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先從自己內心發掘真實需求,並制定相應計劃,再根據這個計劃來採取行動。
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什麼意思
2樓:岸裡何以顧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出自儒
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含義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瞭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
與「止」相對的範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
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瞭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瞭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
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
「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
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
「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是以明瞭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明瞭自己的價值觀,明瞭生命中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明瞭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樣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心木應如沉香,心靜而後定,心定而後慧,慧而後可明心.是什麼意思
3樓:
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啥意思?
4樓:傾城低調不奢華
懂得停下來然後才穩定,穩定然後才能冷靜,冷靜然後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後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後才能有所收穫。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翻譯: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知止,知道止住自己的私噁心。
定:心中嚮往道德的一種純淨定向。
靜:安靜、寧靜。
安:心中無私無慾的一種安然狀態。
慮:《說文》:「謀思也。」處事謹慎精詳。此句有反思反省之義。
得:得到對道德的感悟,至善而明德。
出自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
5樓:逆羽匟
古義: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今義:《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所說的「止」,不僅是一種理想目標,也是一種底線要求。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在認識上更深一籌,行動上更深一步、標準上更嚴一格,樹立底線思維,喜不忘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就能做到從底線出發,不斷逼近頂線。
出處:曾參《禮記·大學》。
大學的本質在於發揚美德,在於革新,在於至善,知道終點才能定位,定位後才能靜下心來,靜下心才能居安,居安才能思考憂慮,思考後才能有所得,物體有本來本質,事情有所始終,明白事物的先後本質,則接近道了。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看作與《孟子》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6樓:匿名使用者
知止絕不是懂得停下來,正確的理解如下
知止而後有定:止,是目標的意思,你有目標,你才能定下來,有定力,最可怕的是整天忙忙碌碌,不知到在忙啥,有目標你的心就會安定,不是無頭蒼蠅。
定而後能靜:你專注於你的目標,做你該做的事,你就有定力了,有了定力你的心就是平靜的。
靜而後能安:你的心能靜得下來,那麼你就會感到一種心安,心安的狀態不是樂也不是喜,而是發自內心的安寧。
安而後能慮:你的心安了,你的智慧就顯現了,那麼你就能如理思維。
慮而後能得:你的思維是正確的,那就是智慧的顯現,這樣的思考就是有價值的,是為得。
總結一下,要想有智慧,要想有能成就,先從確定目標開始,有了目標你就去做實事,這樣就是一種修行,從而提升自己,修行修行就是修於行止,知道該幹什麼不幹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1.「止」,近乎「戒」,止,減少不應為(非份)之事,減少貪、嗔、痴、慢之慾念,減少妄念,不為財、色、名、食、睡**,安分守己,方能有定力。
2.「定」,有了定力,不為所動,是為靜。
3.「靜」,平息妄心則心安體安,心安體安才會有正念(慮)的體會、**。
4.「慮」,正確的(慮)的體會、**會得到智慧的答案(方向),謂之得。
——儒家的這段話,和佛家的「戒、定、慧」相似,異曲同工。
8樓:鍋盔山下
【釋字義】
(1)知止而後有定:知止,知道止住自己的私噁心。定:心中嚮往道德的一種純淨定向。
(2)靜:安靜、寧靜。
(3)安:心中無私無慾的一種安然狀態。
(4)慮:《說文》:「謀思也。」處事謹慎精詳。此句有反思反省之義。
(5)得:得到對道德的感悟,至善而明德。
【釋經義】
知止而後有定,(這一節是承接上文,是指「明德」、「親民」到「止於至善」之由。瞭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後,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次序,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的註腳。有關「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大學之道」的七個修證的層次。
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證德道的心法修養功夫,同時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國道德傳統文化教學修證道德的方法與步驟。
《德道經·立戒》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止」,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止惡興善的意思。「知」是「止」的前提基礎,「止」是「知」的必然結果。「知」,就是求知學習,知德識道,知書達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萬事萬物的內在自然規律,遵道循德,順應事理,無私慾邪識。
心中天理長存,不追逐名利,不厚聚財貨,不甚愛大費,知足常樂,止欲生悔,這才是心身健康、長生久視之道。
「知止而後有定」這句話,由「止」到「定」,是兩個層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後,心中禮德光明,不越禮逾規,不做違背天理良心之事。
吾日三省吾身,時時止欲生悔,事事嚴於律己,循規蹈矩,做到四項行為準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範在道德允許的範圍之內,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慾,遏制思識中的噁心妄念,以德道的力量戰勝它,使之歸伏於善德,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
「定」,是修為的心志定向,人生世界觀的價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標定向確立與終極歸宿。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諦,決定人生的取向,將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錯誤世界觀,改造成為正確的人生觀、道生觀,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把握自己所當止的去處,向著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志向便會有了奮鬥的終極目標,就能勇往直前,不會誤入岔道,不會在人生旅途中遲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人的志向一旦定在修德證道這個方向上,以修德為樂,以德心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為宗,心中自會清靜,知足為樂,隨遇而安,隨緣應世,一切順自然,心中大自在。即使處在當今物慾橫流、濁浪滾滾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慾所動,不為金錢名利所惑。人心中若認準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從的巨集願大志,心中有了主張,一心向德,別無它求。
確立了這種大志向之後,才能排除一切私慾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與日俱增,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靜,愈定愈靜,沒有凡心俗欲之苦惱。「靜」是心地清靜,無私無慾,物我兩忘,心不隨外境所牽,意不隨物慾所動,無論是順境中的燈紅酒綠,不迷不惑,不貪不佔,心如止水;還是逆境中的腥風惡雨,坎坷跌宕,即使面對滅頂的壓力,再惡劣的外環境,都能靜心以待,大志不悔,坦然面對,德一之心氣貫長虹。這就是修養者的「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即安心、安靜、安寧之義。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對名利的甚囂塵上,物慾橫流的紛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為物塵所染,不被花花世界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鏡,不為物慾所累心,隨緣應世,隨遇而安,一切坦然面對,除德之外,別無它求。如此德心穩如崑崙,巍然不動,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內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
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用正確的人生觀定住自己的心,讓私慾妄念任意張揚,被魔識邪心牽著鼻子走,終日為金錢名利而奔波,活得很累很累。不僅心中的煩惱無一刻停歇,命運也隨之起伏,身體疾病叢生,災禍也在所難免。
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靜心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觀,那麼人生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靜而後能安,心安身安,內外皆安然,何樂而不為呢?)
安而後能慮,(「安」是一種靜心狀態。「慮」是處世謀事的一種思量、考慮、籌謀、規劃、設想。此處所講的慮,含有謹慎周詳之義。
是說人只有安然靜心之時,遇事才能既不冒進,也不畏縮,不過又無不及,執兩用中,不偏一端。慮是一種思維,它具有兩個層面,一是後天主觀正識之「慮」,一是先天的無慮而無不慮的慧性自然之「慮」。前者強調凡事多思多慮才能不出差錯,就事物皆有陰陽兩面的陽面而言是對的。
但萬物運化之理皆是陰動為先,太極之黑決定著太極之白的運化規律,僅靠主觀意識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現象去運籌,雖也能觸到事物之象,但是隻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難以盡知事物本質中的運化根由和規律,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而古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訓,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只有達到心中清靜安然之時,進入德一的無私無慾狀態,心中一片空明之時,靈性思維才能閃現,先天慧性才能生髮。
這種慧性之慮是不慮之慮,是一種剎那間的德心與自然萬物之性相應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徑,它比人靠後天主觀意識苦思冥想之慮更高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是舉一反
三、一通百通、以一代萬、萬無一失的大智慧之慮。只有具備了這種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髮出這種大慧,而決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來的。)
慮而後能得。(「慮」字,《說文解字》曰:「慮,謀思也。從思。」「得」,是得其所止。
「慮而後能得」這個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義語。後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後,佛家的禪宗以「明心見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煉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養性」而得道。由此可見「慮而後能得」廣泛而深刻的內涵。
「慮」含有靜心中所生髮的慧性之智,是德性產生的真正的聰明智慧。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後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進而達到得道、成道、了道,至於親民的至善之境。心地無私天地寬。
人若能公而無私,厚德持身,心處於常清常靜之中,堅持學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頭,日日精進;應世遇事即能謀慮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規律,不犯或少犯錯誤;以巨集願大悲心去親善天下萬民,與眾生萬物同心同體,捨己奉獻,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則是真得(德)矣。
舍與得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互相矛盾,又相生相剋,相互變化。一般常人常識的認知取向,都是喜歡得而怕失去,人心都是得到的越多越高興,之所謂「多多益善」。這種貪得心實際上是一種人心的私慾在作祟,是私心的無限擴大與膨脹。
這種私慾心越多,心德損傷越大;如果是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貪得、竊得、騙得,那必然是得而必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下之事理,無不是「有德者自得」,無德者自失。得與失皆是德性的有無多寡而決定的,而決不是偶然現象。
無德、缺德之人,即使僥倖而偶得、以不正當手段而暴得,都必將像泡沫一樣,瞬間而逝,豈能逃脫自然平衡率的不變法則。正如老子《德道經·天道》章所說:「天之道,損有餘而益補不足。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人心都想好事一得永得,其實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痴想。天道至公,天道好還。
綜觀現今社會,人們的貪得思想,在名利的驅動下,都是趨炎附勢,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君不見有權有錢人家門前車水馬龍,送禮者絡繹不絕;而那些急需救助的困難者,有幾人關愛過?這是當今人們貪得心的**,反映了離道失德的不良社會現象。
世間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瞬息萬變之中,從發生、發展到終結,完成它本身的迴圈過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順境還是逆境,其理皆然。人們唯一所能做、所應做到的,就是以一顆善德之心,順應自然,善待物性,靜觀其變,以德化物,以德應物,促使事物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以個人的好惡之心貪得、抱怨、憎惡它,這才是真正的「慮而後能得」。
暖心暖心是什麼意思,暖心是什麼意思
一件事情或一個行動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打動了或溫暖了人心 可以說是情人愛人,帶給你與他人不同的溫暖與感動 暖心是什麼意思 暖心的意思是 心靈感動到溫暖。一 讀音 nu n x n 二 基本釋義 1 暖 溫和,不冷,暖和,溫暖 使溫和。2 心 人和高等動物體內主管血液迴圈的器官 通稱 心臟 習慣上指思...
下心是什麼意思,下心是什麼意思
反正知道上心指的是用心,細心的意思。下心就是不操心吧,沒有用心。一般是組合用的,常用與俯首下心與低首下心,指安心處於底下的地位,形容屈服順從。手機手打望採納 一般是組合用的,常用與俯首下心與低首下心,指安心處於底下的地位,形容屈服順從。手機手打望採納 表示地位。謙從。心大是什麼意思,心小又是什麼意思...
予心是什麼意思,不改予心是什麼意思
予心出自於駱賓王 在獄詠蟬 的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個予心其實是駱賓王在指自己的心境。逐汝就更 好解釋了。逐就是跟誰或者驅逐的意思,汝就是你的意思。在這句話裡主要是跟隨的意思,也就是我的心跟著你的心。當然了,也可以理解為我的心裡容不得你的心,驅逐你的心的意思。但不是我滴本意,只是字面解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