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重要經濟區是以城市或城市群為核心形成的地域經濟單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髮展變化。重要經濟區最早的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調查。
20世紀50年代,隨著我國老城市的擴建與新興城市的出現,城市供水需求推動了城市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快速發展。50年代中期,當時的地質部組織力量開展了西安、包頭、北京、湛江等4個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國先後開展了太原、濟南、瀋陽等40餘個城市的水文地質勘察工作,在西安、包頭等部分城市地區建立了地下水觀測站,開展了地下水長期觀測[8]。2023年,地質部發布了《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暫行規範》。
上海市地質礦產局從2023年起,在市區開展大量的勘察研究工作對地面沉降進行系統調查,採取了人工回灌措施,對穩定地面沉降起了重要作用[9]。
70年代初期,在李四光部長的倡導下,各地普遍開展了地熱地質調查工作。北京、天津、西安、昆明、南昌、福州等城市先後發現了地下熱水資源。2023年地質部在天津召開了城市供水與地下水資源保護工作交流會,研討總結了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
70年代後期,一些重要城市開展了環境水文地質工作。在40多個城市開展了地下水汙染調查和檢測工作,北京、瀋陽、長春、武漢等城市進行了環境質量評價[10]。2023年,國家地質總局在長春召開了環境水文地質工作經驗交流會。
沿海各省結合海濱資源開發,開展了海岸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
80年代,地質部調整加強了水工環地質工作,工作重點轉移到國家重點建設地區,按自然單元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或水工環地質綜合評價[11]。相繼開展了青島、天津、哈爾濱、長春、鄭州等60多個城市供水水源勘察和補充勘探,評價出了一批可供開採的地下水水源地。2023年,**宣佈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
地質礦產部遂確定:「以重點建設專案勘察及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評價為重點」,點面結合,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12]。在深圳、廈門、寧波等30多個城市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打破了區域地質調查集中於成礦遠景區帶上的局面;4個經濟特區和秦皇島、寧波、湛江等30多個城市的經濟技術開放區開展了1∶1萬~1∶5萬工程地質勘察和環境地質質量綜合評價,為這些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決策的科學依據;深圳、汕頭等城市開展了區域穩定性評價或**烈度小區劃工作,上海、寧波、南通等城市開展了地面沉降研究,天津、福州、廈門等城市開展了地熱與礦泉水的普查與勘探,廈門、大連、青島等10個城市開展了景觀地質資源調查。
與此同時,根據國土開發規劃與經濟區發展需要,開展了國土綜合開發區、大江大河流域、經濟開發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調查工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京津唐、潮汕平原等經濟開發區或城市密集地帶以及大連、寧波、珠海等城市開展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綜合評價,編制了環境地質圖系,查明瞭面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區等19片國家國土綜合開發重點地區提出了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或論證成果資料[13]。
90年代,以重點城市地區為工作重點的水工環地質工作繼續推進。上海、天津、西安、蘇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研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上海市在分析第四系地質結構、構造、地下水系統和工程地質特徵的基礎上,建立了擬三維水流與一維沉降耦合模型,地面沉降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天津市用擬三維水流和一維地層壓密的耦合模型,模擬了550m深度以上的第四系地下水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14]。
2023年地質礦產部環境司主編了《沿海主要城市水資源及地質環境評價》報告,對丹東、上海、青島等21個城市的水資源及地質環境進行了評價,這是我國首次對城市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環境所進行的較全面的論證工作[15]。1991~2023年,開展了上海浦東、廈門等專屬性環境地質研究,對沿海城市**帶分佈、區域地殼穩定性、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重大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論證[16]。
202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財政對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投入不斷加大,從2023年的0.2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
78億元,增加了6.1倍(圖7–16)。2023年開始,開展了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調查,通過1∶5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查明瞭首都地區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開展了環渤海、東南沿海等經濟區地質—生態環境調查評價,通過重點地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5萬環境地質調查,提高了經濟區區域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程度;開展了長江三角洲環境地質調查,推進了地下水合理開發與地面沉降防治。
2000~2023年在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成都平原、長江三角洲、鄱陽湖地區等平原地區開展了生態環境地球化學調查試點工作,向***及有關省區**提供了重要地質環境資料[17]。2003~2023年,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方合作開展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6個特大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系統建立了地下三維地質結構,全面評價城市地質環境容量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宜性,實現多源、海量、異構地學資料的叢集化管理,建立三維視覺化城市地質資訊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地質資訊服務[18]。2004~202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了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9個地州盟所在地縣級城市(共計306個城市)環境地質摸底性調查,查明瞭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奠定了基礎。
隨著一批重要經濟區先後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在環渤海灣環境地質調查先行探索的基礎上,2023年啟動了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長江中游(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昌九工業走廊等)等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中原城市群、關中盆地城市群、重慶都市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長吉圖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成渝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引導和拉動下,各級地方**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2010~2023年地方**累計投入約6.5億元配套經費,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共同推進重要經濟區與城市群的地質環境調查工作。
圖7-16 1999~2023年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經費投入與專案數量變化
環境地質調查
2樓:中地數媒
根據區域發展需求與重大地質環境問題防治需要,在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隨著一批重要經濟區先後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在環渤海灣環境地質調查先行探索的基礎上,2023年啟動了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長江中游(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昌九工業走廊等)等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中原城市群、關中盆地城市群、重慶都市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長吉圖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23年啟動了成渝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引導和拉動下,各級地方**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共同推進重要經濟區與城市群的地質環境調查工作。
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按照「區域上開展1∶25萬系列編圖,重點地區開展1∶5萬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針對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及資訊化服務平臺」的總體思路推進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1∶25萬調查與編圖、1∶5萬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問題專題研究、資訊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國土空間佈局優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重要地學基礎資料。
城市地質調查取得了較大進展。2003~2023年,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方合作開展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6個特大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系統建立了地下三維地質結構,全面評價城市地質環境容量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宜性,實現多源、海量、異構地學資料的叢集化管理,建立三維視覺化城市地質資訊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地質資訊服務。2004~202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了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9個地州盟所在地縣級城市(共計306個城市)環境地質摸底性調查,查明瞭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奠定了基礎。
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典型礦集區動態調查。2000~2023年,完成了全國以省(區、市)為單元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首次系統地對我國所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摸底調查,共調查礦山113149個,調查礦山面積581.9×104hm2,基本摸清了我國礦山環境的現狀,系統總結了不同區域環境地質背景和不同礦類開發所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的型別、特徵及其危害,分析了我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產生的主導因素,為**部門今後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礎資料。
對晉陝內蒙古陝北煤炭資源開發區、晉陝內蒙古東勝—準格爾能源基地、遼寧阜新煤礦區、吉林遼源煤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等主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湘東南有色金屬和煤炭礦區、膠東半島金礦區、冀東唐山煤炭礦區等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變化進行了動態分析。近年來,選取山西太原東西山煤炭集中開採區、貴州省納雍縣北部煤炭建材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隴南有色金屬集中開採區等典型礦產資源集中開採區和礦山開展了動態調查,通過礦區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對礦山環境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了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2023年以來,開展了全球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處儲存潛力評價與示範。以更新世晚期以來氣候變化的精細記錄為研究物件,開展了全球氣候變化重點時段地質記錄研究,深入瞭解更新世晚期末次間冰期以來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週期性及突發氣候事件序列,揭示了氣候變化長期趨勢中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
通過研究岩溶、土壤和礦物等的地質作用下的碳匯機制,對我國地質碳匯潛力進行了調查評價。在評價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基礎上,編制了全國1∶500萬評價圖系和主要盆地評價圖集,圈定出一批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目標靶區;構建了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選址、場地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實施了我國首個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
服務農業發展實施了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推進了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多目標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系統獲得了土壤中包括氮、磷、鉀、硒等有益元素和鎘、汞、鉛等重金屬在內的54項元素指標的含量及分佈規律,查明瞭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土地質量狀況,把握了土壤汙染區域、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為我國土地規劃、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保護、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管護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近幾年選擇長江三角洲cd、hg等重金屬元素的重點汙染地區及農耕區土壤hg異常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與監測預警試點研究。
根據國土資源規劃需要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空間分佈、地區差異條件和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建立了四大資源(土地、礦產、水、海洋)、四大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水環境、氣候環境)為主體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綜合分割槽圖和分割槽表的編制。開展了四種重要資源單要素、四種重要環境單要素評價和資源型、生態型、城市群等三種型別區的研究與評價。
推進了關中—天水、北部灣、長株潭、中原城市群等4個重點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1,目的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經濟總量最大 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是整個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部分。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大開發新的引擎,能夠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經濟區,雖還不及長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經濟區成熟,但從全國戰略佈局看,成渝經濟區卻具有東部沿海經濟區無法取代的戰略...
成渝經濟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
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 成都兩市為中心,包括成都 綿陽 德陽 內江 資陽 遂寧 自貢 瀘州 宜賓 南充 廣安 達州 眉山 樂山14個市 重慶則包含主城9區 潼南 銅梁 大足 雙橋 榮昌 永川 合川 江津 綦江 長壽 涪陵 南川 萬盛 武隆等地。經濟區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2005年gdp近9000...
臨空經濟區一般是以機場為核心 以機場的影響範圍為界限的區域。讀下表,回答下列各題小題1 臨空經濟
小題bai du1 b 小題2 a 試題分析 小題1 臨空經濟區主要運輸方zhi式是空運dao,運輸成本高,版所以企權業產品附加值高,不是低,錯。產品依賴航空運輸,航空依賴程度高,對。空運速度快,所以物流速度快,對。根據 中的產業部門分析,產業能源需求量不大,錯。所以b對。a c d錯。小題2 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