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發展軌跡

2021-06-04 20:58:52 字數 6113 閱讀 6895

1樓:

上古時代沒有文字,因此也沒有用文字寫的詩,而只有在口頭上唱的歌謠。但往往這些歌謠只是靠口耳相傳,沒文字紀錄,所以有些歌謠就因此而失傳了。

《呂氏春秋‧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昔氏春秋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記述了先民歌舞的情形。「操牛尾」是歌舞時手裡拿著牛尾,「投足」是踏腳,一種舞蹈動作。

可惜這「八闋」歌詞當時沒有文字記錄,已經不知其詳了。

有了文字以後,流傳於口頭的歌謠便被記錄下來,而成為詩。

這裡我們把詩的發展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一) 《詩經》

(二) 《楚辭》

(三) 兩漢詩

(四) 魏晉南北詩

(五) 唐詩

(六) 宋詩

(七) 宋代之後......

(一)《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它被列入儒家經典之前稱「詩」或「詩三百」。在漢代之後,才稱為《詩經》。

《詩經》的作品都是合樂的唱詞,古人根據**性質把《詩經》的題材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有詩歌三百零五篇。

《風》是帶有各種地方色彩的民歌。一共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區的土風歌謠。十五個國風: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幽的民歌。其時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詩,大部分是東周的詩。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宮廷的樂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雅」有正的思意,當時人們把王朝直接統冶地區的**視為正聲。《雅》分為《大雅》和《小雅》。

《大雅》是朝會之樂,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饗之樂,現存七十四篇。

《頌》是宗廟祭祀的詩,是「以成功告於神明」的祭歌。「頌」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態、舞形)的意思。《頌》一共分三部份:

就時代說,最古的是《周頌》,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魯頌》四篇,是魯國國君表揚周公用的,產生於公元前七世紀;《商頌》五篇,是殷商後代宋國君主的歌,產生於公元前

七、八世紀之間。

《詩經》的六義和四始:

《毛詩序》曰:「《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古人所謂《詩》之六義,有兩類不同的組別:風、雅、頌指詩的內容、體裁;賦、比、興則指詩之作法。而《周禮‧春官‧大師》則稱之為「六詩」,次序相同。

《國風》頭一篇是《關睢》,《小雅》頭一篇是《鹿鳴》,《大雅》頭一篇是《文王》,《頌》頭一篇是《清廟》,這四篇合稱為『四始』。

在體制方面,《詩經》主要是四言體,篇幅短小,分章,各章之間復踏。

(二)《楚辭》

《詩經》之後詩壇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代後期,在南方的楚國才又出現了一種具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這就是《楚辭》。《楚辭》的代表作家就是楚國詩人屈原。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就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

《楚辭》的美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奇浪漫,驚心動魄。《楚辭》的美代表了戰國時代一種新的審觀念。戰國是一個哲人的時代,懷疑、探索、思考,是那時的風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為人所鄙棄。

那種百家爭鳴的局面鼓勵人在的領域裡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品。

《楚辭》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在於:運用感嘆詞「兮」字和「其」、「以」、「與」、「於」、「而」等虛詞相互配合,以調整句子的節奏,寓整齊於變化之中。

(三) 兩漢詩

(1)《漢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所設立的一個**機構的名稱,它的職責是制樂演唱以及採集民歌,在加以整理後,於朝廷典體和宴會時演唱。後來樂府所採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歌辭」,簡稱「樂府」。

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輯錄上向古謠辭,下至唐五代的新樂府辭,合共一百卷,是蒐集樂府詩最完備的書之一。其中漢樂府大約四十多篇,主要見於「相和歌辭」、「鼓吹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漢樂府內容的特點。「緣事而發」是指有感於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發為吟詠,是為情造文,而不是文造情。

「事」是觸發詩情的契機,詩裡可以把這事情敘述出來,也可以不把這事敘述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詩十九首》

文人學習寫作五言詩也是從漢代開始的。公認的說法,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東漢班固的《詠史》,敘述了漢文帝時孝女緹縈請求沒身為婢以贖免父親刑罰的故事。東漢後期一些無名氏所寫的五言詩共十九首,後來被收入《昭明文選》,題作《古詩十九首》。

這些詩代表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藝術水平,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明詩」)。《古詩十九首》的內容主要抒寫遊子的失志無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表現當時中下層士子對現實的不滿和不平。

【古詩十九首內容欣賞】

(四) 魏晉南北詩

魏晉南北朝是五言詩興盛的時期。在漢魏之際代表著建安詩歌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後來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謝靈運、庾信等人的努力,五言詩的創作更加興盛。

在這個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就是東晉的陶淵明(三六五-四二七)。他的詩的內容可以分成田園詩和詠懷詩兩類。田園詩是陶淵明的獨創,其詩歌內容包括∶農村的恬美靜穆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歌詠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反映農村的凋弊和自己窮困的生活。

而詠懷詩的內容則是說陶淵明自己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崇高品德,也曲折地暴露了當時社會政治的齷齪。(右圖為魏武帝曹操像)

魏晉南北朝又是七言詩確立的時期。而七言詩之形成主要來自《楚辭》和民間歌謠的影響。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首成功的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

(五)唐詩

「甚矣,詩之盛於唐也!其體,則

三、四、五言,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弗備矣。其格則高卑、遠近、濃淡、淺深、鉅細、精粗、巧拙、強弱,靡弗具矣。其調,則飄逸、渾雄、沉深、博大、綺麗、幽閒、新奇、猥瑣,靡弗詣矣。

甚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

--胡誠麟的〈詩藪〉外編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六三頁

唐詩之不可及處在氣象之恢巨集、神韻之超逸、意境之深遠、格調之高雅。唐人首先培育起詩情,才寫詩。或者說只寫那些適直於用詩來表達的東西,而力求顯示美的性情,追求美的意境。

唐詩的美是一種空靈的美,如鏡花水月中,宛在目前,卻又不可湊泊。

在體裁上,唐詩的發展已經十分齊備了,各種形式的體裁及風格也都被唐代的詩人嘗試過了(從以上胡誠麟的話可見之)。

從此可見,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中的**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 (公元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高祖武得元年(618) -- 玄宗先天元年(712)

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在此段時期初,詩歌風格上主要沿襲魏晉時期樑、陳宮體詩的形式。而在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等人出現之時,就只是改變了詩風。

他們以剛健有力的新詩風,寫下他們建功立業的理想和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慨,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但在詩的形式上則到武則天統治的時期才有改變。

當時的陳子昂出來高倡「復古」,為詩歌進行一次革新。他標舉漢魏詩歌的雄健詩風杏現實內容,抵制和反對齊樑以來的浮靡習氣。其代表作有「登幽州臺歌」和「感遇」三十八首。

2.盛唐∶玄宗開元元年(712) -- 代宗永泰元年(675)

盛唐時期是唐詩的**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當時傑出的詩人。

政治詩、邊塞詩、山水詩是盛唐詩歌的三種主要題材。從詩的風格流派來說,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為邊塞詩人,而另一派是田園詩人。

前者是以寫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而知名的,多采用七石古詩七言絕句的形式。而田園詩人,故名思意,是以寫山水景物和田園生活為主的,並較常用五言詩的形式。兩者的作品各有特色,同時皆能反映出當時上至社會情況、民族意識,下至詩人積極用世的懷抱、消閒渡日的情緒。

這些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巨集偉氣魄、進取精神、開闊的胸懷、健康的情趣,以及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構成巨大的魅力吸引了後代無數讀者,併成為不可企及的詩歌藝術之極致。

3.中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 文宗太和九年(835)

中唐的詩歌數量最多,詩歌流派也最多。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在貞元、元和年間,白居易、元稹、李紳、張藉、王建等一批作家出現,詩壇重又出現繁榮的局面。

當時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便以淺近平易的語言寫下不少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的詩歌。白居易著名的長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等。而以韓愈為代表的一批詩人,通過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現實的黑暗,追求奇特險怪的風格。

只活了二十七歲的李賀以虛幻的意象,奇掘冷豔的風格,別樹一幟,也為晚唐詩詞開闢了蹊徑。

4.晚唐∶文宗開成元年(836) -- 昭宣宗天右四年(907)

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主要詩人有杜牧、李商隱、溫庭筠。

雖然晚唐的詩不較盛唐及中唐時期般突出,但也不乏其特色。那時期的詩人對歷史的回顧與無奈的婉惜;對人生的體味與內心的反省;對功利目的的淡化與藝術的追求,使他們的詩充滿了遲暮黃昏的情調,極幽豔晚香之韻。

(六) 宋詩

「(宋代)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 嚴羽

到了宋代,詩人面對著詩壇盛極難繼的挑戰。然而宋人便借鑑其他體裁,用散文的方法寫詩,追求詩的散文化,以文為詩。

(1)北宋

北宋前期流行的西昆體,在經過梅堯臣、歐陽修等人的努力之下,終於消除了。梅堯臣反對西昆體的華麗與晦澀,主張平淡,但缺乏詩味。歐陽修「始矯昆體,專以氣格為主,故言多平易疏暢。

」可惜他的詩意象不夠豐滿、文采也有些欠缺。後來的王安石,他喜歡在詩中搬弄典故,顯示學問,發表議論,而且講究文字修飾。

北宋最有成就的詩人是蘇軾。他的詩才情豪邁,揮灑自如,並善於在詩中使用比喻。他現存的作品共有四千多首。

北宋後期,黃庭堅提出一些詩歌創作的主張,得到陳師道等人的響應,開創了江西詩派。此派的主張可分為兩條∶一是「無一字無來處」(見黃庭堅《答洪駒父書》),調多讀書,從學問中求得詩之高妙。二是「點鐵成金」(同上)和「奪胎換骨」。

所謂「點鐵成金」就是把古人的陳言加以點化,使得它變成新鮮的詞語,是較重於語言方面而論的。所謂「奪胎」和「換骨」都是剽取前人的詩意,而換一個角度和方法去表現它。從這派的立場來看,作詩無非是把古人的詩加以翻新而已。

而作者自己的性情、自己的興趣,是無關乎緊要的。詩作好不好,就在乎把詩翻新時的巧妙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宋

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作詩近萬首。他從學習江西詩派入手,中年從戎後脫離了江西詩派的影響,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陸游學了繼承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師的傳統,然後從自己的生活中找詩的靈感,自鑄偉詞,創下了他所獨有的格,可謂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

與陸游一樣,初學江西詩派,然後自創一體的是楊萬里。楊萬里與陸游齊名,嚴羽的《滄浪詩話》稱他為「楊誠齋體」,可見他在當時影響之大。其代表作有《閒居初夏午睡起》。

(七) 宋代之後......

雖然元代有「元四大家」(虞集、楊載、範"木亨"、揭傒斯)、劉因、王冕等人,但他們沒有突出的成就。

明清兩代詩壇的爭論集中在宗唐和宗宋這個主要問題上。

明代聲勢最大的詩派是前後七子,他們都主唐音。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他們主要活動在弘治、正德年間。嘉靖間的後七子,和前七子一樣宗唐抑宋,只是更加細密,但對宋詩稍有寬容,中堅人物是李攀龍、王世貞、謝榛。

可惜的是,前後七子所寫的詩水準不及宋詩。於是,又有公安三袁(宗道字伯修、巨集道字中郎、中道字小修)力排七子。

清初至清中葉,詩歌創作成績婓然,詩人亦有宗唐與宗二派之別。主流是宗唐一派,主力有顧炎武、朱彝尊、王士禎、王夫之、毛奇齡(著有《要河詩話》)等。宗宋則有黃宗義、呂留良、吳之振(呂、吳合輯《宋詩鈔》)等。

到乾嘉之世,唐宋詩之爭,各面的見解抒發已盡,遂另標宗旨,樹立旗幟。當時沉、袁、翁三家對詩主張各樹一幟。沉德"替"(缺字。

原字為水部加上"替"字)標舉格調,力主唐音;袁枚拈出性靈,主張作詩要抒發個人的新鮮的感受,而不要受古人的約束;翁方綱則注重肌理,欲以學問經術填補神韻說之空虛。到了最後,都是宋詩佔了上風。

同治、光緒年間盛行的同光體,以陳三立、陳衍、沉曾植為代表,模仿江西詩派,影響所及,為詩者竟尚宋詩。詩這種體裁幾乎什麼都可寫,不管有沒有詩情、詩意,只是把詩當成了一種炫耀學問的工具。這樣,詩也就逐漸地走向了非詩,而詩的存在價值就被否定了。

怎樣寫古體詩,古體詩有哪些

古體詩有哪些 古體詩有四言詩 五言詩 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 五言詩 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 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 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

怎麼區別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古體詩也叫古詩 古風。說白了,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每首詩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韻,都沒有規定。為了便於大家掌握,我們以唐代為界來說。唐代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這包括 詩經 中的詩 楚辭 中的詩 漢樂府 中的詩及 三曹 詩歌 陶淵明的詩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後,詩人們也寫了許多古體詩,比如李白寫...

什麼叫古體詩啊,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 五言詩 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 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 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 七 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 七言古體 詩筒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 算七古。古體詩們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 體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