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2021-03-04 06:06:50 字數 5233 閱讀 1808

1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

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2023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023年至2023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群體之間亦開始**,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蹟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的雛型。

2023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

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和**。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亦提倡自由**、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援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2023年約22.6%,下降至2023年只有3.8%。

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巨集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2023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2023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du rate of growth)。

2023年後

2023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失衡,**瀕臨破產邊緣。

印度**被迫向國際貨幣**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曼莫漢·辛格於2023年正式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

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2023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2023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準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23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2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3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3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自2023年到2023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2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

1.提高**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

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

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

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2樓:小丸子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47~2023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佈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佈在巴基斯坦。

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鉅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2023年的108.4下降到2023年的105。

農業下降到1950~2023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

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2023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

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

按1970~2023年**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

6%。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2023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956~2023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採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2023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2023年的264.4。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裝置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

印度**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

5億盧比。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

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2023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2023年的131.

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2023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

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2023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2023年度的16.6%。

1965~2023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2023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966~2023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援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

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

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

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

28%。

四、第四階段:

2023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2023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2023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印度歷史上經歷哪些朝代

3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十六雄國時期。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

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

孔雀王朝。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貴霜帝國。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笈多帝國(320—500年),是印度人建立的一個大帝國。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時期。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經歷了約一百餘年的政治統一和社會安定時期。

拉其普特時期。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

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德里蘇丹國 ,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紀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統治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區域性封建國家的統稱,以其建都德里得名。

莫臥兒帝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 帖木兒的後裔巴布林在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印度的文化特點對印度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印度獨立後半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長期保持穩步發展的態勢,沒有出現重大的危機和動盪.年均增長率,從獨立到1980年為3.5 從1980年到1990年為5.8 從1992年至2000年,則提高到6.4 90年代中後期的部分年份增長率接近8 現在,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資本主義國家和印度經濟發展的因素對我國的有益借鑑

最大的借鑑莫過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市場經濟 但是中國模式所創造的奇蹟,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相比的。再來回答印度,印度跟中國有很多相似,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反面的借鑑。如治安問題,經濟發展出現的貧富問題。另外,印度科技,尤其是it產業的發展對中國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中國無法與之相抗...

形容經濟發展快成語有哪些,形容「經濟發展快」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經濟發展快bai 的成語有 一日千里,du瞬息萬變,日新zhi月異,蒸蒸dao日上,欣欣向榮。版 一日千里 y r qi n l 權 原形容馬跑得很快。後比喻進展極快。瞬息萬變 sh n x w n bi n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日新月異 r x n yu y 每天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