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2021-03-03 21:04:09 字數 2919 閱讀 2840

1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不是發明的,也沒有誰能發明語言........而是形成 粵語是唯一一種發源於廣東地區的漢語語言,也是在廣東省佔有主流地位的語言,故又稱廣東話,通行於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5%。

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為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可說是儲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語言分類學定義   粵語,俗稱廣東話、白話,英文叫cantonese,漢藏語系分支語言之一,為中國地區方言之中3種達到語言等級的方言,另外:

閩南話(min),客家話(hakka),。 地位爭議:語言?

方言   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準,粵語跟普通話基本無法通話,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

不過,亦有認為(尤其受政治影響者),這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標準,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列為三個不同的(政治)語言;並且粵語也與漢語其他方言同具有書寫文字和使用族群的統一性,這也與西方拼音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粵語雖可自行書寫,並不一定得以普通話/國語方式書寫,比如港刊港報就經常以粵語直接書寫,但書寫所用仍為漢字,這與普通話及其他漢語方言一樣,且大體文意與普通話亦可相通,二者本來就是同樣源流產生的現代漢語分支,而不是各自獨立的語言。漢語自有其獨特的語言標準,不能用西方語言的分類方式簡單劃分。

已於2023年被聯合國定為語言,代號ctn 形成和**   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於古代華夏的語言,即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之理論   粵語在分佈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佈。

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充套件。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

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鑑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鑑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廣東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鑑江——南江兩條**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裡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

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幹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

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巨集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發展成為胡化成現代的普通話和官話,粵語卻更好的繼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儲存著古代雅言的許多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儲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

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儲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於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儲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粵語源自梧州,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儲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梧州的粵語中完整儲存。

更令人注意的是:在梧州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

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梧州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儲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秤是誰發明的?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秤的發明者 范蠡。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春秋楚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認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因成鉅富,自號陶朱公。因為經商有道,逐成鉅富,...

什麼時候有的磚?是誰發明的

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 中華第一磚 具體發明考古無法證實。2009年 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對藍田縣新街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發掘過程中,令人驚喜的是,他們發現仰韶文化晚期燒結磚殘塊5件,未曾燒過的土坯磚殘塊1件。此外,還發現龍山文化早期燒結磚殘塊1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楊亞長...

烹飪是誰發明的,炒菜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烹飪技術?

世界考古專家很早前就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用火烹飪食物的遺址,而北京人在原始社會時期只曾活動於如今中國境內一代,於是歷史將改寫一個流轉千年的公認說法,中國帶給世界最早的文明其實並不是 四大發明 而是 烹飪!自然界的閃電 野火等 將動物屍體燒熟 人們吃了 覺得不錯 於是模仿 這個話題有點太廣義了。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