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布料自己做一件漢服。是第一次想問一下做哪種最簡單

2021-03-04 00:21:46 字數 4260 閱讀 5382

1樓:桂藹桐陰

我想襖裙會比較簡單吧。推薦用純棉,穿著舒服,價錢也不會太貴(最主要是做砸了損失不大)。。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沒做過衣服

看上去應該是中衣最簡單

做漢服的布料大概有哪幾種

3樓:可隨而言

提花棉,提花綢,真絲,棉麻,毛呢,銅氨絲,有很多啊~

求製作漢服的布料

4樓:錯亂的深夜

1、棉布

棉布,是各類棉紡織品的總稱。它多用來製作時裝、休閒裝、內衣和襯衫。

優點:輕鬆保暖,柔和貼身、吸汗、透氣性甚佳。

缺點:易縮、易皺。所以在穿著前必須熨燙,穿著時才會好看。

2、麻布

麻布,是以**、亞麻、苧麻、黃麻、劍麻、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製成的一種布料。一般被用來製作休閒裝、工作裝。

優點:吸汗、導熱、透氣性佳。由於它的優點,所以也多用來製作普通的夏裝。

缺點:穿著不夠輕柔舒適,易皺,外觀較為粗糙,生硬。

3、絲綢

絲綢,是以蠶絲為原料紡織而成的各種絲織物的統稱。與棉布一樣,它的品種很多。

優點:輕薄、合身、柔軟、滑爽、透氣、色彩絢麗,富有光澤,高貴典雅,穿著舒適。

缺點:易皺,容易吸身、不夠結實、褪色較快。

4、呢絨

呢絨,又叫毛料,它是對用各類羊毛、羊絨織成的織物的泛稱。它通常用以製作禮服、西裝、大衣等正規、高檔的服裝。

優點:防皺耐磨,手感柔軟,高雅挺括,富有彈性,保暖性強。

缺點:洗滌較為困難,不大適用於製作夏裝。

5、化纖

化纖,是化學纖維的簡稱。它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製作成的纖維的紡織品。

優點:色彩鮮豔、質地柔軟、懸垂挺括、滑爽舒適。

缺點:耐磨性、耐熱性、吸溼性、透氣性較差,遇熱容易變形,容易產生靜電。它雖可用以製作各類服裝,但總體檔次不高,做的衣服感覺不高檔。

6、混紡

混紡,是將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紡織而成的織物。它的長處,是既吸收了棉、麻、絲、毛和化纖各自的優點,又儘可能地避免了它們各自的缺點,所以很受歡迎。

5樓:will_小然

不知道你想要哪種制式?什麼季節穿?

6樓:魄劍楓

那要看你製作那種,不同的要不同的料,還有就是你要什麼樣的感覺

做一件漢服要多少布料?

7樓:南陵不笑生

漢服一般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料剪裁而成。

門幅,指的是布料的寬度,就是緯線的長度。比如門幅為90cm,買一米,就是90*100,買兩米,就是90*200。由於不同的布料有不同的門幅,作為計算用料的依據,而人體是大致相近的。

上襖用料= [(衣長+袖寬)*2+10]*1.15(或1.2),然後參考門幅換算率表。

下裙用料,以110cm門幅為例,基本就是3-4米。瘦的人2.6米就夠,胖的人5米總是差不多了。

注意面料和裡料要分開選擇。裡料就是裡子,漢服體系裡的「夾衣」,就必然包含裡子。裡料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這樣幾點:

1、柔軟細膩平滑,可以達到保護面料的目的,穿著也會舒適。

2、顏色宜與面料搭配,相近色或大膽的撞色搭配都可以,只要穿著起來透不出裡料顏色即可。

漢服的基本結構:

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   、深衣  。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 ,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8樓:匿名使用者

做漢服需要多少布料,提供一個參考.

1.5幅寬:

1, 襦裙(上襦下裙):交領上襦2米,對襟上襦1.5米, 下裙2.5米。

2,批帛 :1米(1.5幅寬) 不拖地 。

3,曲裾深衣:6 米,(2.5米幅寬,大概需要3米半) 衣緣(含腰帶):2.5米。

1.5幅寬:

1, 直裾: 3.6米, 衣緣(含腰帶):2米 。

2, 高腰襦裙: 上襦和裙:4.5米( 2米幅寬), 裙: 2.5米(2米幅寬) 3米(1.5米幅寬) 。

3, 曲裾深衣:

身高1米6 。 衣長1米4,緣寬是75毫米。(尺寸是穿中跟鞋的,穿平底鞋子衣長縮短5公分) 。

露出手的,衣寬取1米35,緣寬取75毫米;不想露手出來就將衣寬加到1米5。

胸圍取二尺六寸;腰圍取二尺三寸;裉(肩膀部位)取不小於五寸半。

袖子口的大小不小於20公分即可,大則不限。

下襬(周長)最好不小於1米4,否則有邁不開腿的可能。

布料所需標準:1.2至1.8m寬的布,普通身材的人(2.5米寬以上減半),以下標準為網路上提供,請參照自己的身材決斷,建議不是非常瘦小的朋友每種布料多加半米至一米。

直裾深衣主料:2倍上身長+2倍下身長+1倍袖寬 。

曲裾深衣: 2倍上身長+2~4倍下身長(根據繞的圈數)+1倍袖 。

寬襦: 2倍上身長+1倍袖寬(這個上身長比做深衣的上身長要長,比照西式襯衣長度差不多) 。

裙: 2倍下身長 。

褙子: 2倍肩膀到膝蓋長度+1倍袖寬 。

直裰: 2倍全身長+1倍袖寬衣緣腰帶 。

深衣標準

1、袖寬:45cm到75cm

按照士的等級,周制規定為二尺二寸,當今50cm,剛好齊腰。所以後世(如朱子制度)一般是採用齊腰的,也就是50cm以內。但如果按照明尺,二尺二寸大約75cm,已經相當於周尺的三尺三寸,也就是大夫級別了。

按照明制,朝祭服用周尺三尺,所以現出土的朝服就是75cm,這是最高等級了,所以漢服袖寬沒有超過這個尺寸的理由。明黃梨洲深衣用指尺,二尺二寸可能非常大,但我們建議不要超過75cm。

2、袖展(兩袖的長度):200cm到240cm 。

明朝實物一般220cm到250cm,也就是規定的出手六寸、回肘減三寸,回肘。不宜過短。

3、袼:24cm到50cm

明朝袖根一般一尺,也就是34cm,最短七寸,24cm.。深衣規定袼之高下可以運肘。一般人的上臂長45cm,所以袼最好如此,以符合制度。但如果超過50cm,將不好繫腰帶。

4、緣邊:領緣5cm到13.5cm,其他3.5cm到13.5cm。

周制領子兩寸,其他側緣、袖口、底邊都緣一寸半。明朝則上寬領,達四寸。我們推薦領緣7cm,其他5cm。

5、腰圍:

周制七尺二,約166cm。明朝服飾有遵守這個寬度的。今天做也應當比腰圍寬出許多。

6、大帶:5cm到14cm,長不少於300cm

周制士大頻寬二寸,應打結後垂下三尺。朱子制度打結後垂到與下襬齊。如果用大夫等級,帶四寸,我們還是推薦士級別,7cm為宜。

另,嚴格說,應當緣邊,且只有下垂的紳緣邊。但考慮到工業生產,這個無法統一,所以改為全緣也是唯一的辦法。按明朝風格,大都是全緣的。

但朝服制度中的大帶是嚴格遵照禮記的。當然明朝出現了大帶有扣的改良,這個也無法批量生產。大帶應該用五彩絛加固,這個大家可自行置辦。

7、衣長:應到腳面。

最長去地一寸,最短去地七寸。

8、下裳:應為十二片全等的梯形,且下寬是上寬的兩倍。

9、顏色:作為平常,這個無所謂。但禮儀中,既然要根據深衣制度,那就應當參考朱子的規定,白衣黑緣,或參照明中單用白衣藍緣。

10、收袪:28cm到41cm,或不收。

按制應當從肘部漸漸圜收,然後收一尺二寸的袪(袖口),如果是三尺三寸的侈袂,則收一尺八寸的袪,只有收袪部分緣邊。明朝則是通緣,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11、圓袂:一般理解為從肘部漸漸圓收到袖口,形成圓弧。但梨洲則理解為漸漸圓收到腋下,這是由於明朝一般是直袖或琵琶袖的。

今天的韓國則一般處理成帶圓角的方袖。鑑於今日的審美,不必做要求,只要是合適的漢服袖形即可。

12、義領:如果是禮儀場合的著裝,最好不要義領。

13、接縫:背縫負繩及踝,必須保留。下裳十二幅拼接不能少。其他由於布幅變化,不必要求。

9樓:琴斷音餘繞

幅寬140左右的料子,上襦2米,裙3米以上為佳

幅寬115左右的料子,上襦2.5米,裙4米以上為佳

在裁縫店裡做一件漢服要多少錢。(布料自己買了給師傅做。)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做過單件40的,覺得裁縫師傅收貴了,其實單件下裙很簡單的。

第一次做陶藝作文,第一次騎車作文

武夷山大道 在藝中天畫畫的時候,老師說下節課帶我們做陶藝。我興奮極了,我還從來沒做過陶藝呢,之前看電視上做過,應該不怎麼難吧。真想試試 第二天了,我準備好之後就出門了。到了班上,我們每個人都穿上一個小圍兜,不然的話你很容易濺到衣服上。我們先到 捏雕區 老師用一把塑料刀把一些硬硬的泥分給我們,身邊同時...

第一次穿漢服出去是一種什麼體驗

被人問是不是拍戲?我穿的是時裝漢服小區裡面大娘大嬸都看著我 去年清明,去杭州實體店買了第一套漢服就直接穿出來了,然後乘火車回來,還有個大叔問我是不是我們老師教的什麼的?我就說是我自己喜歡。一路上也沒看見什麼奇怪的眼光。就是當時沒梳髮型,隨便插了個釵。第一次穿的齊胸襦裙,上臺階踩到裙子,差點掉下來 了...

要告訴男友自己不是第一次嗎,男朋友是第一次,我不是了,該告訴他嗎?

我覺得不說的好,男人表面上說不在意,其實心裡會很在意這個的。如果不是他以前就和你的朋友們認識,那你不用擔心,他們不會無聊到去告訴你現在物件那些事的,除非他們不懷好意。記得以後不要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對他好就行了。如果他真在意那層膜的話去做個也無所謂,不要影響你們以後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告訴他吧,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