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白的「狂飲作詩」什麼看法,李白是怎麼死的?

2022-12-07 11:05:11 字數 5289 閱讀 9798

1樓:藍韻天際

李白是我國浪漫詩人,有很多才華,、而且是空有一腔抱負,沒有他的用武之地。酒就成了他的發洩物件。李白的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表現出他的借酒揚名。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表現出李白很渴望成名。酒自然是李白的唯一「朋友「但是正所謂 借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終究還是浪漫的,但依然懷才不遇的詩人。他對後世的 貢獻也是不可估量的

2樓:依舊藍色

詩人都是異於常人的!

3樓:

狂放背後

是盛唐的氣象,孕育了這樣一位狂傲不羈的詩人,他以超脫世俗的人性智慧,譜寫了盛唐的最強音。經歷政治上的失意與苦痛,他成為一個飄逸灑脫、傲岸不拘的酒仙。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但有誰知道,在狂放的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

某一個月夜,他獨自坐臥於床邊,風吹著他如瀑的青絲,他抬起頭,就看見了窗外的明月。月光足以讓這個飄泊他鄉的人失眠,他推枕而起,對月低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一句,也讓我的心顫動了一下,他的「低頭」讓我的心底流下悲傷的淚。

我看到他的心裡,也有著類似的晶亮的液體,緩緩自他心底流出。他的眼眸裡閃著孤獨的淚光,杯中的月影,閃爍不定。

不知道未來會是怎樣,只感到前途如此渺茫,他流著辛酸的淚,在朦朧中,可以看清世間滄桑,人情冷暖。

起初,他還那樣自信,他對著黃河之水,大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後,他失落了,他經歷了風風雨雨,看清了世間悲涼,他搖搖頭,輕嘆一句:

「行路難,歸去來!」再後來,他就望著他的信仰——明月——微微揚起他的嘴角,說一聲:「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當淚水已經流盡,當他開始學會苦中作樂,笑著流淚。他,已經不再是從前的他了,他堅強而樂觀的生活,執著地追求著人生的精彩,固執地將明月視為信仰。

他的詩詞,是他用一生的浪蕩換來的;他的人生,是他用無數血淚寫成的;他的血淚,是他用無數風雨凝結的。

狂放的背後,竟有著一顆受傷的心靈,而酒與月才是他療傷的藥,詩才是他發洩的最好方式,用大笑掩飾內心的悲痛,這需要忍受多大的疼痛啊!這也許也是李白特立獨行的一面吧,他不願把內心展示給別人看,只想獨自品嚐那份悲痛。從李白的眼中,我看清人世的滄桑,不管怎樣,人生總要繼續,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讓內心變得堅強,風雨來臨的時候,不躲避,不逃離,張開雙臂迎接他們,當風雨直直撲入懷中的時候,彩虹早已映在了心底。

只有懂得接納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精彩。

唐朝詩人李白除了作詩,還喜歡什麼和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除了作詩,還喜歡喝酒和賞月。

李白是怎麼死的?

5樓:喜腦弓子

偉大詩人李白的死因一直是未解之謎,但大部分的說辭都指向李白是因為醉酒而死的。

6樓:西郊有雨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

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擴充套件資料

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

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

「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

「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

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鹹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為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7樓:資料不詳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但是雖然有一身才華,卻一生坎坷不得志,關於李白的死亡原因,學術界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但是民間卻有流傳的不少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李白是因為飲酒過度而死,讀李白的詩,不難看出李白愛喝酒,比如「會須一飲三百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等等。《舊唐書*李白傳》中記載:「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據說,李白一心想要報效祖國,可惜報國無門,苦於沒有人賞識。但是李白雖然滿腹才華,內心卻是單純的,被騙加入反動軍中,就以為是在為國家出力,卻渾然不知被騙。

第二種說法是李白在被騙參軍過程舊病**,返回去了,第二年便病死了。

還有第三種說法「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感覺是不是腦補到了小時候猴子撈月的故事呢,這第三種說法也貌似是李白喝醉而死呢。總之,不管這位大詩人是怎樣死的,但是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愛喝酒是千真萬確的了。

但感覺最真實的是,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

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供參考。

8樓:

第一種說法是李白是因為飲酒過度而死,讀李白的詩,不難看出李白愛喝酒,比如「會須一飲三百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等等。《舊唐書*李白傳》中記載:「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據說,李白一心想要報效祖國,可惜報國無門,苦於沒有人賞識。但是李白雖然滿腹才華,內心卻是單純的,被騙加入反動軍中,就以為是在為國家出力,卻渾然不知被騙。

第二種說法是李白在被騙參軍過程舊病**,返回去了,第二年便病死了。

還有第三種說法「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感覺是不是腦補到了小時候猴子撈月的故事呢,這第三種說法也貌似是李白喝醉而死呢。總之,不管這位大詩人是怎樣死的,但是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愛喝酒是千真萬確的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的逝世歷史上也有好幾種說法,可謂是眾口一詞,無所適從。不過最主要能夠概括為如下三種。

第一種死法:醉死。這種說法最先呈現在《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大家都曉得,李白除了詩寫得好,被譽為「詩仙」,而他也好喝酒,所以也叫「酒仙」。從「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中就能夠看出,沒事的時分本人一個人就能喝,何況是交遊天下呼朋喚友的時分。加上晚年放逐鬱郁不不得志,所以說醉死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第二種死法:病死。這種說法在正史上和一些專家學者的考證後得道的結果。

主要是說安史之亂後期,李光弼將軍鎮守臨淮,李白不顧本人61歲的高齡,還要請纓殺敵,還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度危亡奉獻最後的生命,但是還沒到前線就生病了,不得不返回當塗縣,最後死在他的叔叔李陽冰家裡。李白雖出生在西部碎葉城,但是終身中大區域性時間都生活在中原,這一份家國情懷讓人敬仰。

第三種死法:淹死。這一種說法主要是在民間傳播,也是富有傳奇浪漫顏色。

傳說李白某天在湖邊一條小船上遇到一對母子,小男孩病的很重,母親在哭泣,李白一問之下才曉得小孩曾經讓大夫看過了,藥也拿了,就是沒有木柴能夠生火煮藥,由於方圓幾百裡的山野都被官府封了,平民不得私自上山砍柴,李白趕緊去求當地的縣令-他的親戚,拿到了柴後李白趕到湖邊,可惜那小孩曾經病死,此時曾經黃昏,李白在月圓之夜在船上飲酒,因小孩之死心境難寧,終於抱月而終。

不論怎樣說,斯人已逝,把珍貴的財富留給了後人。就像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

李白寫的與飲酒有關的詩都有哪些

李白寫的與飲酒有關的詩都有哪些?

李白的簡介?

10樓:呼吸問

【生平簡介】

李白(七零-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

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

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靜夜思 將進酒 望廬山瀑布

早發白帝城 送友人 登金陵鳳凰臺

月下獨酌 清平調 其一 清平調 其二

清平調 其三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贈汪倫 夢遊天姥吟留別 金陵酒肆留別

關山月 子夜吳歌 長幹行

蜀道難 長相思 其一 長相思 其二

行路難 玉階怨 贈孟浩然

渡荊門送別 怨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對黃鶴樓的看法及其它,李白登黃鶴樓的賞析。

陳子昂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年 契丹李盡忠 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巨集願成為泡影,因...

李白的仕途對李白的詩風的影響,李白在仕途不順時,寫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詩風大致可分為早期 飄逸 中期 豪放 晚期 悲壯 少年的 飄逸 李白年少時很好學,讀遍諸子百家,又習劍術,雄奇壯麗的自然山水和特殊的人文環境培養了李白 飄逸 和 浪漫 的氣質。公元725年春天李白出川,巴蜀的險山涉水 崇山峻嶺被拋到身後,李白曾有詩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

李白是怎麼死的,李白怎麼死的

偉大詩人李白的死因一直是未解之謎,但大部分的說辭都指向李白是因為醉酒而死的。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很多,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 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 舊唐書 說李白 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