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冬至,茂名人過冬至,為什麼要吃籺

2021-03-04 06:51:54 字數 4854 閱讀 9821

1樓:蕭伯納大師

冬至,如期而至。

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這天,夜晚最長,白晝最短。

在中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所謂「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中國南方,則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

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

「做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就算是同一個化州,化南和化北的風俗也不大相同;另外,化州一些姓氏是不「做冬」的,如化州人數最多的「李」姓。化州人做冬,一般都會提前做「籺」,冬至當天,全家人一起吃飯,或者請一些不做冬的親戚過來一起吃飯,團團圓圓,其樂無窮!

化州人做冬,都要做籺。所謂「籺」,類似一種以米粉、薯粉製作的食品,製法多種多樣,形狀、食法不一,以鹹、甜為主。是粵西茂名、湛江以及廣西部分地區的一種傳統小吃,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做籺,主要原料是麵粉,但是要做出口感好的籺,可不能買現成的麵粉,單單是粘米或糯米也不行。首先要根據經驗配好糯米與粘米的比例,然後放到水裡泡一段時間,撈起晾乾後送到打粉店(鄉下以前有專門打米粉、木薯粉的)打成麵粉。

搓麵粉的同時,還要準備好幾種必備的東西。

1、大樹菠蘿葉或香蕉葉,蒸籺的時候要用到:

2、餡料:

餡料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甜餡和鹹餡,常見的有椰絲花生芝麻餡、黑芝麻餡和蘿蔔乾蝦皮餡。

3、籺模:

如果是做壽桃籺,還要用到籺模,包好籺後往籺模裡一壓一打,就能打出有花紋的籺來。

準備好所有材料之後,就可以開始包籺了。籺的包法相對比較簡單,各包餃子差不多,關鍵是不能把籺皮弄穿了,而且要想捏出好看的「包口」,是需要一定的手藝的,小孩子這些「攪屎棍」做的就難上臺面了。

籺包夠一籠就可以蒸了,邊蒸邊包效率會高很多,用菠蘿葉或蕉葉將籺包好、防止相互之間粘連,用蒸爐裝好,然後放到鍋裡蒸,火候掌握就是靠經驗的積累了。

除了做壽桃籺,當然,冬至少不了也要做煮湯籺!

煮湯籺餡料一般以豬肉、韭菜、蘿蔔絲、花生等為主,也可以一些加豆腐炸。

把籺放入熬好的湯裡煮幾分鐘,也有一些家庭只放開水煮的,各自喜歡,放落蔥花即可食用。

其實就算不是節日,經常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飯這是應該的,老人家都想一家人團團圓圓一起吃餐飯,吃什麼沒所謂,冬至又屬於年底,一年到頭,一家人開開心心吃飯最好不過!

冬至為什麼要吃糰子呢?

2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蘇州的麼

冬至,"舊時為重要鬼節,冬至前夕的冬至夜,各家備菜餚祭祀祖先,稱「冬至大如年、交冬便高歲」的說法,是日「做冬至」,祭祖。有靈臺的「做冬至」後將靈臺拆掉,叫「端香臺」。冬至日各家食糰子。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3樓:地下水汙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當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上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排在24個節氣首位,稱之為「亞歲」,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過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人們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餃子是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4樓:口才叔

冬至源於周代,周公將土圭法測得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新年第一天,所以從周到秦,冬至都被當做新年過。

5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有「亞歲」之稱,「亞歲」即僅亞於「過年」。冬至又被稱為「小年」,是說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也。

6樓:咬牙紙紙

因為冬至吃餃子是我國傳統習俗。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當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上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排在24個節氣首位,稱之為「亞歲」,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過後以寒冷天氣為主,故人們進補偏於溫熱、補養陽氣以抵禦寒邪。餃子是一種營養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蔔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8樓:匿名使用者

餃子在早期的時候被叫做「嬌耳」,發明人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自己的家鄉白河的時候,看到岸邊有很多百姓由於貧窮,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壞了,因此張仲景決定要救治這些窮苦的百姓,在張仲景研究之後,煮出了「祛寒嬌耳湯」,用辣椒以及一些驅寒的藥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後把裡面的食材撈出切碎之後包上面皮,形狀就像耳朵,所以又被叫做「嬌耳」,煮熟之後分給那些病人,每個人分兩個再加一碗湯,吃完之後渾身暖和,血液通腸,一段時間之後,凍壞的耳朵也就好了,而這個分嬌耳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了大年三十,而人們為了慶祝痊癒,所以就決定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餃子。

9樓:溪橋

紀念醫聖。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各種餃子餡的吉祥寓意:

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10樓:檸檬樹裝修公司

冬至吃餃子的原因如下: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為什麼要吃水餃,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 醫聖 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 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 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 冬節 長至節 亞歲 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因為冬至吃餃子是我國傳統習俗。我國冬至吃餃子緣由如下 冬至吃餃子源於醫聖張仲景。當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麵包上驅寒藥材,煮熟做成 嬌耳湯 治好了百姓的耳朵。冬至排在24個節氣首位,稱之為 亞歲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