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2021-06-18 01:52:14 字數 6625 閱讀 5902

1樓:樑景紅色彩與設計

臥薪嚐膽

[ wò xīn cháng dǎn ]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沒有提到"臥薪",這是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臥薪嚐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和"指鹿為馬"都有"違背事實;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但"指鹿為馬"完全是故意的;並時有咄咄逼人之勢;"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原文(1)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

"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

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紙上談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

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然而戰國時並沒有紙,最原始的紙誕生於西漢 ,晚於春秋。故紙上談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記》,亦非司馬遷。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三顧茅廬

[ sān gù máo lú ]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背水一戰

[ bèi shuǐ yī zhàn ]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 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望梅止渴

[ wàng méi zhǐ kě ]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完璧歸趙

[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 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負荊請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負:揹著;荊:荊條。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樓:yqsy一切隨緣

七步成詩(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言過其實(馬謖)初出茅廬(諸葛亮) 退避三舍(重耳) 圖窮匕見(荊柯)胸有成竹(文與可)

江郎才盡(江淹) 畫龍點睛(張僧繇) 精忠報國(岳飛)寶刀不老(黃忠) 七擒七縱(諸葛亮) 才高八斗(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煮豆燃萁(曹植) 初出茅廬(諸葛亮)東窗事發(秦檜) 三顧茅廬(劉備) 如魚得水(劉備)封金掛印(關羽)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焚書坑儒(秦始皇) 指鹿為馬(趙高)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約法三章(劉邦) 一飯千金(韓信) 孺子可教(張良)

3樓:達達尼昂與百科達人

你好!樂意為你解答!

草船借箭。曹衝稱象。驚弓之鳥。破釜沉舟。三顧茅廬。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4樓:匿名使用者

1. 匡衡鑿壁

發音 kuāng héng záo bì

釋義 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聞雞起舞

發音 wén jī qǐ wǔ

釋義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黃袍加身

發音 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釋義 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 《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4.近水樓臺(近水樓臺)

【典故】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係。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

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5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戰國:退避三舍(出自晉楚爭霸故事)、臥薪嚐膽(出自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故事)、圍魏救趙(出自桂陵之戰)、紙上談兵(出自長平之戰)

2.出自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故事)、楚河漢界(楚漢之爭)、四面楚歌、霸王別姬(後兩個都是出自項羽走到窮途末路時的故事)

多瞭解中國古代史,你會積累更多的成語和史事。

6樓:匿名使用者

匡衡鑿壁 聞雞起舞 黃袍加身

7樓:百度使用者

354325435435434

8樓:天生之孤獨者

苦口良藥 哀兵必勝 驕兵必敗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9樓:學院派魚多多

1、聲名狼藉

釋義: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並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並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後來秦始皇出宮巡遊,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並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於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後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矇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2、撥雲見日

釋義: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

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撥雲見日”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

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

典故故事:

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樂廣不願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

“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

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麼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

太子洗馬衛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

”衛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衛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雲見天。”

後人將“撥雲見天”改為“撥雲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磨好兵器,餵飽戰馬。形容準備戰鬥,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

“調動大軍偷襲這麼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裡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訊息,派人去檢視,見杞子一夥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餵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

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湧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

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裡,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5、出人頭地

釋義: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蘇軾傳》

典故故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

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

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

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

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裡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讚歎不已。

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

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含動物名稱的成語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出

1 驚弓之鳥 畫龍點睛 順手牽羊 2 圍魏救趙 完璧歸趙 紙上談兵 3 白面書生 拔苗助長 井底之蛙 4 精衛填海 后羿射日 八仙過海 偷雞摸狗,龍馬精神,豬狗不如,狗急跳牆 亡羊補牢,雞飛狗跳,馬到成功 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8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8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8個 1夸父逐日 八仙過海 ...

典故 鴻雁傳書 出自哪個歷史人物

典故 鴻雁傳書 出自漢高祖劉邦。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一 拼音 h ng y n chu n sh 二 成語典故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 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資訊。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 謝康樂 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