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520韓丫頭
《屈原》的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2023年11月16日-2023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
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
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研究院院士。
《屈原》創作於反動派發動第二次**高潮——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之後。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_楚懷王對秦的外交鬥爭為情節線索,構成了主張愛國的屈原和代表**的南後等人戲劇衝突,在尖銳的戲劇衝突中塑造了屈原這個悲劇典型。
2樓:冰冰靈子
郭沫若創作的歷史短劇
3樓:虞美人愛美
郭沫若的近代浪漫主義作品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問這麼複雜的問題幹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郭沫若
《屈原》的創作背景
6樓:1天_堂
1、《屈原》創作的時代背景。
《屈原》創作於2023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蔣介石則加緊**,大搞**,與2023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
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郭沫若便以歷史劇為投槍,借古喻今,創作了歷史劇《屈原》,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裡」。並說:
「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的時代。」
2、《屈原》的矛盾衝突和主題。
《屈原》的矛盾衝突,集中表現為以屈原為代表的聯齊抗秦為愛國政治路線與以南後靳尚為代表的降秦**的反動路線之間的尖銳矛盾和鬥爭。這是全劇的思想衝突和衝突的性質。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反**的鬥爭,構成了貫穿全劇的動作線。
主題劇作這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的拼死決戰,突現了古代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貴品質,使全劇充滿了崇高的悲劇精神與磅礴的正氣。它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求榮、昏庸無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魎,喊出了「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裡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的時代最強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點及其意義。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鬥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意義:屈原的形象,是偉大的愛國主義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
7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寫於2023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
"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裡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愛國與**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8樓:¢最初的夢想
創作背景
《屈原》寫於2023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
"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裡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愛國與**的尖銳,激烈的鬥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是一部什麼劇,作者是誰
9樓:穆子澈想我
《屈原》是一部話劇,作者是郭沫若。
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於2023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此後曾在蘇聯和日本上演。
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芳華越劇團於2023年5月22日首演了該劇的移植本,馮允莊編劇,司徒陽導演,尹桂芳飾屈原、徐天紅飾張儀、許金彩飾南後、戴忠桂飾嬋娟、尹瑞芳飾宋玉。
創作背景
上個世紀初話劇出現於中國,帶著新鮮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機,以及明顯稚嫩的特徵,中國人並沒有完全瞭解話劇的構造和編織的規律,就已經開始把它當做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有力**了。
郭沫若2023年1月寫的話劇《屈原》便是這樣的作品,它不成熟卻切中時代的要害,那些看來十分明顯的文學缺陷,都被鮮明的主題和昂揚的激情所掩蓋,成為呼喚愛國主義、抵抗日本侵略的風雲之作。
10樓:亦夢之城
1、《屈原
》是一部話劇,作者是郭沫若。
2、創作背景
話劇《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挫折和個人遭際。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臺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臺時空裡,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
3、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於2023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此後曾在蘇聯和日本上演。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11樓:柯玉
《屈原》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構成代表愛國路線的屈原與代表**路線的南後等人之間的戲劇衝突。
郭沫若,2023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12樓:劉子德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複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
兩種型別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
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
《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麼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
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衝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鬥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
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鬥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
」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
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
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閒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這出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
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衝突做好了準備。
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迴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反覆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鬥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
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
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裡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2023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儘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迴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群眾發出「**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節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史》第十三章第四節:《屈原》及其他歷史劇)
《屈原》的創作背景,郭沫若寫《屈原》的背景
屈原 創作於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 掃蕩 蔣介石則加緊 大搞 與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 皖南事變 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郭...
龍貓的創作背景,活著的創作背景
影片以20世紀50年代夏日的日本鄉村為背景,因媽媽生病住院 現實生活中,宮崎駿的母親則患有腰椎結核 小梅和小月兩姐妹隨同父親搬入新家,影片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龍貓 重現了一種童年畫面。影片把大自然比作慈樣的父親和父親的權威。大自然有自己的節律,有自己的激動和悲哀 失望和喜悅。通過特特羅...
巴金《家》的創作背景,《家》的創作背景
巴金以自己實際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他通過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腐朽 沒落,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現代中國社會某一方面的歷史縮影。他付出很大的力量,描寫了封建大家庭內部的形形色色的矛盾和衝突,描寫了老一代的專橫 卑劣和敗壞,還寫了青年一代的痛苦 反抗和新生。家 寫作於一九三一年。它描寫的是 五四 後期,一個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