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起源是什麼

2021-03-03 21:22:31 字數 6170 閱讀 4143

1樓:別得意太早

1、古詩詞具有的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內歌有容

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2、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2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和對日常生活的記錄而產生了古詩詞。

古詩的起源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於勞動,先民在勞動的過程中,為了降低疲勞,增加勞動的樂趣,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詩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詩歌內容越來越豐富,種類也越來越多,詩人們自然也越來越多,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從各個時間段對這些詩歌與流派進行劃分。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擴充套件資料

古典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皆出現於先秦時期,一是現實主義源頭《詩經》;二是浪漫主義源頭《楚辭》。

中國詩歌的另一源頭是《楚辭》。楚辭是在戰國後期,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絢麗浪漫。

楚辭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辭》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輯錄了自戰國至東漢三四百年間以此題材寫就的詩文。現傳17卷本《楚辭》中含有屈原的《離騷》《天問》、宋玉的《九辯》、東方朔的《七諫》和劉向的《九嘆》等。

4樓:happy大頭豬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瞭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

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樑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

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餘」;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

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閒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

(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5樓: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

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詩歌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

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

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並不是只在詩裡,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型別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6樓:亦亂

古詩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古

詩詞中蘊藏著大量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有機的插入古詩詞有時會

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匯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情境,可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因勢利導引入物理概念,這樣可謂是水到渠成。

例如,講授分子運動論的概念時,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知雪,為有暗香來.

在問學生為什麼會有「暗香來」後,學生會引起濃厚的興趣,稍作討論

後可順水推舟引入分子動理論.

再如,講授相對運動、參照物的知識前可引用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襄邑

道中》:

飛花兩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後兩句可用相對運動的知識來解釋,因為船與雲運動速度相同,以船為

參照物,雲是靜止的,在此基礎上又可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層樓.」為例,要學生指出白日依山盡的參照物,黃河入海流的參照物。 一些古詩詞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膾炙人口、生動形象而有趣,通過古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課堂氣氛活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詩詞幫助理解記憶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嚴密,有相當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學生因對物理

概念理解困難故而對物理望而生畏.若藉助於對相關古詩詞的分析,可使

學生針對具體問題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逐漸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或使物體發生形變時,可引

用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以及《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及《秋歌》「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這些古詩詞詞義淺顯,學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詩詞含義的同時亦即理解了相應的物理概念.

再如講授平面鏡成象特點時引入高駢的《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樣可加深對平面鏡成象特點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平面鏡成象特點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又如,理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現象時,分析風箏為什麼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將清代吳有水的《風箏》介紹給學生.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

同時進行受力分析,講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

影子的形成時,用蘇軾的《花影》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遙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三 利用古詩詞深化和應用物理概念

學牛對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記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剝,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機吸收。如學生學習了光的反射後,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可使學生在文學欣賞中對參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昇華。

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氣勢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輝的銀河落下神州,如果沒有一定的光學知

識,就不會有對詩中意境的深刻領悟,反過來,在欣賞和領會詩中意境的同

時也是光學知識、力的作用效果知識,能的轉化知識在認識上的又一次飛躍。

再如,學習物理後,同學們知道了一些時空概念,再重溫李白的《朝發

自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說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間運動,西辭自帝城,東抵江陵府,乘船順

流而下,在陣陣猿鳴聲中,身處輕舟,但見群山萬壑,千姿百態,迎面撲來。

好一幅人舟共融於大自然的山水畫,豈不令人心馳神往。在這幅畫中,我們

可以領悟時空概念,相對運動概念、聲的概念、力的概念.詩仙未曾想到會

給後人留下一部絕妙的物理教科書.

四 利用古詩詞進行素質化教學

物理概念的教學過程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物理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

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古詩詞在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學習物態變化時可利用鄭板橋的《江晴》

霧裡山疑失,雷鳴雨未休.夕陽開一半,吐出望江樓.

可先要求學生歸納詩中出現的一些物態變化,再要求學生比較區分它們的異同。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當學生學習了凝華概念後,對凝華現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個初步瞭解

後,可要求學生用批判的態度去欣賞鑑別,並說明文學畢竟不是科學,它可

使用想象和誇張的手法,這對強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益處的。

再如,學習了機械運動知識後,可引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

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後兩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漸去漸遠,慢慢地在藍空中消逝,只見那

滔滔長江水滾滾而下,洶湧膨湃,向天際奔流。要真正讀懂這首詩,必須有

一定的綜合知識,其中「碧空盡」怎樣理解? 這可以用視角變小、地球是圓

形的知識來解釋,「天際流」涉及到的知識是:長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徵是東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轉化,該詩實際上是一道融力學、光學為一體的綜合題,同時又是一道多學科交叉綜合試題。學習鑑賞這首詩既培養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又如,引用陸游的「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釋其詩的含義後,可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工業化程度越高,城市與郊區的溫度差越大? 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知識入手,分析歸納出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改變此現象的措施。學生經過討論和思考後是可以從比熱、對流,蒸發吸熱、機器放熱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說,祖國的文化遺產博大精深,古詩詞中的物理知識也多涉及力、

熱、光、聲、磁等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善於充分利用古詩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識,對物理概念的教學大有裨益.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失為一條很好的途徑。文字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是永恆的。《詩經》正是漢語中一部永恆的作品。

描寫雪的古詩詞,古詩詞描寫雪的古詩詞名句

徐舒潭 逢雪宿芙蓉山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黃夜雪芬飛,窗前吾看雪。行人趕匆忙,回家喜慶祝。古詩詞描寫雪的古詩詞名句 大雪 宋 陸游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氈幄擲...

表白的古詩詞含蓄,表白用什麼古詩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宋 辛棄疾 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唐 張籍 節婦吟 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直抒胸臆版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漢樂府 上邪 只願君心似...

古詩詞的翻譯,線上古詩詞翻譯

出自納蘭性德 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全詞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首纏綿悱惻的婉約詞,其實錯了,看詩題 擬古決絕詞柬友 決絕詞,就是斷絕關係的詞。這首詞用的典故非常之多,令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