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 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吧。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如「*****」 那段歲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不過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對於「文革」的態度,作者小心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鍾書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對於《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芸芸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們已達到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七情六慾構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達到的境界。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
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
2樓:理裡行天下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裡,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
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裡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位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
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3樓:夏桎清幽
給你兩篇文章參考一下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時候,手裡捧著《我們仨》,它似一股暖流,帶來別緻的溫暖,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真摯感情。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回憶與錢鍾書,錢瑗的生活。楊絳先生以92歲的高齡用心記敘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寫的是錢鍾書父女倆先後辭世的那幾年,雖然父女倆分隔兩地,但八十多歲的楊絳女士依然奉獻自己餘熱,維持一個家庭的溫暖。但畢竟錢瑗的疾病以及錢鍾書先生受到各種打壓,家變成了客棧,溫馨不再,讓讀者感同身受;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筆觸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樸實的文筆,真摯流露。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們仨」——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見的人物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無奇的組合,但錢鍾書先生的家,卻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的生和死、喜與悲、離與都充滿了尋常人家所不易見到至真至純和溫馨。楊絳先生平靜地敘述他們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寫錢璦的兒時趣事和成年後的經歷,寫歷次運動給他們家庭帶來的衝擊,寫他們仨的聚散無常,生離死別,讓我彷彿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雖然歷經滄桑,但他們始終相濡以沫,儘管我們仨最終分開了,卻難以割斷摯情真愛,家的意義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最盡情的闡釋。
書中最後又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
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在路上,我們不會再迷茫。心在**,家,就在**。
2、《我們仨》讀後感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於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麼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緻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麼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迴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鍾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
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麼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彷彿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可是,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詩歌、信件……都是那麼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
4樓:瘋狂的王老闆
讀《我們仨》有感
或許應該感謝老師佈置了這麼一份暑假作業,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麼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當的購物車裡,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為我對楊絳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仍止於錢鍾書先生,而對於錢老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僅限於《圍城》,出於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錄的一瞬間,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裡,「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於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鍾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於是鍾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裡,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於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人果然是一種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著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捨,對於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捨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我總是忍俊不禁。
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術上苦心鑽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為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只有人的讀後感, 只有一個人 的讀後感
從前有這樣的一個愛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傻瓜。男的好傻,傻的只知道說瘋話,女的也好傻,傻的只知道用那雙無神的眼睛看著男的,笑,傻笑。兩個人本來不認識,他們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家裡人嫌他們傻,都拋棄了她們,任他們四處流浪。男的從南往北走,女的從北往南走,流浪,流浪 男的以前並不傻,而是因為在工地上幹...
古代形容思念人句子,古代形容思念一個人句子
1 登高。古人思念遠方 親友時,會登臨高山,以期可以遙思遠方的親友。2 敲鐘。據傳鐘聲可以傳播百里,甚至可以將對親友的思念傳至他們的心中。有時候,還會在鐘身上貼著黃表紙,紙上書寫有親人的名字和家鄉名稱,這樣鐘聲可以將這種思念帶到。3 望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人認為,不論身處多遠 相隔萬里,都...
思念人是什麼感覺,思念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思念一個抄人的感覺,就像襲是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可是你又不吃又餓的慌,吃了的話又索然無味。思念一個人,每天都要想著跟他在一起跟他膩在一起,想要照顧他的起居生活,包括想看到她的笑,聽到她的聲音。思念是很痛苦的,特別是異地戀。只要你能夠互相信任能夠理解對方熬過這段痛苦的時光你們會走的更遠。思念一個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