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記憶之都
西漢王朝不斷依據自身的實力調整對匈奴的政策: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實行「和親政策」,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實行「征討政策」,不但沒有徵服匈奴,反而使漢朝國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後,對匈奴實行「綏撫政策」,又使經濟恢**展起來。從西漢王朝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漢武帝驅逐匈奴之前的漢室,由於國家初定及呂氏專權等原因,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和匈奴進行全面戰爭。為了穩定匈奴,西漢才用和親的方式來避免戰爭。
意義嘛,從當時的漢王朝來說他們通過與匈奴的和親來維持邊境的短暫安寧。從長遠來說,和親的意義就是是有利於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間的融合
3樓:手機使用者
打不過 緩兵之計嗎
西漢為什麼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西漢在開國之初,匈奴軍於公元前201年圍攻韓王信於馬邑(今山西朔州),韓王信投降,並引匈奴軍南下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翌年,即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由晉陽北上迎擊匈奴,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精騎圍困於白登,史稱「白登之圍」。後用陳平計,才得以逃歸。
劉邦在「白登之圍」這次兵敗之後,對初建之時漢王朝的國力、軍力和整個漢匈鬥爭的形勢作了冷靜分析,認識到由於長期戰亂,國力不足,對北方邊地勢力強大的匈奴,只有實行「和親政策」。所謂「和親政策」就是漢王朝皇帝要向匈奴送嫁公主,每年漢王朝要向匈奴奉送一定數額的絮、繒、金、帛、酒、米等副產品;漢王朝在邊境開「關市」,准許漢人同北方民族互相交換貨物。由於西漢王朝實行了「和親政策」,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南侵,邊患明顯減少,這就為西漢王朝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使朝廷得以集中精力整頓內政,發展經濟,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同時,由於「關市」的開放,使量牛馬得以輸入,這對當時西漢政權的鞏固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西漢與東漢之間是怎樣換代的西漢和東漢之間是什麼朝代?
西漢和東bai漢的分界就是王du 莽篡漢。公元zhi8年,外戚王莽篡漢自立為帝 dao,國號為新。西漢滅版 亡。公元23年,王莽被攻進長安的起義軍殺死,死時68歲。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拜劉秀為司錄校尉。建武元年權 公元 25 年 六月己未日,劉秀稱帝,國號漢,幾乎同時,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
使匈奴不能再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衛青和霍去病主導的漠北之戰使匈奴無力南下,不能再與西漢抗衡。此事件發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漢武帝時期,漠北之戰使西漢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匈奴問題是前朝遺留下來的問題,一直對中原構成巨大威脅。秦代匈奴雖曾被打擊而逃往漠北,但是一直未被消滅,更是趁楚漢相爭 無暇北顧之機,再次招兵買馬 四面出...
東漢初期和西漢初期的統治思想與政策有哪
東漢在遵循西漢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 尚書檯 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 三省六部制 的雛形。東漢不設丞相 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 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地方軍隊的職權也受到了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