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 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2021-05-05 15:08:37 字數 5999 閱讀 4849

1樓: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

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2023年至2023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

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

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

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023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於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

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黃炎子孫

鯀、禹與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嶽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後也」。先秦炎黃子孫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國家。

比如周王室和魯、晉、鄭、衛、韓、魏、燕、虞、虢等姬姓國;齊、申、呂、許等姜姓國。徐、黃、郯、江、趙、秦等嬴姓國、子姓宋國。炎黃合祀,始自秦靈公。

《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2樓:小周高等教育**答疑

「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箇中心,逐漸傳佈四方。歷史真相正是如此麼?

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東夷的伏羲與出生南蠻的神農都比出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稱為「華夏族」,中國人稱自己為「華夏兒女」。華夏族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於原始社會的末期,那時在中原地區的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及其他部落經過兼併戰爭之後,融合成一個統一的大規模的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夏族。然而,「華夏」一詞的本義是什麼,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有些人從字面上去解釋,賦以美麗、光輝、偉大之類的意義,顯然是不足取的。 華、夏兩字,在《尚書》和金文中已有出現。「華夏」一詞,在古文獻中首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楚失華夏」。《論語》稱為「諸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諸夏」即華夏族各個諸侯國的意思。先秦時期,人們把中原地區的民族稱為華夏、諸夏,而把其他民族稱為夷、狄、戎、蠻。後來,經過多次民族大融合,華夏的概念比先秦時擴大了,中國人都稱自己為華夏兒女。

認真考究起來,先秦時期「華夏」的概念,也已經丟失了本義。現試將華夏一詞作一解釋,以求教於專家、學者。 有關「華夏」名稱的來歷,應該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伏羲之母華胥。

華夏即是華胥。 華胥是伏羲之母。

3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我們的老祖先.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

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所以中國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黃帝領導中國時期,創作了衣冠禮儀等文明。華就是美麗的衣冠,夏就是完善的禮儀。從此,黃帝統治的人民就稱為「華夏」。

黃帝統治的地區就被稱為「中華」。從此,中國又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稱呼。

漢朝時期,外國人稱華夏人為漢人。從此,漢是華夏的另一個稱呼。在某些時期是褒義(例如漢唐時期),在某些時期是貶義(例如北朝、元、清時期)。

在古代,中國專指華夏民族生活繁衍的地區,所以,中國人民又被稱為華夏兒女。

4樓:匿名使用者

炎黃戰蚩尤之後兩個部落聯合,黃帝還被稱為:人文初祖。兩人聯合的部族就叫華夏族。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華夏兒女

5樓:暮雨瀟瀟

「炎」指炎帝,「黃」指黃帝,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

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傳說炎黃二帝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所以中國人稱自己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6樓:匿名使用者

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兩個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領。傳說炎帝姓姜,原居姜水流域(現陝西省岐山縣內),後來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他教老百姓發展農業,因此被後人稱作「神農氏」。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他一生下來就十分聰明,當了首領後,他教人們蓋房子、種稻谷、養家畜,一直被當作中華民族傑出的代表。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聯盟逐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成為中華名族的主體部分。

黃帝合炎帝功業偉大,被後代尊稱為中華名族的祖先。所以我們都稱自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7樓:欣欣

中華兒女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

在這個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處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學院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器驤教授指出,「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無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

「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箇中心,逐漸傳佈四方。歷史真相正是如此麼?

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東夷的伏羲與出生南蠻的神農都比出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像中華民族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生與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生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被徹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的。

海外華人與華族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雖然古已有之,但是過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開放,隨著許多海外華人的歸來,此語才在報刊上大量出現。海外華人之所以樂於用「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來節制中華民族,筆者認為,願意如下:

一、缺少更為恰當的名稱可用。我們的海外華人大量出國的時候是在清代,當時是異族入主中原,漢人受到**,凡是亡命國外、藍幾天要的海外華人,多有一段悲慘的歷史,對清王朝抱有敵對情緒。許多民間組織更是公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要他們說自己是大清國人,他們當然不願意。

何況清廷也十分頑固,認為出國即叛國,視他們為自棄王化的頑民,對他們採取一種鄙視又仇視、既不承認有不保護的惡劣態度,處處加以打擊,使他們淪為沒有祖國的海外孤兒。他們很難選擇一個適當的自稱,只好懷戀祖國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自稱漢人或唐人。

二、為什麼選擇「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基本上是農業民族,並非樂意遷移與到處流浪,而是按土重遷,留戀故國田園祖宗墳墓的民族。海外華人的祖先由於種種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災,戰亂,地少人多謀生不易而冒險犯難,揚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

到了海外之後,手無寸鐵、沒有半點特權,只有靠自己艱苦奮鬥,比與當地民族和平相處,才能立足謀生。但是他們所接觸到的許多別的民族,無論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有黃種人,其歷史文化全部都沒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即使他們當時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馬上心情振奮,豪情滿懷。

因為詞語包含了一下豐富的含義: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我們的處境不管如何困難,生活不管如何艱苦,都要努力奮鬥,為祖國爭光,不能辱沒先祖。

「炎黃子孫」一語,久已成為海外華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

三、「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語,又成為海外華人互相團結的一條紐帶。離鄉萬里,舉目無親,一旦遇到「炎黃子孫」,自然親如家人。數百年來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團結、奮鬥,可以說是從「炎黃子孫」一語汲取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時至今日,用「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的別稱,固然不妥;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看到此語在海外華人力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我們在學術研究與外交場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語,以免產生誤解;但是在一般場合,民間場合,為了增進情意,根據語言學「約定俗成」的原則,對「炎黃子孫」一語,但用無妨,

中華民族一詞正式形成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的簡稱。對於國名我們可以建成中國,對於族名卻不能簡稱為中族。把中華民族簡稱為漢族更加不行,因為這就排除了漢族以外的許多少數民族。

但是簡稱為「華族」是可以的。「華族」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族,也就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

為什麼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為什麼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傳統認為中國人 來其自 實是指漢族 都是炎帝 黃帝bai的後裔 du。正確點的理解是,我們zhi都是炎黃部落的dao後裔。但事實上漢族的血統 比較多,不全是炎黃部落的,還有南方的百越,北方的少數民族。所以說我們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源流上說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源自炎黃。炎代表炎帝,黃為黃帝,從炎帝...

為什麼中國人只會欺負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只會欺負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態度能不能強硬點呀!

長時間的封建統治,使得中國人在各個方面與發達國家的人還存在一定差距,這是需要時間來彌補的,短短百年的時間是不夠的!哪些海外華人在國外受歧視,只好欺負比他們更晚去華人 為什麼中國人只會欺負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態度能不能強硬點呀!中國人其實也有壞人的,也有給中國人丟臉的敗家子也有的外國也有壞人,就是欺軟...

中國人的眼睛為什麼是黑色的,為什麼中國人的眼睛是黑色,而西方人眼睛的顏色很多?

黑瞳的決定基因是一對基因。這一對基因裡,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黑瞳基因是顯性基因,也就是說,這一對基因裡有一個是黑瞳基因,那麼這個人就表現為黑瞳。一個人遺傳給自己孩子的這個基因是隨機從這一對中抽取一個遺傳給孩子。父母各抽取一個,組成孩子的兩個基因。而歐洲的藍瞳基因是後來前往歐洲的移民發生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