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一種容酒器,商朝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

2021-03-04 00:12:23 字數 5861 閱讀 8256

1樓:匿名使用者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

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

商朝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

2樓:匿名使用者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釐米,寬38釐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稜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釐米,口徑四十四點九釐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

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稜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

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

在這裡,"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

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絡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鴞尊歷史:商代後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

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

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釐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

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

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鉞 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爵 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時期

下面是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

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注,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

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與8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於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

樂器。有鐃、鍾(包括甬鍾、鈕鍾與鎛)、鼓等。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多達65件的青銅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的高度水平。

2。主禮器:玉、酒、犧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於人類歷史中99%以上石器時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第一次加速發展。

青銅時代,則是第二次大加速度發展。這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金屬。

〔祭祖〕用酒、犧牲、黍稷,盛以青銅器。

酒——使人類達到最原始的狀態,以與天、祖溝通。源於「物類相感」的理念。

〔例〕中國古人崇奉的兩種聖蟲:蟬與蠶。它們的蛻皮、羽化,反映了留連人世,關照後代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中國古人的生死觀,或者說「終極關懷」。

蟬的習性是「飲甘露」,「甘露」象徵著「天地清和之氣所鍾」,具體化就是酒。蠶絲被用作祭祀禮服,特性是聖潔和精細。蠶也是中國古人最早豢養的昆蟲,有神蟲的地位。

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蠶」的規矩。

犧牲——如這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犧牲是以牛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謂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為「糧」(米+良),但不能祭祀。因為要在最原始狀態下與天、祖溝通,必須反映「樸」的含義。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

(南方食稻,到漢代才脫皮。)這裡同樣反映了「中庸」的指導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當時的尖端科技產品——青銅器。作為盛裝禮器之用的青銅器,具有特殊的材質、造型、紋飾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銅本身不是禮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禮器。

〔按用途分類〕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觶

沐水之盛:匜,盤,鑑(照鏡,冰箱),潔字原寫作絜,就是從這裡來的。

犧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穩定的結構。自然界中沒有三足動物,而中國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國文化不是寫實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圓底始(果殼橫削去一截),後來才發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儀仗器:斧、戚、戈、矛、鉞

樂器:鍾、鏞(大鐘)、鐸、鈴、鐃

炊具:〔按化學成分分類〕

砷青銅——>鉛青銅——>錫青銅(商周)

〔紋飾〕

主要母題:獸面、龍(水的象徵)、鳳(風的象徵)、蟬、蠶、火、「饕餮」

作用:鎮懾,渲染氣氛。

張光直:「獸是天人溝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為禮。」「世及」即父子相襲,統治者壟斷了天人溝通(祭祀)的權力,把「天」神化、鬼化,與人民距離拉遠,以領導群眾。(「絕地天通」)

〔銘文〕

文字和禮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親親,周道尊尊。」

「親親」即諸子平等,兄終弟及,看重自然關係,不是「禮」的體現。

「尊尊」即宗子(嫡長)獨尊,壟斷祭祀祖先的權力。「別子為(另立)宗」。

特點: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戰國晚期,冶鐵業出現,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

包括青銅生產工具,青銅兵器,青銅禮器,銘文,青銅樂器等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來做什麼的

3樓:鵬翠創意

司母戊鼎又稱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

4樓:匿名使用者

祭祀用的,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了祭祀母親而造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祭祀用的禮器,為紀念母親而鑄

6樓:匿名使用者

司的意思為祭祀,母戊的意思為一個叫戊的母親。

合起來的意思是,祭祀母親戊的鼎。

7樓:滲滲瀨瀨

祭祀 古代青銅器大多都是這個作用

8樓:時光

肯定是祭祀啊 商朝時祭祀時國家大事

為什麼說司母戊鼎是商朝的代表

9樓:辛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長110釐米、寬78釐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司母戊鼎

1、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2、反應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當時的強盛國力

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其主要社會意義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10樓:單眼皮

青銅文化的變遷體現了社會、經濟的變遷及文化內涵的變遷。郭沫若曾用銅器形象學的考古方法研究了西周彝器,確定了判斷時代的標準。他把中國青銅器時代劃分為五個時期。

他以殷、周、春秋、戰國的朝代為經,以銅器的形態、紋飾、銘辭為緯,就青銅器進化過程尋找其時代的共同特徵,考察其演變之跡。用這種方法分期如下:

濫觴期:大概在夏、殷之際。地點可能在中國南方江淮流域下流。

鼎盛期:年代是在殷商後期及周初成、康、昭、穆諸世。器物上,以鼎、方彝、尊、卣、爵為多。

裝飾方面,不是全身飾以花紋,就是純素。頹敗期:年代上自恭、懿、孝、夷諸世至春秋中葉。

器制簡陋輕率,但已脫去原始風味及神話傳統,而有自由奔放的精神。中興期: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

此期的器制輕便適用而式樣翻新,質薄、形巧,表現出一般銅器已經商品化了。衰落期:自戰國末葉以後,因青銅時代行將更易,一切器物復歸於簡陋,但更實用,輕便樸素。

從此青銅器藝術讓位於其他藝術,青銅時代也大約至秦統一天下後便轉入鐵器時代。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莊嚴凝重的風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800多公斤,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複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根據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

64%,鉛2.79%。這三種金屬的比例是比較合理的,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司母戊鼎於2023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大舉侵略中國。大鼎出土的訊息傳出後,日軍派人四處搜尋,企圖將它掠走。

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文物,當地群眾再次把它深埋起來。抗戰勝利後,大鼎才被重新挖出。2023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立即引起轟動。

司母戊鼎的複製品作為中國人民的珍貴禮物,現已被聯合國永久收藏。

2023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公斤,是採用分段澆築法制成的。青銅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樑挺直,耳垂穿孔,雙腳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

這是商代蜀文化的傑出作品。

司母戊鼎是做什麼用的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來做什麼的

後母戊鼎 原稱司母戊鼎 原器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一 後母戊鼎 介紹 原稱司母戊鼎 又稱後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

司母戊鼎的耳為什麼會少了一邊,司母戊鼎的鼎耳沒了嗎

1939年3月的一天,農bai民吳du 希增正在用探竿找zhi寶。突然,探竿觸dao到一個硬物回,堅硬的探頭答 竟然捲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鏽,他意識到探到寶了。當挖到10米深的地方,鐵鍬碰到了金屬器物,原來是一個長滿銅鏽的巨大青銅器。這個長方形大傢伙,大如馬槽,七 八個人都抬不動,村民們不知道應...

青銅器《司母戊鼎》是什麼朝代的,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的

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 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王室祭祀用版 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權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 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鼎鑄造於中國商代後期,因其鼎內部鑄有 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