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前路6末無知己
「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
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
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
2樓:匿名使用者
七宗罪,一人一樣,隨便安吧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哪七個人?
3樓:木木木子丶李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2、陳琳
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3、王粲
4、徐幹
字偉長,漢末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5、阮瑀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市尉氏縣)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
6、應瑒 [yáng]
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應瑒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
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瑒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瑒卒於疫疾。
7、劉楨
字公幹,東漢末年東平寧陽(今山東寧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東漢名士。其祖父劉樑,官至尚書令,其人博學有才,警悟辯捷,以文學見貴。建安二十二年 (217),劉楨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4卷,《毛詩義問》10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1、嵇(jī)康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家、文學家。
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2、阮籍
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
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3、山濤
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諡號「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袁巨集在《名士傳》中稱山濤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4、向秀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字濬衝。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
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
7、阮咸
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之侄,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並稱為「竹林七賢」。
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 。存世的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
4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合稱。
「七子」之稱,見於曹丕所著《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這七人也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優秀作家,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在這七個人當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被曹操處死外,其餘六人雖然經歷各不相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因為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所以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因此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又因建安七子曾同時居住在魏都鄴中,又號稱「鄴中七子」。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大動盪、軍閥混戰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這與當時社會因素有關的。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 及阮咸 七人。在魏正始年間,七人常聚在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所以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晚於建安七子。
這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但思想傾向還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
七人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是比較明顯的。嵇康、阮籍、劉伶等忠於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則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來做官。
阮咸在晉曾做過散騎侍郎,但卻不被司馬炎重用。山濤開始「隱身自晦」,但40歲後投靠了司馬氏,成為司馬氏政權的**。
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在晉武帝、晉惠帝兩朝為官,就算在八王之亂時期﹐仍穩坐高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也是被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也各散西東: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則放心的安排兒女們投靠了山濤(山巨源),在嵇康死後,山濤也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這也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5樓:貝妮
建安七子: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公元196年-公元220年),鄴城(今河北臨漳)在曹公統轄之下,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相對富庶、文化相對繁榮,匯聚天下(主要以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為主)。
文人騷客: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先後依附曹氏政權,和曹氏父子相交親密,戰爭時期跟隨大軍南北征討,和平時期跟隨曹氏左右詩文唱和,因為他們的文學建樹,史稱建安七子。
由於出生年代不同,他們之間,也許有交往,也許沒有交往,但是他們和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交往歷史多有記載,魏文帝曹丕的著作《典論》首次定論「建安七子」的文學地位,可見曹丕對七位文人的理解和喜愛。
曹操詩:「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求賢若渴,吸納賢材志士,身邊高智商部屬如雲,尤其喜歡詩文擅長的文人雅士,建安七子除孔融自持甚高而外其餘幾位都和曹氏十分親近,相隨多年,除朝政軍旅外,曹操並不以權勢驕人,平日聚在一起,歌吹宴飲,談詩**,彼此相交如朋友。
曹操愛文學,所以和文人交好,他的兩個兒子比他更勝。
史載曹丕和建安文人「行則連輿,止則接席」(出行時車子緊跟著車子,停下休息時坐墊緊挨坐墊),關係好得不得了。
《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個故事:建安二十二年,王粲(人稱建安七子之首)隨曹操南征孫權病死返回鄴城的行軍途中,曹丕(當時身為世子)領著一群文人(都是曹氏政權部屬)前往送葬,墓前提議:「仲宣(王粲的字)生前喜歡聽驢叫,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學一聲驢叫給他送行吧!
」於是墓地裡響起一片驢叫聲。
曹植和他的兄長曹丕一樣,對建安七子評價極高:「昔仲宣(王粲)獨步於漢南,孔璋(陳琳)鷹揚於河朔,偉長(徐幹)擅名於青土,公幹(劉楨)振藻於海隅,德璉(應瑒)發跡於大魏,足下(指楊德祖楊修)高視於上京……吾王(指曹操)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曹植《與楊德祖書》)。
回到這段文章的開頭,曹操對文人的親和是有底線的,在內心他依然是個居高臨下的集權者,籠絡文人控制文人,文學有情政治無情,乾脆利落清除掉凡是被認為對曹氏政權「有可能」產生妨害的官宦士人,「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孔融和楊修,建安七子就此少兩位——孔北海遭滅門慘禍,「覆巢無完卵」;楊德祖的父親晚年遭傷子之痛,「舐犢情深」——****成語出自同一個歷史時期,真是對建安文學盛世的諷刺。
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當朋友最需要你的時刻你沒有力量給予援救,例如父親殺死自己最愛的友人楊修。
竹林七賢:
建安文人圈也是曹氏政權一手打造出來的,魏晉文人圈則是地道的「民間社団」,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位文人名聞當時,意氣相投,談吐相合,「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經常在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一片竹林中聚會,吟詩、縱酒、彈琴、歌唱,行為無拘檢,「放浪形駭之外」,所以稱「竹林七賢」, 其中阮籍、嵇康公開或隱晦地表示與當政者不合作。
魏末晉初,****鬥爭激烈,名人文士即使消極避世隱居鄉野也被認為心懷牴觸,何況阮籍、嵇康的狂放姿態讓司馬氏很不舒服。
嵇康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悲劇人物,和曹魏宗室關係親密,娶曹操孫沛王曹林女兒長樂亭主為妻,官至(曹魏政權)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曹氏政權旁落後辭官歸隱,以道家玄學為人生主導,整天和朋友吟詩唱歌飲酒,天生才子,能詩能文能作曲,琴彈得非常好,當時身居官場的好友山濤邀請他出仕被他拒絕(詳見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為了保持文人的政治清譽和個性自由,政治勢力的更迭和個人情感的取捨,無論哪一個方面他都不願意也不可能和司馬氏攪在一起,可是身處虎狼政治時代,文人命如羔羊,原以為躲得過,其實躲不過,終有一天羊落虎口。
公元263年,嵇康因呂安(嵇康的朋友)案牽連入獄,鍾會設計罪名,司馬昭下令死刑,三千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赦免,駁回。
刑處前,嵇康請求奏琴,彈奏自己創作的琴曲,得到允許,曲終受刑,年僅三十九歲,廣陵散從此成絕響。
**發生前後,山濤、王戎先後投靠司馬氏,後來官至高位。向秀做了幾年小官,一直過得很不如意。和嵇康平日最要好的阮藉和劉伶終日飲酒再也不敢公然發聲——文人圈從來不堪一擊。
幾年後,向秀經過嵇康故居,作《思舊賦》。
「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
魯迅說他讀《思舊賦》時很奇怪,為什麼文章只寫了幾句便「嘠然而止」。
嵇康的兒子嵇紹由竹林七賢之首也是司馬政權**山濤撫養**並舉薦入仕,如此嵇氏血脈傳承至今天——這樣的故事結尾令後來人迷惑不解。
有歷史學家**:嵇康當年洋洋灑灑千言《與山巨源絕交書》是故意做給當時人看的,撇清了自己和親密好友的關係對山濤的政治前途有利,他知道自己也許朝夕難保,沒必要帶累真心待自己的朋友,這樣的深沉用心旁人未必理解只有山濤理解,所以嵇康臨死前託孤于山濤(說明兩個人私底下根本沒斷往來,即便是信函往來也算往來),所以山濤盡心盡力撫育嵇康遺孤(既是表白自己對朋友的忠誠也是答謝朋友對自己的苦心)。
嵇康和山濤,兩位魏晉文人之間的交往,擱在外人眼裡說不清道不明,擱在他們自己心裡卻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古文稱為「兩心相印」),特殊的歷史年代怪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是非黑白留待後人評說。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對手,每個人也都需要對手,請以「對手」為話題
僅作參考。我和對手之間有約定。你是我要戰勝的物件。我會想盡辦法,努力追逐你,直到有一天,你累了,我也累了,那時我還會在疲倦中利用最後一絲力氣來填補我和你之間的距離。你是我競爭的夥伴,我會擯棄自己的自私自利,握緊你的雙手,一起踏上遠方的征途,在競爭中共同發展。你是我眼前的高山,我知道,要想翻過去,就只...
每個人都需要愛情嗎,每個人都需要交個人所得稅嗎?
愛情並是人生的全部,我認為人活著就是一個過程,好好的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都不愛你自己了,試問還有誰還有去注意你,雖然這樣說有些自私,可 是人不為自天誅地滅。一個人也可以很幸福的。愛情是每個人情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可以選擇無愛情的婚姻,但絕不會拒絕愛情的到來!人都有七情六慾,除非她是尼姑或他是...
每個人最愛的人是誰,每個人都最愛的人是誰?打一生肖
人之所以與其他分開是因為人吃五穀雜糧有七情六慾,並且人都是自私的,最愛的人是自己 最應該愛自己,其次是父母。每個人都最愛的人是誰?打一生肖 你好 答案是馬,午馬,午 與 吾 諧音,每 個人都最愛的人是自己,也就是 吾 望採納,謝謝 猴子。因為每個人都是從猴進化而來的。馬,午馬,午 與 吾 諧音,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