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劉德洪周易網
這個沒有硬性規定,你可以根據本地的習俗去做。
一般來說,男性送燈要雙數,女性送燈要單數即可。
家裡有個老人走了,正月十五送燈是單獨去還是一起?
2樓:馬自強
送燈是照亮逝者去往生的路,是生者為逝者祈禱,不存在人多人少去送的問題,多少皆可。
3樓:
一起去比較好,也可以單獨去
正月十五送燈的來歷?
4樓:月似當時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所以元宵節也稱為「燈節」,在這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5樓:匿名使用者
東北正月十五習俗--送燈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久,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一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於不同地區的人口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送燈在東北來說是一個比較流行的祭祖習俗。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
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皁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
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
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這種習俗在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的廣大農村都還存在。
流行於遼東,遼南一帶,就是大連,丹東,營口等地區,也有送燈的習俗,不過就沒有那麼古老,親手捏面燈了,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裡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裡給家裡灶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蝨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
不過由於蠟燭,面燈,油燈都是明火,容易引**災,所以現在東北很多地區送燈都改為電子燈,以大連德盛源工藝所做的電子燈為代表,以鈕釦電池為電源,以發光二極體為發光體,以環保,衛生的特點得到了各級消防部門及各基層**支援,促使電子的大力引導和推廣,而且電子燈避免了不被風吹滅的問題,這種電子燈籠在遼南一帶很受歡迎,古老的民俗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得到了更好延續和發揚。
或許現在找不到我們輕時或是祖輩那種坐在炕頭看母親捏面燈的場景,不過我們對祖宗的敬崇不變,對先輩的尊重沒變。
6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古早,凶禽猛獸很多,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獵殺, 有隻神鳥迷路降落人間,意外被射殺。天公得知動怒,下令火神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以示懲罰。 天公查某囡心地善良,不忍百姓受難,冒死來到人間,將訊息告訴人們。
眾人聽後不知如何是好,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公就會以為人間著火。大家便分頭準備。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公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為紀念這次成功避難,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7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送燈」起源的傳說
據正史記載,「元宵節」起源於我國西漢時期宮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動。隨著朝代更迭,這一節慶逐漸由宮廷延伸到民間成為重大節日,到唐宋時期空前繁榮,稱為「元宵節」。而據民間野史雜錄記載,元宵節的一些慶祝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是水官生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人們為迎接天官賜福,到處張燈結綵,大肆慶祝。
而在我們老家,很少有人把這個節日叫「元宵節」的,而直接叫「正月十五」或是叫「過十五」,這也是一個全家團聚的日子。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這一天除了中午要吃團圓飯,晚上玩龍舞獅慶祝外,當天傍晚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活動,那就是去本族墳地給逝去的先人們「送燈」,風雨無阻。關於「送燈」的形式和做法大家都知道,我們論壇裡之前也有人寫過帖子,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據光山縣誌記載,此風俗的形成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時間,成因大概跟我們祖先的遷徙地有關。當然這一點是可信的。但是它的起源在何時何地?
為什麼正月十五要「送燈」?正史上現已無從稽考。那麼今天我就講一個有關正月十五「送燈」起源的民間傳說。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統治,抵禦北方匈奴族入侵,就連年強徵民夫修築萬里長城。這一年的初秋,淮河流域有一個叫範喜良的文弱書生在新婚之夜就被強拉去修長城的工地上做苦力。長時間的繁重體力勞動,加上偶感風寒,範喜良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在了修長城的工地上,並胡亂的埋在了那裡。
而這一切,遠在家鄉的新婚妻子孟姜女渾然不知,她只是日夜的思念著她的新婚丈夫。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孟姜女一想到遠走他鄉、衣著單薄的丈夫,至今還杳無音信,就愈發的思念和牽掛。於是,親手為丈夫縫製了一身棉襖棉褲和衣物帶在身邊,遠涉千山萬水,踏上了千里尋夫的道路。她歷經磨難,終於找到了丈夫修長城的工地。
讓她沒想到的是,她的丈夫範喜良已經在幾個月前去世了。連丈夫的屍骨都未見著,這讓她肝腸寸斷,眼淚頓作頃盆雨,哭昏在丈夫埋骨的地方。等她醒來後,在心裡暗自發誓,丈夫生前不能回家,死後一定要讓他的魂魄跟著自已還歸故土。
有了這個信念,讓她感到丈夫身雖死,但他的心和靈魂此生永遠與她同在。
於是,孟姜女帶著對丈夫無限的思念和悲痛又踏上了返鄉路。白天,她一路呼喚著範喜良的名字,晚上,則在她的歇腳處點上一支蠟燭,徹夜不熄。這麼做,為的是能讓她心愛的丈夫魂有所依,一路跟著她,不至於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道。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日,終於返回了家鄉。孟姜女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找了一塊地給她的丈夫範喜良立了一個衣冠冢。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看到別人家都是歡聲笑語,而自已家卻是孤伶伶一個人,就不由得暗自心傷,越發思念自已的丈夫,眼淚就不由自主的掉了下來。可丈夫已經不在了,這可怎麼辦呢?這時,她想到了在尋夫回來的路上,每晚點的那些蠟燭!
於是,她來到了丈夫的墳前,焚化了紙錢,並在墳前插了一根蠟燭,點燃了!可是這個夜裡,雖有皎潔的月光,但也有風,剛點亮的蠟燭就被風吹滅了。點了又滅,試了好幾次都是這樣。
這可怎麼辦才好?看到隨風吹動的衣角,孟姜女靈機一動,她用力的撕下了自已外衣的一截袖口,隨手裁了幾根細長的樹枝。接著把這幾根樹枝插在蠟燭的周圍,並把撕下的那截袖口套在插好的幾根樹枝外,再重新點亮蠟燭。
果然,這一次蠟燭再也沒有被風吹滅!孟姜女很心慰,在熱淚中,她對著點有蠟燭的夫墳說:「夫君,我接你回家!
我們回家團聚吧!」孟姜女重新燃起一根蠟燭,小心的伺候著,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後,孟姜女把家裡的大門兩邊,以致每個房間,都點上蠟燭。一時間,燭光熠熠,家裡立時亮堂了許多,她的心裡也亮堂了起來。這一刻,彷彿她的丈夫遠去但又已經歸來,他們近在咫尺;這一刻,彷彿他們正在團聚,相擁而訴;這一刻,彷彿她不再孤單,不再思念。。。。。。
是以在以後的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都會到丈夫範喜良的墳前「送燈」接丈夫「回家團圓」,以寄託思念,直至終老。不過,當年「罩燈的袖口」改為了用紙糊的筒狀「燈罩」,「隨手裁的樹枝」也變為了用竹子削好的「燈籤」。時經日久,她周圍的鄰居們,每到每年的這個時間,也紛紛效仿,在正月十五晚上去給自家逝去的親人、祖先們墳前「送燈」「點亮」,並作為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一個重要活動傳播和繼承開來。
時至今日,正月十五「送燈」已成為我們老家後人們履行孝道、懷念先祖的一項標誌性的重要活動。
呵呵,這個故事講完了。不過,既然是「傳說」,那它的可信度自然就不能和正史相提並論,大家就當是聽故事吧。其實孟姜女其人,到底是**人?
此前並無確鑿的考證和定論。直到2023年秋,山東萊蕪一農民,意外發現一塊年代久遠的石碑。**物專家辯認,此碑為「孟姜女銘記碑」,是明初洪武年間所刻立。
上面記載的就是「齊魯之地」的貞潔烈女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奇事蹟。當年的「齊魯之地」無外乎今天的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域組成。故事中傳說她是我們淮河流域一帶的人,大概屬今天安徽的某個地方,或就是我們這一塊的人,看來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啊。
我所講的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是我父親曾經講給我聽的,今天寫在這裡,以興眾位讀者。(資源共享)
8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另外,該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9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有「八月十五
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說法,反映了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係 。中秋佳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 銀色的光灑向大地。在這氣候宜人, 幽靜的夜色中, 人們團聚在一起, 觀賞皎潔的月亮, 向孩子們講述那嫦娥奔月, 桂樹和玉兔的神活故事。 如果這一天烏雲遮月, 天色黯然, 令人失望!
但意味著我國的另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 在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之時, 雪花紛飛,又令人興奮。 這兩個傳統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係,早已為人們關注。久而久之, 在許多地方, 八月十五夜若烏雲滿天, 往往正月十五日就會出現雪花飄飄的現象。
於是人們總結出:「八月十五雲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燈」的天氣諺語, 被廣泛流傳下來。 當然, 大氣的韻律活動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它的成因、條件、表現等等許多方面,還沒有搞得很清楚, 這種規律性也不是在每個地方、每個年份都能夠對應得上。
現在, 許多氣象學家正在對大氣的韻律活動和它的成因進行深入的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對於長期天氣預報工作的開展, 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 「雲遮月」和「雪打燈」,表面看是雲和雪的呼應現象,實質上是兩次冷空氣活動的呼應關係, 也就是說, 中秋節前後如果有冷空氣活動, 造成了「雲遮月」的現象。那麼, 元宵節前後, 又會有冷空氣入侵, 形成「雪打燈」的局面。
因此,「八月十五雲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燈」這條諺語, 正是入侵我國的冷空氣存在5個月左右韻律活動的反映。不少氣象臺站根據這條諺語, 研究了冷空氣活動的5個月左右的韻律關係, 把它用於長期天氣預報, 取得了良好結果;其它日子間的天氣,也有這種韻律關係, 只是未被人們普遍注意罷了。 ◆ 節日天氣之間的呼應關係是大氣韻律活動的一種表現 相距150天的兩個節日天氣間,為什麼會有相互關係呢?
原來, 這是大氣韻律活動的一種表現。地球的大氣, 好比一個大型的樂隊, 風、雲、雨、雪、雷、電、霧、霜, 就好像這個樂隊演奏出音色豐富的樂章。許多研究工作表明, 在各種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大氣演奏的這部大型樂章, 也表現出有一定的「節奏感」。
就是說,某種天氣過程, 某個時刻表現得比較明顯, 在一定條件下,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新明顯起來, 或因季節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現出來, 就像樂曲裡的節拍一樣, 表面上看不出它們之間直接的演變關係, 實際上卻是有一定的聯絡。氣候學中把這種大氣中存在的內在的聯絡就叫大氣的韻律活動。
家裡老人去世了能不能搬家,家裡有人去世後,一年內為什麼都不可以搬家?
中國的國情與風俗是最少要等到七七49天以後才能搬家 理髮。你可在七七49天后挑選一日農曆帶六的日子搬家為好。家裡有人去世後,一年內為什麼都不可以搬家?可能是對親人的懷念,也有民間迷信的說法認為搬家的話去世的親人會一直跟著他。搬家是一件喜事,入住新房子,開啟新生活,一個舒服 讓人愉快的家,總是會帶給你...
老人去世後第幾個七不去墳地,急!!人死後 頭七用去墓地嗎
人從死開始就bai為一天,比如今天 du老人不在了zhi,那麼今天就算第一天dao,隔夜就回算第二天,每7天算答一個 七 一般是頭七出殯 老人在家要放整7天,特殊情況提前或推後都行,但要讓陰陽先生看過才能決定 意思是紀念媽媽生下我們以後,7天就要自己動手幹家務了。一般二七沒有什麼講究,到了三七家裡人...
老人去世一週年,老人去世一週年的時間怎麼計算
你說的很對,菜品上要系紅繩,豆腐上應該點上三個黑點,饅頭上應該點上紅點,我們這邊以前是這樣子的。望採納 老人去世後哦,一週年的貢品有什麼講究?其實這些都是,都是後人總結出來的,也不必非得跟著原樣去做,只要達到我們的心意就可以了!老人去世一週年,肯定是要給他辦週年的,為了紀念他,讓更多的人懷念他 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