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第二段運用了什麼角度和表現手法

2021-03-04 02:39:32 字數 6113 閱讀 1913

1樓:雪雅星箜

第二部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

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於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誇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雲,無法通行。「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

「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

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

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贇注引《圖經》雲:

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強烈詠歎,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後,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複了這一詠歎,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其次是誇張極度。誇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誇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誇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鉅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難》而言,他的誇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誇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盪;甚而至於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

憑藉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太白落筆生雲煙」(《太白戲聖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後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最後,談談《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叶韻寬鬆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捲自如。

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鬆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是故作。重筆以提起氣勢:「噫籲嚱」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範可循,衝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蜀道難第二段運用了哪些手法

2樓:的人

難於上青天」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蜀道難行」,定下全詩的基調,並從「山高」的角度指明蜀道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戰禍之頻繁.

這三句分別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反覆強調蜀道的艱難,使全詩主旨明確.

哪幾句描寫了蜀道難,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後兩句採用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bai

的第三至六句描du寫了蜀道的艱險。採用了正zhi面描寫和側dao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三、專四句正面描寫屬

了高高的岷山上終年積雪不化,陰森的棧道多次被戰火燒燬的景象。

五、六句從側面寫蜀道的艱險,車輪在迴轉曲折的山路被摧毀,車騎在七星橋上受阻,用來反襯蜀道艱險難行。

這首詩的結尾兩句採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表達詩人對功名利祿的淡然藐視。

蜀道難[南朝]陰鏗

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

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

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

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

注:①陰鏗,生卒年不詳。字子堅,武威姑藏(今甘肅)人。

長於五言詩,以描寫山水著稱。②王尊:漢朝涿郡人,字子贛。

③靈關:劍閣附近靈官峽。④九折路:

今四川滎經縣西邛崍山,山路險阻回曲,須九折乃得上,故名九折路

蜀道難運用哪些藝術手法描寫蜀道之難

4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手法包括:

修辭方法(誇張、比喻……)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用典、側面烘托、動靜結合……)

五丁開山,六龍回日

——用典(神話傳說) 增加了蜀道的歷史感和神祕色彩,寫出歷史上秦蜀間不可逾越之險阻,突出「蜀道之難」.

2、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

——襯托(側面描寫)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

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襯托了山的高峻,表現「蜀道之難」.

3、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

——烘托 古木荒涼、鳥聲悲悽,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4、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誇張誇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5、「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

——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李白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以及神話傳說等相結合,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鉤連」,用了四韻,為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並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

他們力大無窮。於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

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著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於開啟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

「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闢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線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

「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

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

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贇注引《圖經》雲:

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字。《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衝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

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

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紆迴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於參宿的分野,秦地屬於井宿的分野。

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著胸膛,為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

」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著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物件。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

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著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

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為子規鳥,每天夜裡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接著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

「凋朱顏」在這裡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

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

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儘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鬆,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衝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並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

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麼到這裡來呢?

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

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麼必要到那裡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於固守,難於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

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絡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

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甚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

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

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為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蜀道難的第二段三四句寫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下闕bai寫散步.江村小du景繪好之後,視角則陡然zhi一轉,步入畫中 村dao舍外,古城旁,杖藜內徐步轉斜陽 容.通過作者的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最後兩句乃點睛之筆,殷勤 二字是擬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詞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 則又更進一層,超出世表.上闕寫景.開首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

蜀道難分析第二段“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

太白的作品突出借景抒情,很雄壯的景色很豪邁的情懷,第五冊的四篇太白抒發了不同的情感。該三句緊扣主題難字,古木突出山幽,繞突出山險,啼突出山靜,都反襯出人跡罕至,後邊又寫到 使人聞此凋朱顏,再次從正面道出蜀道之難,所以寫這些都為表現一個難字。我是理科生,不妥之處請見諒,你們複習的很快啊,都到第五冊了 ...

閱讀文《柳思》第二段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

一樓是對的偶 但好處是突出柳樹是樹中君子偶 平俗中露出高雅版。不能寫不平凡偶親 因為權文章前面交代了柳樹平凡與普通歐 求採納 不過餓,好像你說速來答案,我這回答的時間會不會太晚表示很無奈 齋吃請求c in y y o 先抑後揚,突出柳樹的不平凡 不普通。文中的第二段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其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