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摩圍山人
甲骨文:大篆、古籀、龜圖、古文
金文:也是大篆,鐘鼎文、鼎彝文、鳥蟲書(一種特殊的金文)、吉金小篆:斯篆(李斯創立)、鐵線篆
隸書:八分、漢隸、佐書
楷書:正書、真書、正楷
行書:草書:章草、今草、狂草
2樓:手機使用者
金文又叫鐘鼎文,篆書有大小篆,大篆是秦統一六國前文字,小篆是一統後文字,其它貌似沒聽說過。
3樓:煢罌
你說的是俗名什麼的?我印象中一般都是依這些稱呼,未曾想過還有其他的別名啊。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是怎樣的
4樓:曉龍修理
禾的甲骨文寫法如下圖:
禾的金文寫法如下圖:
禾的小篆寫法如下圖:
禾的隸書寫法如下圖:
禾的楷書寫法如下圖:
禾的草書寫法如下圖:
禾的行書寫法如下圖:
拼音:hé
部首:禾
筆畫:5
五筆:tttt
倉頡:hd
筆順:撇 橫 豎 撇 捺
釋義:1.禾苗,特指水稻的植株。
2.古書上指粟。
3.姓。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禾苗[hé miáo]
穀類作物的幼苗。
楊沫 《我愛北京》:「我的心靈就像得到了陽光、雨露的禾苗,浮蕩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2.禾場[hé cháng]
打稻子或晒稻子等用的場地。
《人民文學》2023年第3期:「人們在禾場裝麥糠、穀殼。」
3.稙禾[zhī hé]
早稻,早種的稻禾。
《齊民要術·種穀》:「二月、三月種者為稙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稺禾。」
4.禾旦[hé dàn]
宋 元 戲曲中年輕村婦角色的俗稱。也稱伴姑、伴姑兒。
元 朱凱《黃鶴樓》第二折:「[禾旦雲]自家村姑兒的便是……我不免叫伴哥兒同走一遭去。伴哥兒!行動些兒。」
5.禾稻[hé dào]
稻穀。《晉書·東夷傳·倭人》:「其地溫暖,俗種禾稻紵麻而蠶桑織績。」
5樓:韓琴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如下圖所示:
禾一般做名詞使用:
1,本義,名詞:粟的植株,穀類植物的統稱,結穗的穀類作物的總稱。組詞如:禾稼,禾穀,禾粟 ,禾疇,禾穎,禾絹,禾,禾稿,禾菽,禾卉。
2,名詞,特指初生沒有吐穗的水稻。組詞如:禾場,禾稈,禾苗,稻禾,禾把,禾米,禾頭生耳。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版《說文解字》: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白話版《說文解字》:禾,嘉穀。二月開始生長,八月成孰,處四季之中,得陰陽之和,所以稱它為禾(和)。禾,屬木,因此它的地理木旺而生,金旺而死。
組詞解釋:
1,禾頭生耳,讀音為hé tóu shēng ěr,禾頭:農作物的頂端;耳:耳狀物,指穀物經雨而長出的芽。
莊稼頂部出芽,那麼這種莊稼也就報廢了。此為災年的徵兆。唐·杜甫《秋雨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訊息。」 意思是莊稼頂部出芽,稻穀也黑了,農夫和田婦都沒有了訊息。
2,禾粟,讀音hé sù,漢語詞彙,解釋為谷粟。《左傳·襄公三十年》:「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意思是他們積聚糧食,修理城郭,靠了這兩條而不安撫百姓。
3,禾田,讀音為hé tián,是漢語詞語,解釋為稻田。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這些日子街市上泥鰍落禾田,亂成一片。」
4,禾黍,讀音為hé shǔ,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
「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5,禾秧,讀音為 hé yāng,稻的秧苗。許地山 《蜜蜂和農人》:「禾秧要水養,各人還為踏車忙。」
6樓:華藝時空
[禾苗]的禾字古今各種書體寫法。
如圖所示:
7樓:北海道何舜
可以直接查http://****zdic.***/
在字源字形處可以看到。
金文小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什麼特點
8樓:匿名使用者
1、甲骨文的特點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型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
2、金文的特點
商代的金文書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字數不多,字型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有人曾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畫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畫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
西周早期的金文從書體和書法風格來看,總的情勢是清秀優美,筆道首尾出鋒,有明顯的波磔,結構嚴謹,行款章法自如。後期的風格凝重雄放。
3、小篆的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區域性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4、隸書的特點
隸書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5、楷書的特點
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規矩整齊,是字型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6、草書的特點
結體省筆丶變形,刪繁就簡,使書寫趨於便捷爽利。省略點畫細節,以概貌約形體,打破平衡,變形誇張其勢,使發揮情性更有餘地。
7、行書的特點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9樓:rwz任偉澤
甲骨文的線條比較細,金文的線條比較粗,小篆粗細一致,隸書筆畫簡化,楷書正規。
10樓:你小子飛飛
【金文】商代的金文書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字數不多,字型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有人曾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劃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
【小篆】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區域性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甲骨文】(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髮,筆畫的連線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
1、點畫齊備。楷書的點畫有點、橫、豎、撇、捺、提(挑)、折、鉤八種。一般具體在書寫時,橫畫、豎畫、撇畫的起筆以及橫畫的收筆多作頓筆;撇畫收筆處逐漸提筆出鋒;捺畫收筆時先逐漸鋪毫重頓,再漸漸提筆出鋒;筆畫轉折之處往往為頓筆,鉤畫為一種特殊的轉折,在停駐之後挑筆出鋒,這一點也是楷書的獨特點畫表現,即與隸書相比,楷書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鉤。
歷史上也屢有對楷書點畫的**。楷書筆畫工整、規矩有法度。對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的具體寫法及要求有「八法」之說。
如初唐歐陽詢有《八訣》,概括了楷書八種點畫的基本形態。此後唐代張懷在《玉堂禁經》中說,「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並有圖示「永」字的八種點畫。楷書的點畫要求嚴格,各種筆畫皆有自己的規範、標準,不能任意進行改變。
如「到」字的立刀旁後一筆,必須作鉤,而絕不能寫作「懸針」。又如「亡」字最後一筆是豎彎,就絕不能寫成豎橫或豎折。又要求「筆筆不苟」,每個筆畫的起、落、轉、折、收等皆要有所據。
此前的篆、隸書作為「正體」,都有點畫問題,但點畫形態不及楷書齊備,也沒有楷書對點畫要求之嚴格。
2、結字方整。一般認為,中國文字是「方塊字」。在篆、隸、楷、行、草諸體中,應該說楷書是最具方塊字形的。
楷書中,雖然嚴格意義上的方形字極少,但都以方塊為其基本字型。在各種字型中,楷書的結構既不同於篆隸的橫平豎直、均勻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書要求在結字的「平正、勻稱、飛動、參差」中字形方整。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
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
壽用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怎麼寫
在網上可以直接查的,比字典還方便。如果不行你可以看看 說文解字 上面的古體還是比較全的。五體大字典上一查就查出來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怎麼寫 楷書脫化於隸書和章草。孕育於漢代,始於三國,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是鼎盛時期。隸書首創於秦,到漢代發展起來。行書是介於草書與楷體之間的...
山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怎麼寫
八號分機度虛度嘟嘟分 i可不可不看v看 v看vv苦瓜苦瓜ii個 i個i個 iv看v。這是要麼!一次又一年 上網查去 或翻成語詞典去 甲骨文可以在一個人的微薄上查到,我剛就是的,具體是什麼名字我也忘了。自己查資料唄!我也正在查。山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快快快 到 中華博覽 書...
求「人」字的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小篆 篆 本是小篆 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 篆文 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型相當複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 書同文 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