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材料一,指出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化出現的背景

2021-03-04 01:28:27 字數 4496 閱讀 7359

1樓:王寶生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以炮艦開啟了中國的大門。此後,中國於十九世紀後半期建立新式工業。當時,西方拼命地向中國推銷紡織品和鴉片,而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的卻是如當時洋務派所說的「機船礦路」。

「機」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戰船,「礦」主要指煤礦,「路」指鐵路。為了製造「機」、「船」,修築鐵路,鋼鐵的生產也突出出來。

這些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都是追趕時代的。可以說,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從封建統治集團分化出來的開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時代脈搏.認識到這些基礎產業和設施對中國「求強」、「求富」的重要意義。

19世紀的中國社會背景

2樓:各種怪

19世紀是清朝時期。

乾隆2023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 [48]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 軍隊裡,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

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由於吏治的腐敗,導致海關走私嚴重,鴉片**猖獗,2023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中心廣州宣佈禁菸。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在2023年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求和。2023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

3樓:動動

2023年

是自2023年鴉片戰爭65年後。

2023年,英國殖民者倚仗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曾經創造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從此陷入戰敗、求和、割地、賠款的迴圈噩夢。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從2023年到2023年,中國人民一直被籠罩在列強侵華戰爭的硝煙中。中國**卑躬屈膝,先後與22個國家簽訂了745個不平等條約,換來的卻是侵略者更加瘋狂的侵略和掠奪,僅支付戰爭賠款,就損失**十幾億兩。

2023年3月上旬,日軍與俄軍在瀋陽一帶會戰,俄軍被擊潰。奉天會戰是近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陸軍戰役。此役俄軍出動30萬人,日軍出動24萬人;俄軍**6萬人,2萬多人被俘,日軍陣亡7萬人。

日軍於3月10日佔領瀋陽。圖為正在燃燒的瀋陽城。5月下旬,東鄉平八郎統帥的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擊潰遠途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

俄軍19艘艦艇被擊沉,日軍僅損失3艘魚雷艇。對馬海峽海戰的結局決定了日俄戰爭的勝負,日本從此確立了海軍強國地位。2023年8月20日,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2023年11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初為月刊,後改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紀之支那》,胡漢民、張繼、陶成章、章炳麟、汪精衛等先後任主編。

陳天華、朱執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同改良派刊物《新民叢報》等進行論戰。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揭示「三民主義」。

共出26期,2023年10月被日本**封禁。

社會2023年夏是中國的轉折點。事態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戰勝了**,這件事正發生在中國**及其革命的反對派都想探索未曾經歷過的道路的時候。

2023年和日本簽訂《朴茨茅斯條約》,將中東鐵路長春至旅大一段轉讓給日 本,這就是日後俗稱的南滿,當時的中國北洋**不承認蘇聯,對宣言沒有接受,因此中東鐵路仍被沙俄殘餘勢力控制。

2023年8月20日,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2023年11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初為月刊,後改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紀之支那》,胡漢民、張繼、陶成章、章炳麟、汪精衛等先後任主編。

陳天華、朱執信、宋教仁等人撰文。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同改良派刊物《新民叢報》等進行論戰。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揭示「三民主義」。

共出26期,2023年10月被日本**封禁。

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

中國電影元年:《發展史》在插頁上提供了一張「譚鑫培《定軍山》劇照(2023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成戲曲片片斷)」,這張**也與文字一樣,被之後大大小小講述中國電影歷史的書籍所引用。這一個被有爭議地定為中國電影元年,在第11屆華表電影節上,主持人說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12月28日,我們將迎來中國電影的一百週年。

廢除了科舉制

100年前,就是2023年,中國在做什麼?清廷宣佈廢除延續了2023年的科舉制度,是最為震動的大事。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一書稱:

「2023年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於是,由此開始,一個貫穿百年的現代化教育在中國艱難地興起。

但是,100年前的中國,不瞭解世界,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更沒有100年後如何與世界相處的想法。

2023年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它正式廢除了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的進士科到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的科舉制度。從新學堂的興起到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的教育體制呈現了多元化發展的勢頭。2023年正好是科舉制廢除100週年

廢除科舉制度,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

科舉制度是經歷漫長曆史階段形成的,它的形成是歷代統治者為了更好地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從隋帝創立科舉是「倡天下讀聖賢書考進士及第」的風氣。我們可以理解為:

天下讀聖賢書,實際上是讓天下人去讀儒家的「經書」,而這些經書是經過歷代詮釋者為更好地做忠君的順民角度去闡釋的,尤其是經宋**學家提出維護封建統治的「倫理」「綱常」之類,讓天下人恪守封建倫理道德而已。所以,我們說倡科舉其主要目的並不在於讓天下人讀書,而在於統治者的「治天下。」所謂「治天下」,是「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也就是說讓讀書人中舉,走進仕途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幫助皇帝治理天下。從這一點看,我們還可以說科舉具有某些積極意義。在科舉施行一千多年中,許多讀書人本著「匡社稷濟蒼生」的目的參加科舉,的確出了些治世之能臣,為人民為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

但科舉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即「以科舉銷盡天下英雄氣。」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就是中了科舉的「英雄」們,做了官後,幫助統治者奴役百姓,而百姓也成了「順民」,這樣,封建官僚機構便可以正常運轉。廢除科舉,就意味著封建官僚機構的基石被搗毀,封建官僚機構如風雨中的大廈搖搖欲墜了。

結果在廢除封建制度六年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衝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學而優則仕這就是孔子的思想,也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在封建社會中,讀書人本著「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聞」的目的走上仕途。尤其科舉制度施行後,科舉成了封建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入場券,成為他們為獲取**厚祿權勢的手段。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讀書人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他們只是閉門死讀書,讀死書,不學其它的技能,不事其它的行業,多數人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甚至出現了像范進孔乙己式的人物。因無一技之長,到了科舉制度後期更有甚者甚至成了無業遊民。

廢除科舉後,學而優則仕成了學優而無仕了,讀書人沒有了出路,在苦悶、惆悵、無奈之後,為了生計,他們變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學而優則仕」思想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唐朝,成熟於宋朝,盛行於明朝、清朝。在一千多年中通過開科考試,共遴選了十萬進士。這就為封建官僚機構提供了大量人才。

廢除科舉,等於關閉這些知識分子的仕途大門。為個人的出路,為民族的復興,這些人開始思考個人與民族的前途而去尋找新的出路。其結果,大批優秀人才紛紛走出國門,或到日本,或到歐美,他們懷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革命救國」的理想,去學習,去奮鬥。

同時在這批優秀人才中的很多人加入了2023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會併成為主力軍,從事「反封建,建共和」的革命活動,同國內的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一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經過六年的艱苦鬥爭,終於在2023年推翻了清王朝,廢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的廢除無疑成了革命烈火的助燃劑,歷史前進的推進器。

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古國,有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明,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教育的國家。

中國的教育起源於三代——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學校分別是校、序、庠。以後各朝各代均設立學校。

科舉制度施行後,全國辦私塾,設學堂,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到了明清,科舉制度日趨腐朽,而教育也日漸式微,明朝八股文的出現,嚴重地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制約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到了清末,許多有識之士,觀照西方的文化教育、科學的進步,發出了「科舉制度非改不可」的吶喊,終於在2023年,科舉制度廢除了。

廢除科舉制度啟動了現代教育,自2023年後,全國各地新學堂紛紛設立,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有6萬多新學堂。新學堂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吸收西方教育的優點,增設了許多富國強民的學科。新學堂的知識分子接受啟蒙思想,崇尚科學民主,學習現代各種科學與技術。

從此中國的教育開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發展了。

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的知識分子或出國學習考察,或著書立說,或大量翻譯西方科學與文化的著作,大量引進西學,因而開拓民眾的視野,提高了人民的思想,同時這些知識分子還批判中國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學後,高揚「科學、民主」大旗,以包容的心態,北大聚集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大師,而這些人後來多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與領導者,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從2023年到新文化運動的發起歷時十年左右,可以說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推進了新文化的傳播

材料一,指出伏爾泰的認識有何侷限性

用心感悟回答老師 伏爾泰的認識的侷限性如下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 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 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 要求人人享有 自然權利 14分 閱讀材料,回答...

根據材料二指出歐洲走向聯合的主要目的中國於哪一年恢復了聯合國

歐洲走向聯合的主要目的 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自然回推動有共同內經濟利益的團體走向聯容合政治 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晶體綜合實力下降,美蘇冷戰期間,面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壓迫,歐洲各國只有聯合在一起才能求得生存。冷戰後,蘇聯解體,美國獨大,想擺脫美國的控制 不想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發展本國經濟和提高國際...

下面的會議通知有四處錯誤,請一一指出並按正確的格式重寫一份通知研究決定,本星期六下午第二節課

1 格式方面的錯誤 1 通知 兩個字應該居中放置 2 教務處和年月日應該是上下的位置,而且嚴格來說是從距離最右面文字的四個字之處 下面有正確的 不過這個格式發過後就變了 總之就是 教務處 的 處 字 和上面一行的正文的倒數第五個字對齊 你可以數數 我們學過這門課 所以應該不錯的 2 內容方面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