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人站在船上,船下降後的船和水的交際處做個記號,然後人上岸,放石頭到船上,一直放到船沉到和人在船上時的那個記號時就不加了,把這時船上的石頭拿去稱,所有石頭的重量和就是這個人的重量。
古代人是怎麼量體重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也有稱的,小時候見過能稱500來斤的大稱,用來稱豬的,看模樣應該是**時期的東西。不過用來稱人肯定不方便。古人應該是不太稱體重的,所有古書中描寫人時多半是說此人身高几尺幾尺,還沒有發現哪本書中有描寫體重的,當然小孩除外,在農村現在都還有名叫七斤八斤九斤之類的,都是出生時體重。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不稱體重吧,要不就目測的。看史書都記載人物身高體型,你什麼時候見過記體重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只有出生的孩子才量體重,個人資料上與體重相關的就是身高和身材了。
5樓:滄殘雲
應該像曹衝稱象一樣吧
古代人怎麼稱重量?
6樓:離我遠點
桿秤。民間傳說,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增「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槓桿原理髮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新增「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7樓:李家思
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杆啟發,發明了桿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桿有骨杆、木杆、金屬桿(銅杆、鋁杆);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
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上世紀50年代,為了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槓桿,在一根槓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以稱量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權」就是砝碼或秤錘,「衡」是指秤桿。
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紀的製品,是個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
古代中國人還發明瞭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
千克(kilogram),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後,由法國科學院制定。原計劃製作的是新頒佈的質量的主單位——克的標準器,但因為當時工藝和測量技術所限,故製作了質量是克的1000倍的標準器,即千克標準原器——這也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
最初的定義和長度單位有關;2023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儲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2023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
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
8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傳說,木杆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增「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佈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求解!古代人怎麼稱體重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確實不關心體重,認為富態是財力的表現,史書裡也沒有某某體重的記載
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 火牆 壁爐和爐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 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秦宮的 壁爐 和 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
古代人沒有電怎麼生活,古代人沒有電是怎麼過日子
古代人根本沒有學要用電生活,平頭百姓一般到天黑就睡覺了,掌燈燈火通明什麼的,只為讀書,辦公 衣服手洗,都有一雙勤勞的雙手,而不像現在沉迷於網路遊戲 古代人沒有電,是靠火生活,火可以照明 煮食 取暖等等。祖先們沒有電器,有電也沒有用,有煤油燈啊,點燈唄 以前國內窮的時候沒電不也過來了嗎 古代人沒有電是...
古代人是怎樣介紹自己姓名的古代人名是如何稱呼的
古代人的自我介紹是姓名 籍貫。例一 聽劉蘭芳說 岳飛傳 兩軍陣前交戰的時候,將帥一般都會自報家門,就是 來將通名 岳飛報的家門 河南省湯陰縣孝悌裡永和莊姓岳名飛字鵬舉。注意 岳飛沒有報所居大都市的名字,也沒有報自己的職稱,也沒有報自己的政績,就是報自己的姓名和出生地。例二 某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