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賞析,蘇軾浣溪沙賞析

2022-03-18 11:00:48 字數 5728 閱讀 7635

1樓:趴著de蝸牛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餘)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髮,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

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樓:玉溪樊南獨十六

浣溪沙 (蘇軾·北宋)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表達詩人對青春美好的眷戀與珍惜。「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不願任時光消磨,只爭朝夕

蘇軾浣溪沙賞析

3樓:暮夏淺眠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原文: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4樓:一百白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餘)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髮,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

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6樓:匿名使用者

詞牌知識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

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

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

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7樓:匿名使用者

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 [水好像是眼波橫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攢聚。]

欲問行人去哪邊? [要問遠行的人去**?]眉眼盈盈處。 [有山有水風景很美的地方。]才始送春歸, [方才送春天歸去了, ]

又送君歸去。 [又送君(鮑浩然)回去了。]若到江南趕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蘇浙江)趕上春天 ]千萬和春住。 [千萬要把春天留住。 ]

8樓:

浣溪沙蘇軾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原文: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代:蘇軾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瀟瀟 一作:蕭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9樓:鵬飛鞋業

不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盜獵者在成長度君子之腹黑老公**了嗎?!?!?!?!?!?!

10樓:來自金海湖目如朗星 的劉備

充滿著煩惱回去了看過v他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蘇軾的浣溪沙是什麼季節,浣溪沙 蘇軾詞中所寫是什麼季節

浣溪bai沙 蘇軾 其二 遊蘄 q 水du清泉zhi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dao.寫的是春天,的,季節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蘇軾寫的是什麼季節?從哪看出來的 初春。山下蘭芽短浸溪,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浣專溪沙 遊蘄水清屬泉寺 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

浣溪沙蘇軾(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什麼時間寫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 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藉端抒懷,自我勉勵而老當益壯 自強不息的精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兩句寫出大自然的...

浣溪沙擴寫速求,蘇軾浣溪沙擴寫300字以上

先將其翻譯一遍,最後再加上作者的感嘆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 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暮春,蘇軾遊清泉寺時發現所見十分幽雅景緻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抽出嫩芽。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這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