」遵循什麼?就是「知天命」。「聞見學行」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耳順」,這種境界、所為,以「耳順」為標記。

「從心所欲不逾矩」,「心」,非指一已之私心,民心也,依從民心期望不越「矩」,何謂「矩」?「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依從民心所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的位次,這境界、所為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標記。

「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窮其現實之「立」,盡其現實所「立」之「不患」而「不惑」於時,以其當下之時讓智慧鮮活地呈現而「知天命」,然後才有「耳順」的內聖、「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外王。只有這樣理解,才算大致明白本章的主旨。

白話直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境界、所為用「從此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來標記,三十歲的境界、所為用「窮盡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現實可能位次」來標記,四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透徹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現實可能位次的不患」來標記,五十歲的境界、所為用「聞見學行聖人之道讓智慧依當下生存鮮活地呈現」來標記,六十歲的境界、所為用「遵循當下生存鮮活呈現的智慧而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以成就內聖」來標記,七十歲的境界、所為用「依從民心期望但不超越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在當下現實中可能實現位次而成就外王」來標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逾矩」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 我15歲立志於學習,30歲能有所成就,40歲不迷惑,50歲之上天意旨,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70歲,從心所欲不越過法度

4樓:匿名使用者

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bai說:「我十五歲時就能立志du學習,三十歲時能夠自zhi立,四

dao十歲時遇到不能夠理解回的事情能夠不答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就知道那些事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六十歲時能夠聽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能夠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6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樓:澄媽要瘦

可口可樂旅途兔兔看看

幫忙翻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8樓:漢逸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服務標語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為政》飯店廣告語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能夠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能夠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樓: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遇事不惑,五十歲就能瞭解自然規律,六十歲就能明辯是非,七十歲就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距。

10樓:

孔子說我15歲時便有志於做學問,30歲時便有所成就,40歲時不再感到疑惑,50歲時,直到上天的一直十歲十歲聽得進別人的意見,70歲時能順從自己的意願

11樓:格蘭芬多的探險家

我15歲就立志學習 30歲就有所成就 40歲就不必迷惑 50歲就知道上天的意旨 60歲 就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70歲就能從心所欲不越過法度

12樓:d緣份

我15歲立志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能遇事不或50歲就能瞭解自然規律。60歲就能明辨是非,70歲就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13樓:

孔子說:「我15歲就專心於學習;30歲自立於世;40歲能通達事理;50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60歲時能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70歲能隨心所欲,卻不予超過法度規矩。」

14樓:開心果和小書包

!《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到迷惑,五十歲了肖棘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能明辮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過規矩

16樓:猶夜春

孔子說我十五至於學習,三十而立志,四十而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道上天的意旨,七十而隨心所欲,但不超過法律的界限。

17樓:金牛

這一一一?這樣才華和

18樓:好人冰冰棒

十歲了老婆我不住的照的白色,社會社會|・ω・`):

1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

20樓:匿名使用者

我十五歲的時候才立志讀書,四十歲的時候才不迷惑(有個詞叫智者不惑),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天命難違(意為活不長了),六十歲的時候才覺得自己修養已成熟,對一些事物能淡然處之了。七十歲的時候終於能自己怎麼想就怎麼去做了,而不觸犯到規矩。

21樓:夢淚之傷

鳳凰城哥哥,我剛剛好孚日家紡進步很大還打不打接**的各打各的

22樓: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時我的志向在學習30歲時有所成就40歲時心裡不惑50而知道天上的旨意60歲,60歲,60歲能聽見別人不同的意見,70歲隨心所欲,但不越過規矩

2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在十五歲時有志於學習,三十有所成就,四十就能不被迷惑,五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能聽見別人的意見,七十順從意願,但不越過法度。

初中老師講的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翻譯

曾子說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好幾次,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結交朋友是否誠實信用,對老師傳授的學業反覆實習了嗎?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於是,曾參提出了 反省內求 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教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意思

意思是 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 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出自 論語 學而 原句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釋義 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解釋首先要看出處,背景.不然依文解義,三世佛怨.語出 衛靈公十五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在在上論 公冶長 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 賜也,非爾所及也。下面我解決這個矛盾 引用南懷瑾先生 論語別裁 本書非書生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