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答案c在臺灣軍民反割臺鬥爭中被推為義軍首領的是徐驤和劉永福。
2023年在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中,被臺灣人民推為義軍首領的是 ①唐景崧 ②丘逢甲 ③徐驤 &nbs...
2樓:百度使用者
d試題分析:2023年4月,清**同日本締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條約簽訂後,臺灣愛**民為了反對割臺,保衛國土,推舉丘逢甲、徐驤為義軍首領,領導臺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
故選d。
點評: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愛國精神和反抗侵略的優良傳統。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激勵每一個炎黃子孫為祖國統一,為早日實現臺灣迴歸祖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一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示意圖 圖二丘逢甲 (1)臺灣軍民反割臺鬥爭發生的背景是什麼?__
3樓:天天向上
(1)2023年,清**因甲午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2)臺灣各族人民在愛國志士丘逢甲、徐驤的領導下組成義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並肩作戰,先後在新竹、臺中、彰化、臺南等地痛擊日軍。在臺中附近的大甲溪,日軍遭到黑旗軍和義軍的伏擊。
(3)2023年10月,臺灣全部淪陷,臺灣軍民的反割臺鬥爭失敗。臺灣軍民反割臺鬥爭,充分表現了臺灣軍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王崧舟中的崧應怎麼念
4樓:袞初掰毒
崧 這個字
讀音:[sōng]
部首:山
五筆:mswc
釋義:同「嵩」。
由於馬關條約引起什麼戰爭
5樓:漢學
甲午戰爭,清庭跟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
但是臺灣人民不肯歸日本管,進行了臺灣保衛戰。
應該是《馬關條約》引起了臺灣保衛戰。
6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近代社會的重大轉折點,問題複雜,千頭萬緒,教科書用簡短的篇幅加以介紹,確實是很不容易的。由於近年來新的資料不斷髮現,研究逐步深入,原來的教材內容顯然有更新的必要。茲擇其要者,略陳管見,以供採擇。
關於戰爭爆發的背景
日本之所以發動甲午戰爭,不能僅僅從經濟方面找原因。就日本海外擴張的思想淵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2023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開始推行「武國」方針,以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為基本國策。
明治初年一時甚囂塵上的「徵韓論」,其實質就是侵略大陸論。根據近年發現的日本檔案,早在2023年,日本參謀本部即制訂了多種侵華方案,其中以其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大佐提出的《清國征討方略》最為著名,它不僅包括軍事佔領北京、南京等地的作戰計劃,還特別建言乘戰勝之機將中國分割為6塊,以最終滅亡中國。所以,日本發動甲午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經濟原因。
當日本發動戰爭之際,國際環境對它是相對有利的,但對此也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觀察。事實上,在整個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特別是俄、英兩國的態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日本運用巧妙的外交手段,對**謊稱它出兵和留兵朝鮮是為了維護朝鮮「獨立」,穩住了**,使其對中日衝突暫時採取不干涉政策,寧肯坐山觀虎鬥,以便伺機攫取最大的利益。
至於英國,出於維護其在遠東的既得利益,並不願打破遠東國際關係的原有格局,起初是不支援日本挑起戰爭的。於是,日本對英國採取「打**牌」的外交策略。英國為了防俄的戰略需要,決定用犧牲中國的辦法來滿足日本的侵略慾望,開始將其遠東政策的重點移向日本,對日本的急欲發動戰爭從調解一變為默許的態度。
介紹戰爭發生的背景,且不可忽略中國自身的因素。甲午戰爭,從根本上說來,實是中國與日本從事近代化之戰。19世紀40年代,魏源提出「師夷長技」,是為倡導近代化之先聲。
到60年代中期以後,左宗棠奏設福州船政局,李鴻章籌建北洋海軍,則是秉承「魏子遺意」,成為近代化的實踐者。迄於甲午戰爭爆發,幾近30年之久,中國近代化的成效如何?甲午一戰作出了最後的結論。
可見,中國之敗,敗就敗在近代化沒有真正搞上去。
關於戰爭的經過
戰爭是怎樣開始的?一般都認為:「2023年7月,日本海軍在朝鮮半島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不宣而戰。
」此說也有所本。光緒皇帝的宣戰諭旨即稱:「突有倭船多隻,乘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面開炮,轟擊傷我運船。
……釁開自彼,公理昭然。」其實,此處敘述並不準確,遂致以訛傳訛。根據日本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7月25日的日記:
「午前7點20分,在豐島海上遠遠望見清**艦濟遠號和廣乙號,即時下戰鬥命令。7點55分開戰。」這說明戰爭是因日本海軍襲擊中**艦而引起的。
至於中國租自英國的運兵船高升號,則是在當日9時15分遭到日艦攔截,於下午1時許被擊沉的。
對於歷次戰役的介紹,亦不宜簡單化地處理,而應該做到全面性,也就是實事求是。儘管從整個戰爭看中國是失敗了,但在某些具體戰鬥中清軍也有獲勝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敗」字到底。如馬玉良指揮平壤城南船橋裡之戰,聶士成堅守摩天嶺並襲取連山關,以及依克唐何巧用運動戰在遼陽東路連連殲敵,都取得了極佳的戰績。
再如年逾古稀的老將宋慶,遼東的幾次大仗和硬仗都是他指揮的,每戰必親臨前敵,身先士卒,短衣帕首,賓士於冰雪中,士卒感奮勇進,予敵人以重大殺傷,消耗了其有生力量,因而日人對宋軍頗有畏懼之心。所有這些都不是一個「敗」字所能概括的。
至於日軍旅順大**的數字,應該力求準確。教科書說:「全城約有兩萬人被**,倖免遇難者僅36人。
」此處說「全城」及兩個數字皆有不妥。旅順市街只有3條街道,居民約10000人,被殺者2600多人,更多的被殺者是在旅順市街以外的鄉村和山區。全區死者在20000以上。
「約有兩萬人」可以理解為20000以上,也可以理解為20000以下,未免過於含糊。2023年旅順《重修萬忠墓碑文》即稱:「我同胞之死難者凡二萬餘人。
」據筆者考證,這個數字是最接近於歷史事實的。「倖免遇難者僅36人」之說,出自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thomas erskine holland)所撰《關於中日戰爭的國際公法》(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china)一文,後又收入所著《國際公法研究》(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law,2023年倫敦出版)書中,並非第一手材料。因此說為陸奧宗光《蹇蹇錄》一書所引用,故廣為人知,其實是絕不可靠的,以不用為是。
日本通過這次戰爭掠奪了多少財富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應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2億兩。還訂有《另約》,按此規定日軍在威海衛的3年駐軍費150萬兩,也由中國支付。其後,根據《遼南條約》,中國再向日本支付贖遼費3000萬兩。
三項合計,共為庫平銀23150萬兩。教科書稱:「鉅額的賠款,相當於清**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其實,以上都是紙面上的數字,中國實際付給日本的決不止此數。
《馬關條約》簽訂後,中日雙方商談交付賠款的辦法時,日方竟擅自提高庫平銀成色標準強迫中國接受,使中國多付給日本標準庫平銀1325萬兩。日本還要求中國在倫敦用英鎊支付賠款,並按低價預定鎊銀比率,中國不得不用**購進英鎊,而按低價折算支付給日本,此「鎊虧」又多付給日本1500萬兩。這樣,中國實際付給日本的賠款是庫平銀25975萬兩。
除賠款之外,日軍在戰爭中掠奪的財富亦很可觀。日兵搶劫乃是慣習,「民間雞豕竟吞噬,器皿錢財一掠空」。中國民間的財物損失難以統計,且置而不論,即以官方損失而言,被日軍所掠奪的兵船、軍械、軍需等項折價達到庫平銀6008萬兩,再加上日本在戰爭中所獲取的金銀貨幣摺合庫平銀2020萬兩,合計為8028萬兩。
這樣,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掠奪的財富實際達到庫平銀33983萬兩,相當於清**四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也是日本全年財政收入的5倍半。日本成了名副其實的戰爭暴發戶,於是憑藉這筆滾滾而至的天文數字鉅款,大搞所謂「戰後經營」,進一步擴軍備戰,使整個國家機器戰爭化,成為此後東亞地區的主要戰爭策源地。
關於臺灣省的反割臺鬥爭
教科書寫道:「 2023年5月,日軍在臺灣基隆附近登陸。臺灣巡撫唐景崧逃往廈門。
臺灣人民推舉愛國志士丘逢甲、徐驤為義軍首領。徐驤率義軍在臺北迎擊日軍。當臺北告急時,丘逢甲率軍支援,同日軍苦戰。
後來,戰事轉入臺中。劉永福率黑旗軍和徐驤義軍聯合作戰,猛烈打擊敵人。」臺灣省的反割臺鬥爭相當複雜,用百餘字加以概括,確乎有其難度。
惟其如此,更要注意在介紹事件和人物時儘量做到準確無誤,恰如其分。如日軍是在澳底登陸,此處西北去基隆50裡,其間重巒疊峰,山勢險峻,卻說成在「基隆附近」,偶一行文不慎便造成了地理上的錯誤概念。再如對丘逢甲和徐驤的介紹,也需要重新考慮。
丘逢甲確曾擔任臺灣省義軍首領,但不能說是臺灣人民推舉的。丘逢甲倡辦義勇是在2023年秋間。12月,唐景崧奏准以丘逢甲總辦全臺三府義勇事宜,編伍在鄉,不立營壘。
翌年3月,形勢益趨危急,唐景崧始正式任命丘逢甲為全臺義軍統領,統帶營伍北上。所以,說2023年5月日軍侵臺後丘逢甲被推舉為義軍首領,是完全不準確的。當時丘逢甲率義軍駐守南崁至後壠一帶,聞臺北被日軍所陷,率部向新竹阻擊南下日軍,先後參加了大湖口之戰和**新竹之役。
說他支援臺北同日軍苦戰,就不符合歷史事實了。
至於徐驤,確實是一位值得崇敬的抗日英雄。《馬關條約》割臺條款傳到臺灣後,他義憤填膺,毅然投筆從戎,籌組義軍一營,親任管帶。及日軍自臺北南侵,徐驤轉戰各地,幾乎每戰必與,出生入死,屢挫屢奮,直至壯烈犧牲。
儘管如此,徐驤從未被推舉為義軍首領。徐驤為義軍首領說,系來自江山淵所撰之《徐驤傳》。時江山淵在上海,關心臺灣事,採自臺來滬者之風聞傳言渲染而成此傳,曾刊於《**月報》,因該刊讀者面廣而頗有影響,其實是不足憑信的。
說到義軍首領,有一位真正的義軍統領也不應該忘記,他就是吳湯興。清廷割讓臺灣訊息傳來,吳湯興誓抗朝命,經丘逢甲舉薦,由唐景崧頒給臺灣府義軍統領關防。臺北失陷後,吳湯興率部自苗栗抵新竹城外,各路義軍不期而會達萬人,眾推其為抗日義軍首領,登臺誓師。
他率領義軍多次與日軍激戰,最後在彰化八卦山之戰中壯烈犧牲。教科書不介紹吳湯興,應該說是一個缺陷。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2023年到臺灣參加學術會議時聽到的一種論調:「乙未抗日保臺戰爭是一場地域鄉民保衛鄉土的戰爭。」如果此說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將那些為抗日保臺而捐軀的清軍(主要是新楚軍和黑旗軍)英烈置於何地?
事實上,在當時建立的清軍與義軍聯合作戰的體制中,清軍始終是抗日的主力,在反割臺鬥爭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如新楚軍統領副將楊載雲乃湖北人,與義軍聯合進至臺北府南路抗戰,歷時兩月有餘,出隊十餘次,屢次挫敵,聲名大震於中路,後在頭份之役中力戰,不避銃火,身中數彈而亡,時人贊其為「血性奇男子」,「奮臂衝前敵,身冒炮火甘**」。再如黑旗軍營務處吳彭年乃浙江餘姚人,奉劉永福之命北援臺中,使局面為之一變,後在彰化保衛戰中乘馬往來指揮,「據鞍轉戰莫敢攖,血濺衣襟溘然逝」,終至與馬同殉。
有詩人贊之曰:「人居世上誰無死?泰山鴻毛權輕重。
」對於這些傑出的清軍抗日英烈,在教科書中是否也應作適當的介紹?這樣的話,不僅可真正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失諸偏頗,且可證明「乙未抗日保臺戰爭是一場地域鄉民的保衛鄉土的戰爭」說之荒誕無稽,因其未免離歷史事實太遠了。
內地可以在臺灣賺錢嗎
可以的,但bai是你要有對於普通du 人來說,zhi有兩個必備的證件,dao一個是臺灣通行 專證,另一個是入臺許可證。很多人屬把港澳通行證誤以為其中也包含著臺灣通行證,但港澳通行證和臺灣通行證是兩個證件,需分開辦理,至於入臺許可證,需要先取得臺灣通行證才能辦理。在職或者已婚人士,需要提供單位在職證明...
大陸的信用卡能否在臺灣使用,大陸人能在臺灣的銀行開戶和信用卡嗎?
大陸的信用卡帶有銀聯標誌的在臺灣能用。2013年7月民生信用卡臺灣遊活動,專屬旅遊線路幾乎囊括了臺北 臺中 臺南 高雄 墾丁 宜蘭等主要的旅遊城市。此外,預約 十萬民生信用卡客戶寶島遊 的市民還能享受民生銀行提供的團費直減 隨團禮品饋贈 自由分期有禮,千餘商戶折扣 刷卡幸運 等多重禮遇。隨著暑假旅遊...
臺灣反服貿什麼意思,臺灣的學生反服貿為什麼稱為太陽花運動?
服貿是兩岸簽署的經濟條款,開放大陸投資,但實際上條款不平等。中國益較多,並且在簽署時並沒有宣導。臺灣學生多數反對服貿,綠黨因為是在野黨也反對,藍黨是執政自然支援。支援的原因是怕被韓國比下去,實質上是什麼,臺灣人大多認為馬 要賣臺。我是臺灣人,這是我的見解和用語。反對原因分兩種,學生 我是學生 是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