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到底要拿多少錢給父母才合適呢

2021-03-04 02:49:30 字數 5613 閱讀 6846

1樓:匿名使用者

給個吉利數唄!8888……,8的個數根據你的收入能力定,我覺得最少也得四個吧!不過不應該過年才給啊!!!

因為一次給的太多,他們會捨不得花!而給的少了,他們又會覺得你是在糊弄、沒誠意!要經常給、少量多次!!!

這樣他們才會開心的!!!現在這情況難辦啊。

2樓:偷著忙

多少錢都好,就是不給又怎麼了!只要人能回家,父母就高興了,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3樓:竹泣情殤

量力而行,掙得多就多給,給500、1000都可啊

過年回家是否該給父母錢?這些人給出了答案是怎麼回事?

4樓:愛演戲的男孩

背道而馳的兩代人

總有辦法彼此走近

幸福,是人與人之間深刻的聯結,和深深的羈絆。

這裡面能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

有些人越長大越理解父母,這種理解,不需要等到春節才給父母錢,不需要靠聽《常回家看看》才能想起,而是一想到回家,外面再大的風浪彷彿都是浮雲。

也有些人通過給父母錢,想要逐漸擺脫家庭的影響,追隨內心,尋找獨立自我。

以下是六位小夥伴口述的故事,大家共同提到的問題是,給父母錢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正如其中一位網友引用龍應臺的話:

春節正好是兩代人溝通的「天然時空」,不妨好好利用吧。

@ivy/32歲/女

每年過節,我都會給家裡帶東西:中學是獎狀,大學是給一部分獎學金,工作後就是錢和禮物。現在一般都是給1萬元。

爸媽接過錢後,就會開啟床邊的抽屜,拿出一張銀行卡說:「這一張卡里都是你給我們的錢,以後留著給你做嫁妝。」我現在都能回想起來他們那種幸福的表情。

這應該是個家族傳統。從小到大,我不停耳濡目染上一輩每個月都給姥姥送東西、送錢,現在我們這一輩也是。小時候有一次,二姨去海南給姥姥買了個鐲子,姥姥逢人就說「這是我閨女送的」,那種嘴角、眼角都含著笑上揚的表情,在我心裡就像定格了一樣,我從此認定,給長輩送錢送禮物,是一件很對的事。

另外一件我認為很「對」的事是:我是長女,這個詞意味著上什麼學校,成績如何,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大家都盯著看,我得成為整個家族的標杆。我就這麼要求自己,給爸媽的錢,要是所有親戚裡最多的,給姥爺姥姥的禮物也要比別人好。

別人送給他們銀鐲子,我就會買金鐲子。

大家都已經習慣我出手大方,覺得我在北京很能賺錢。其實我從來沒和他們溝通過我賺了多少錢。三年前,爸爸給我打**,聲音變得很低微,說要給弟弟買房,能不能借給他們十萬。

我二話不說就把五年所有的工作積蓄都給了他們。下一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我只能把社保卡的3000元取出來應急。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立馬換了一個有更好收入的工作——我意識到要攢錢了,人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錢。很慶幸父母要的這個數,我剛好有。如果當時拿不出來,不知我這個「標杆」是否還立得住。

這件事情過後,爸媽也很感動,出去時無意會和別人說起,以至於當時我們村裡幾百戶人都在說房子是我給我弟買的,沒有人知道其實我才出了10萬元。

能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也是我努力的動力之一。但不可避免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忙,回家和**溝通的次數都比以前少了。有一次媽媽說:

「你現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我是拽不了了,只能看著。但別讓我看不到了。」聽著我很心酸,還好有更多收入後,就更想著給他們買各種東西,每當做這件事時,我們就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聊。

@大鯢/32歲/女

過年會給父母1萬。給錢可以說明我在另外一個城市過得不錯,讓父母不用擔心。但這只是一面之詞,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們看,我把自己照顧得挺好,就不要再插手對我的生活提建議了。

還沒工作時,他們建議我考公務員;現在我爸會在喝酒喝懵了的時候給我打**,說什麼年齡段該做什麼事。接到這種**,我不會哄他們,反而總是回答得那麼斬釘截鐵:不。

生活只能我自己過,我希望可以自己決定做什麼,那是一種想要牢牢把生活掌控在手中的感覺。

我也不干涉他們的生活,像歐美國家那樣保持兩代人的界限感。這樣有時會顯得很冷漠。比如我媽是個有病也不喜歡去看醫生的人。

有一陣子我媽特別不舒服,我打了幾次**讓她去看醫生,也說要不要回家陪她去醫院。她說不用,她自己會去。後來我知道她沒有去檢查。

但我沒有回去。因為想了想,50幾歲的人了,已經不是孩子,如果你都不愛自己怎麼讓別人來愛你呢。

他們想要更多的陪伴嗎?我想或許是的。或許不是。

每次回家時間一長,就會因為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吵架。我們分開在兩個城市生活已經十幾年,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想法、生活方式,已經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了。

我想我只能給錢了。還好拿到紅包後,爸媽還是挺開心的。

@丘棘/35歲/男

過年準備給我爸兩萬塊,讓他開開心心打麻將去。因為一件事,我對打麻將有莫名的好感,我猜我爸也是這麼想的。

那是在我大三時。有一次我生活費提前花光,還有些別的開支,向同學借了錢,急需一千多塊,但剛好家裡的小生意垮掉了,媽媽又動了手術。按爸爸的說法有點「山窮水盡」。

結果在我**兩天後,他居然給我匯了兩千元。

後來回家聽鄰居說起才知道,那天爸爸打麻將贏了好幾千。是的,他一直愛打個小牌,但從沒聽他贏過。這件事讓我覺得生活還是值得期待的:

沒有太多資本對抗生活的人們,不都是在上演悲情戲,關鍵時刻也會有好運「砸」到頭上來。

這樣的運氣是有點無厘頭,但好就好在你會相信那是冥冥註定。父母一直都是保守和謹慎的人,他們一生勤勤懇懇,既缺乏冒險精神也沒有商業頭腦,以致對我的教育同樣如此:錢不重要,有知識、明事理就行。

也許是他們在經常拮据的情況下依然給了我吃穿不愁的溫馨的童年,所以我長大後對掙錢並沒有太大欲望。工作六七年時也沒有攢下積蓄,基本沒給父母什麼錢。「我們不需要,我們還能動,你管好你自己。

」每次他們都這麼說。甚至在第七年換工作時不順利,一年多沒上班,還找家裡借了錢。說來有些慚愧。

但我好像也沒有太在意,也許是內心裡相信我終歸是要奉養他們的,還有機會吧。

現在我自己也成家了,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但在考慮多賺錢的同時,會提醒自己,能力必須駕馭得了野心,應當沉下心來多歷練,多學技能,相信財富是「清風自來」的事。我爸在這方面就是榜樣,他給人一種永遠不愁找不到事做的感覺,他會很多專業技能,開各種車、機械、建築、會計,甚至修鞋子。

但財富這種東西吧,你不渴望,它就不大願意來。但是,我真的不喜歡我爸的保守。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如果我從小被鼓勵去冒險、去自信地做有挑戰的事,也許會有更精彩的人生吧。

所以我過年給我爸錢時,對他只提一個要求:每一把都要做大牌,非**不胡。人生,只有當你不怕輸的時候,才不會輸,對吧。

@元豪/27歲/女

過年不準備給父母錢。不是因為我待業沒錢給父母,而是比起給錢,我能給父母更好的東西。

今年年中我離職了,給自己半年時間gap

year。我去學咖啡,泡很多有精緻小物的手作店,看完了所有松浦彌太郎(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的書。我不想成為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的人,我希望即使沒有工作,也能夠享受生活。

這也是我想要帶給父母的——告訴他們怎麼享受生活,怎麼把錢花得漂亮。他們成長於相對匱乏的一代,對「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我用網際網路o2o平臺給媽媽每週訂一束花,她擺弄那些花的時候比往常溫柔多了。

還給他們海淘日本無矽的洗髮水,質量更好,**卻與國內產品相差不大。上次姥姥生日,我買了一堆韓國飾品裝飾,開了一個讓他們別開眼界的生日趴。

之前有篇爆文說《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是讓他們跟上這個時代》,不能同意更多。我就是這樣做的,幫助他們提高見識,提高品味,讓他們感覺到血液裡還流淌著「好奇」因子,就不容易陷入到自我價值驟降的狀態中。現在不需要我說什麼,他們自己已經不再買那些他們眼裡物美價廉、或者質次價高的玩意兒了。

今年我們全家在三亞過年,我給他們買了個藍芽音箱。想像一下,一家人在沙灘上懶洋洋地坐著,嘮嘮嗑,看著純淨深藍的天空和大海,聽一首深愛的歌——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嗎?

@jane/34歲/女

每年春節都會給父母紅包,從剛畢業時的1000,到後來的5000。現在越來越感覺到,父母逐漸老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會和遠在外地的孩子說,怕打擾孩子,所以我希望經濟上他們能過得寬裕些。

比如媽媽愛美,眼光也比較高。但她一輩子沒有工作,父親的生意前些年起起落落,她如果看上了一件衣服,捨不得買,就會隔幾天去看一次有沒有被賣掉。後來即使經濟條件好了,她還是保留這個習慣。

從那以後,我會時不時給她一些置裝費,就是希望她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不再猶豫,歡歡喜喜地買下來。

以前經常聽父輩們說過一句話:父母待孩子,像路那麼長;孩子待父母,只有線那麼長;父母不能沒有孩子,孩子沒了父母卻悲傷不了幾天,一代一代都是這麼流傳下來的。我一開始聽到這段話是不服的。

在我買房的時候,跟父母說想先借他們一點錢湊齊首付,父母沒有任何猶豫,將一筆固定存款全轉給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爸爸怕媽媽沒有工作沒有安全感,給媽媽存的一筆養老費,一分不剩全都給我了。那時我才理解了父輩們的那段話。

想起了李健那首《父親》中的歌詞:你如此寬厚,是我永遠的慚愧。

除了錢,我平時看到適合父母用的東西,都會先買下來,存在家裡一個固定的櫃子裡,等到假期帶回家。從畢業工作後,我平均每兩年給爸爸換一部**手機,我跟爸爸說,這輩子的手機我包了!

帶父母旅行,近兩年也成了我們家的一個固定專案。他們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驚歎、享受到五星級酒店貼心服務的欣慰、品嚐當地美食的滿足……那些瞬間我覺得都是無價的。爸爸去年6月份突發腦梗住院,部分記憶喪失,為了刺激大腦恢復,我在醫院給他翻看5月份出遊的**,他竟然忘記是去了**,讓我好後悔之前沒有多帶他們出去,好在爸爸後來恢復得還不錯。

帶父母旅行,真的是一件不能等的事。

@墨墨/31歲/女

過年我會給爸媽1萬元,加上前陣子爸爸動手術,這一整年下來我應該給了家裡3萬元。

但是爸爸動了個小手術這事,我是後來才知道的,他們倆之前一點都沒和我提過。我挺生氣的,雖然理解他們是怕我在外地工作擔心,但覺得他們還是把我當小孩。

我猜爸媽依舊覺得我還沒有長大,因為我們在觀念上有一些分歧。親戚們都挺有錢的,我家條件一般,媽媽燕子銜泥般攢錢過了大半輩子,即使現在條件好了,也還是很拘謹,買點貴的東西就忸忸怩怩,在親戚面前特意保持低調。我覺得就應該捨得為自己花大價錢,怎麼舒服怎麼來,為此媽媽總是念叨我不會攢錢,太張揚。

我和媽媽雖然表現的是兩個極端,但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相似的,都活在了親戚的陰影之下,太累。

所以我給他們錢,讓他們看到我也是能攢錢的。還好現在家裡的一些大事他們也逐漸開始和我商量了。他們也意識到我慢慢成熟了。

我確實是成熟了。幾年前那一次失戀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徹底醒悟到女人還是要獨立,開始認真工作。

當我可以給出經濟獨立的行動,不再是一個「從屬」的人時,和父母溝通起來也輕鬆了許多。不得不說,現在這個階段是我和父母關係最好的時期。以前不愛回家因為覺得被唸叨很煩,但最近有一次要從家裡回來,媽媽送我去車站,等車的那刻,我突然覺得特別不想走了。

@王嚴/36歲/男

過年會給爸媽錢,2000-5000之間,之前還給他們換過熱水器、空調、整體廚房。爸媽會再找個理由,比如給我兒子壓歲錢,又把錢還回來了。其實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年就是要有這麼一個一來一往的氛圍。

上學-工作-成家,離家的地理位置越來越遠,但正是在無數個諸如此類的「一來一往」中,我越來越理解父母,也越來越像父母。

還沒離開家之前我覺得,我肯定不會像我父母那樣,比如母親無微不至管得太多,父親有點高高在上讓我不太敢和他說話。當我有了孩子後,我發現我不經意間對孩子的表現也是如此。這讓我覺得一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法改變,只能改善。

兩代人的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只能是大家變得越來越包容。

但這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年紀漸長,有了閱歷之後,我認識到之前的行為是多麼的幼稚。以前想要逃脫父母的束縛,現在知道了聰明的人懂得讓別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

這種「限制」,其實是一種關心,也很溫暖。

我一年只回家一次給父母多少過年錢呢

沒有關係啊做爸爸媽媽的都會理解你們的啊只要你們回家了他們都已經很高興咯哦 其實給多少要量力而行,等你條件允許的時候,再多給不好嗎。反正你的父母還年輕。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剛結婚那年我可以說一毛不給,因為我們做生意虧了,現在也是盡力給。如果真這樣,就依你老公的意思吧,給1000就好了,你也是個孝順女兒,...

一年過年回孃家應該買些什麼,給父母多少錢

不一定,看自己喜歡經濟狀況吧,如果錢多,就多給一些,反之,就少一些。過年年初二回孃家給多少錢爸媽過年合適 如果你的生活很富裕,你可以隨便給,畢竟你給的是心意.如果生活現在不理想不給也沒有關係,父母不在乎你給多少錢,只在乎你回不回家.過年回孃家不知道買啥,求支招 買家人喜歡和需要的東西的最重要,所以你...

過年回家給父母帶東西好還是給他們錢好呢

其實父母要的不是你的東西,為是你能回去看看就好,當然我也理解你的心情,要帶的話,就帶些父母平時很需要的,而有捨不得買的帶些就好,那些華而不實的保健品就不必了,多跟父母聊聊天,多陪父母逛逛菜市場,賠老爹喝點小酒,陪老媽看看電視,這些才是父母最需要的,另外,多跟父母說說自己在外的生活也很不錯,但是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