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明有哪些特徵,中國農業文明的特徵有哪些?

2021-03-03 21:28:21 字數 4490 閱讀 7278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面對嚴重的禮崩樂壞,遠在中國的思想家們又是如何面對,如何解決的呢?這

首先是由中國的農業經濟決定的。農業文明最大的特徵是它的固定性,它不可能像遊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也不能像海上民族那樣往來於世界各地,農民們要求的是穩定的團結的人際關係。這就決定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多平原的農業大國如何來定義「人」。

中國儒家用人倫來規定人,並把人有意識地置於無所不在的人倫秩序中。人倫最初的起源來自聖人。孟子認為,堯舜之時,為了把人與禽獸區別開來,不僅發明了農耕,而且創造了人倫:

「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整個國家,則被看作是放大了的家庭,家庭內部的從屬關係自然也就被引申,推廣到整個國家內部。

如同希臘的哲人一樣,中國的儒家思想家們也在思索什麼樣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才最符合人性。在希臘哲學家看來,是懂得邏輯推理和理性的哲人,而在儒家看來,則是君子,其最基本的特徵是「仁」。「仁」不是冷靜的理性,而是一種基於人性的溫情,一種將家庭倫理關係推及社會關係的為人處世方式。

有「仁」也就意味著有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能力,即可以認識到父和君的存在,以及父子、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

在荀子看來,除了人倫外,人與禽獸的區別還在於人不能沒有群居生活。因為人有一種特別的組織手段,即人君:「能以使下謂之君。

君者,善群也。」人生來就存在於人倫秩序之中,能夠合群的人類,不但生而有父,而且生而有君。人能合群,沒有一位君主是不可想像的。

正是這種思想後來主宰了中國的政治發展模式,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君主**和綱常倫理,在這種**體制中,實行的是人治原則,強調集體主義,而忽略了個體生命的個性。

軸心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精神之火的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爆發。當人們意識到那個時代竟為後世若干年的發展奠定了那麼重要的基礎時,都不得不感慨軸心時代的意義是多麼的不可估量。

中國農業文明的特徵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農業文明的發展模式

分析農業文明的發展模式

農業文明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佔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封建社會持續了近兩千年,發展高度達到了世界領先,從四大發明,元朝中國的疆域等等可以看出。它的呈現出王朝更替的發展特點,平均一個王朝大概可以維持200-300年的時間,雖然有些王朝有過短暫的輝煌,但是最終每一個王朝都無法逃過滅亡的命運,這是為何?每一個王朝都想維持自己的生存,努力的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最終還是面臨滅亡的命運,難道都是因為末代的君主的荒淫無度,沒有管理好國家造成的?

就像封神版中商朝的君主的種種惡劣行為,導致了他最終要被完美道德化身的周文王所取代?從歷史上看,並不是每一個末代之君都道德敗壞。相反,往往是開國之君更加的殘暴,而末代君王因為沒有經歷過推翻前一朝的戰亂,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所以往往沒有開國之君那個殘暴,那麼的殺人如麻。

明顯,用末代君王道德敗壞來解析朝代的更替是不充分的,其背後應該還有更加深刻的原因,下面從生產的角度來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是一個社會的基礎,政治上的事情很多可以在經濟基礎上面獲得解析,農業社會的發展模式的效率低下,是屬於人類文明的低階形式,它主要是解決人們的溫飽、生存問題。農業社會的生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口的生產,物資資料的生產(主要是糧食),這兩個方面共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均物資資料(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當人均物資資料充足,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那麼整個社會總體上就表現得繁榮,糧食充足,社會穩定。當人均物資資料不足到了一定程度,無法滿足人民生存的需求,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動盪,農民起義。王朝的更替在生產方面體現出來就是一個人均物資資料這個引數的一個迴圈。

從式子:人均物資資料 = 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 可以看出,為了增加人均物資資料,可以做的就是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或是減少社會總人數,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主要表現為糧食),影響土地的單位產出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從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發展來看,生產工具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生產技術在現代袁農平發明了雜交水稻之前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對於某一特定王朝來說,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

而勞動力投入在初期會表現為糧食產出高速增長,慢慢的,當投入的人數達到一定的程度,繼續追加勞動力就會發現糧食增長的速度變得緩慢,舉一個例子:假如一畝土地上由5個人耕種時可以達到人均的最佳糧食產出,那麼當由10個人耕種時,糧食的產出是差不多的,但是人均的糧食卻減少了一半,而當由1個人耕種的時候人均的糧食也沒有5個人耕種那麼高。所以王朝的維持的關鍵是讓社會儲存在一個人均最佳糧食產出的狀態,那麼整個社會就可以維持繁榮,穩定,那麼歷代的王朝又為何無一倖免的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他們無法維持這個最佳組合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從一個王朝的產生到它的滅亡的整個歷程來解答這個問題,中國的朝代更替大多都是農民起義推翻掌權的王朝,從而建立起新的王朝,在戰亂的年代,由於戰爭,瘟疫,饑荒等等原因,人民大量死亡,每一次戰亂都損失了大量的人口,比如西漢時期人口有6千萬人,經歷了朝代的變更的55年的戰亂,到東漢初期,人口數量只剩下2.1千萬,損失了2/3的人口;在長平之戰中,戰勝方一次就**俘虜40萬人;在宋朝被元朝取代的過程中,元朝推行的塗城政策,經常攻佔一個城市後將所有的居民都殺光,雞犬不留,加上戰亂時期爆發的瘟疫,疾病,饑荒等等,在元朝初期人口數量銳減。每一個朝代的產生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所以歷代開國之君實行的都是減少賦稅,鼓勵人口生產的政策,因為土地並不會隨戰亂而減少,但是人口大量減少,地大人少,所以需要多一些的人口來補充。

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慢慢復甦,當一畝土地上的人口達到了最佳組合時,整個社會就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這個時候當權者並無法讓人口停止增長,因為人口是呈加速度增長的,越來越塊,君王並無法控制,而且他們也不想去控制。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上追加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土地的產出並沒有增加多少,這就造成了人均糧食的下降,當人口需要消費的糧食增加,而糧食產出的增長滿足不了需求的時候,糧食的**就會上升,從而造成了土地價值的增長,因為單位土地的產出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增加促進了有權勢的人對土地進行歸併,然後出租給農民,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呈現出來的是政治的腐敗,農民生活的困苦,而糧食**的上升也使很多人無法生存。但是人口數量還是維持加速度的增長,這個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實際上是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地回覆人口/土地的這個平衡,可見人口數量對於一個王朝的繁榮和滅亡都起著關鍵的作用。農業社會中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

1. 上面提到,建立王朝的初期,因為形勢需要而進行了政策鼓勵

2. 古代君王往往將人口的多少作為一個王朝實力的衡量標準

3. 貧困的農民養育孩子的費用低(相比現代城市很多人都不願意要孩子一個原因是因為撫養費用太高)

4. 為了增加家庭的勞動力,獲取更多的收益。

5. 農村中社會地位往往也是由家族的大小來衡量,這也是造成農村中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思想。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貧困的農民生比較多的孩子,使得人口的快速增長。

中國的農業文明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發展程度以達世界領先,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不斷進行自我調節(王朝更替)的系統,靠它自身的力量很難打破這個系統,需要有足夠大的外來力量才行,所以在農業文明的長期的過程中雖然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都無法在這個系統中發展。

農業文明的生存效率低下,導致了它的種種問題,隨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效率更高的工業文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工業文明最開始在英國出現,但時的英國從遊牧社會轉到農業社會才幾百年的時間,其農業發到程度遠遠沒有中國高,為何工業文明最開始會在英國出現?

農業文明時期

此階段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早期資訊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資訊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這一時期資訊組織的主要特點是:

⑴ 以手工編纂書目的資訊組織形式為主流。 ⑵ 資訊組織活動以個人或統治集團個體勞動為主。雖然偶爾也存在簡單的協作關係,但未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專門機構。

⑶ 資訊組織著眼於文獻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一定範圍內的文獻,並非著眼於文獻檢索與利用。 ⑷ 資訊組織的主要物件是圖書和檔案文獻。 ⑸ 資訊排序多采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國外偶爾採用主題方式揭示和排序。

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及分類揭示與排序的手段對後來資訊組織的影響十分深刻。

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3樓:抗壓吧務隊團

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徵為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自給自足,不用於商品交換。

農耕文明的格局主要為南稻北慄。

北方北方的原始農耕以旱地農業為特色,這與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有密切關係。春秋冬三季乾旱寒冷,夏季高溫多雨。該區域普遍存在的黃土,持水保肥能力低,但有較好的毛細作用。

所以選擇對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慄。

南方南方的原始農耕以稻作農業為特色。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多溼潤,所以選擇了喜水作物水稻作為主要農作物。

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

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在2012年召開的 經濟工作會議中,就農業發展問題,會議提出要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產,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加強農田水利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整體來說,作為政策的延續和遞進,農業發展依然會是此次 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內容,而農業產業化可能是目前最可能實現突破的...

中國農業銀行歷屆副行長,中國農業銀行有幾個副行長

中國農業銀行 高階管理層 姓名 職位 趙歡 副董事長 執行董事 行長 龔超 紀委書記 王緯 執行董事 副行長 郭寧寧 執行董事 副行長 張克秋 副行長 李志成 首席風險官 周萬阜 董事會祕書 中國農業銀行有幾個副行長 一共四個副行長 龔超 男 55 碩士 副行長康義 男 50 本科 副行長樓文龍 男...

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有什麼區別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屬於政策性銀行,它的作用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等,主要的業務是辦理糧油肉類等貸款和補貼資金撥付等。中國農業銀行屬於大型商業銀行,主要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 中期和長期貸款 辦理國內外結算。中國農業銀行是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