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環境地質調查要求和規範,具體要做哪些方面

2021-03-04 09:21:24 字數 4826 閱讀 1402

1樓:寂滅幻夢

環境地質

調查的目copy的

概略查明全省(市、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重點調查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初步查明開發利用自然環境遇到的和誘發的各種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佈規律,做出現狀評價和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或適應對策建議,為國家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巨集觀決策依據;保護地質環境,減少災害損失,促進經濟建設與地質環境的協調發展。

具體實施為:現場勘察,收集資料,編寫設計書,編寫報告

1:50000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專案,野外調查需要佈置觀測路線嗎?如需要,路線密度是多少?

2樓:王青山

9.1 部署原則

9.1.1 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將地質路線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

9.1.2 踏勘路線:

一般儘量以垂直各類地質體、礦化體界線和區域構造線方向佈置,以穿越路線為主;如果穿越路線難以滿足全面系統掌握區域地質區域礦產情況,或對新發現的重要地質體和重要成礦帶,可採用穿越和追索路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踏勘。

9.1.3 系統觀測路線:

必須全面控制調查區所有地質體、礦化體和主要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形態及其分佈規律; 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具體佈設要求如下:

(1) 穿越路線要儘量控制地質體、礦化體及其間的重要接觸關係或重要構造部位。

(2) 當巖性巖相變化較大,地質體、礦化體走向延伸關係不清,或為了解某些重要接觸關係、礦化帶邊界的空間延伸情況等特徵時,可佈置追索路線。

(3) 對路線線距和點距不作機械的規定,但要求點、線控制應形成一定的網路格架,能有效控制各類地質體。

(4) 有實測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複佈置地質路線。

9.1.4檢查路線:根據實際需要針對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地質和礦產問題,應佈置相應的觀測路線和觀測點。此類路線,可以重複原有觀測路線,也可以是新佈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

9.2 控制程度和調查精度

9.2.1 地質點和地質觀測路線

(1) 單幅有效觀測路線總長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 有效路線平均間距一般控制在500m~600m左右。

(2) 對區域性的主要構造帶、地質體和礦化帶,必須要有足夠的地質路線控制,其路線控制程度,應以能較準確地圈定出地質構造、地質體和礦化帶形態為原則。成礦有利地段調查路線應視需要適當加密。

(3) 所有地質界線、重要接觸關係、重要地質構造、重要含礦層位、蝕變帶、礦化體等重要地質現象等均應有地質觀測點控制。觀測控制點的記錄務必詳實,測量資料準確齊全,並附必要的**和素描圖、或錄影資料,採集必要的實物標本。

(4) 要著重查明不同地質體間的接觸關係,包括地層間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觸;巖體間的侵入關係和先後順序;不同巖性、巖相間的漸變過渡關係;礦化帶與圍巖的接觸關係、各種構造接觸關係等。

(5) 系統觀測路線、踏勘路線和專題研究路線,要求作好連續路線信手地質剖面(比例尺1∶5000~1∶10000)。

9.2.2 野外手圖和地質圖地質體標定

(1) 野外手圖採用1:25000數字化地形圖。所有地質體、礦化體界線、正式填圖單位和非正式填圖單位、各種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各種構造形跡及各種有代表性的產狀要素(含地層、岩層、面理、線理以及原生構造產狀及各類樣品的取樣位置等), 均應準確標繪到野外手圖上。

(2) 野外調查工作中的地質觀測點、線在野外手圖上標定的點位與實地位置誤差,一般不得大於25m。

(3) 對直徑大於5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25m、長度大於5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層、褶皺構造均要標繪在野外手圖上。對分佈面積過小,但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和礦化體,要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併表示在圖上。

(4) 基岩區內面積小於1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地質圖上不予表示,但型別特殊或含有重要礦產的第四紀沉積,其範圍雖小,均應適當誇大表示。

(5) 在大片第四系分佈區,對前第四系基岩露頭,凡地質路線所及,無論出露範圍大小,都需進行觀測描述,並標註或誇大標註在圖上。

(6) 1:50000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100m的線狀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層、褶皺構造。對其範圍雖小,但具有重要意義的特殊地質體和礦化體,均可用相應符號、花紋誇大或歸併表示在圖上。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有專門的規範的,你給個郵箱,我發給你

區域地質調查中剖面測制的目的和要求

4樓:中地數媒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地質工作,其任務是將各種地質體及其界線按1:5萬比例尺精度填繪成地質圖,以查明區內地層、岩石(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構造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特徵,並研究其屬性、形成環境和發展歷史等基礎地質問題,為國土規劃、礦產普查、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地質教學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d2006—××)對在不同岩石區測制各類地質剖面的目的、要求,做出以下明確規定。

(1)沉積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沉積岩地層剖面的目的是瞭解沉積序列的岩石組成、結構和接觸關係,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元。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進行巖性觀察與描述記錄,並對重要地質現象(地層界線、沉積構造)進行素描和照相,系統採取巖礦、巖相、岩石地球化學樣品,逐層尋找和採集大化石及微體化石樣品,必要時採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樣品,用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地層中的各種地質特徵,視具體情況進行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事件地層、層序地層、化學地層和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為路線地質調查打下基礎。

(2)火山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劃分火山地層,在研究劃分火山岩和沉積夾層的基礎上,結合火山岩地層的結構型別,劃分岩石地層單位和火山噴發韻律、旋迴,建立地層層序,確定火山噴發時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岩石型別、結構構造、產狀、厚度、接觸關係、空間分佈及其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劃分火山岩相類別。

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特徵,研究古火山機構,重點研究的火山機構必須測制巖性火山岩相剖面。在剖面上應系統採集巖礦、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樣品,在沉積夾層中要注意尋找大化石或採集有關微體化石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3)侵入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對巖體(岩基)進行解體,劃分侵入體,確定侵入體間相互關係、侵位順序、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係,研究就位機制;對同源岩漿演化系列的侵入體,可進一步歸併單元、序列;對岩漿混合作用(簡稱漿混)演化的侵入體,要在岩漿混合、分異、演化、就位機制研究基礎上,合理地劃分填圖單元。在侵入岩剖面上應詳細研究侵入體的各種基本特徵並系統採集巖礦、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4)變質岩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變質岩剖面的目的是確立變質岩構造-地(巖)層或構造-岩石填圖單元,劃分變質帶、變質相,歸納變質系和區分不同的構造變形域。低階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沉積岩原則上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和未變質火山岩地層進行,但應注意研究變質-變形作用的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中高階變質岩,要在查明岩層構造疊置序列,並研究其新老關係基礎上測制剖面,確定變質岩石(包括變質構造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岩石型別及主要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以及變形特徵,恢復原巖;研究變質岩的原巖建造型別、**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以及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係;查明不同變質岩型別的空間分佈以及它們之間的接觸關係並建立序次關係;查明變質變形作用特徵型別、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時代及其相互關係,**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建立地(巖)層序列和熱動力事件演化序列。

(5)第四紀地質體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制第四紀地質體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紀地質體種類、物質成分、厚度、成因型別、接觸關係和分佈範圍。研究第四紀地質體與地貌型別的關係,根據物質成分及其所處的地貌部位劃分填圖單位,建立堆積層序;調查第四系可能賦存的礦產、古風化殼、古土壤和古文化層;研究各類第四紀地質體形成時期及其與年代地層的對應關係;研究對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物、地貌、新構造運動和現代動力作用。對第四紀和現代氣候敏感帶,不同氣候-生物組合交界帶、地殼活動帶、外動力高強度作用帶(江、河、湖、海岸帶與邊坡)、人為活動頻繁地帶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區都應進行重點綜合調查。

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描述並系統採集各類樣品,如孢粉樣、微體化石樣、古地磁樣、地球化學樣、熱釋光、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14c等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6)混雜巖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測製造山帶區混雜巖剖面的目的是進行基質和外來巖片(塊)的劃分、對比研究。對基質的劃分研究可根據基質的變質程度不同,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未變質火山岩地層和變質岩剖面進行。在剖面上特別要注意巖片(塊)與基質之間、巖片(塊)與巖片(塊)之間接觸關係特徵的調查,分別按巖片(塊)和基質,對混雜巖內部物質組成逐層詳細描述,採集巖礦、古生物、巖相、構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學、粒度分析、同位素測年等樣品,進行時代、巖相、變形和變質歷程研究。

(7)構造地質剖面測制目的與要求

剖面上的各種地質構造要素、構造形跡、構造疊加改造和交切關係均應詳實記錄,並附必要的素描和**。各種產狀要素和所需引數要齊全,判別運動學特徵的現象和必要的資料要清楚,所述現象定性亦要基本準確。必要時在剖面上需進行地質構造野外統計測量,測量資料必須系統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其屬性和期次關係清楚。

對重要接觸關係,均應有專門的控制點,記錄內容應包括介面產狀、性質、介面特徵、介面上下地層的巖性、產狀、變質變形差異等。其時代應有資料依據。附必要的素描圖或**,採集必要的標本。

對區域性的斷裂帶和韌性剪下帶,必須有較系統的構造巖標本和有關樣品控制(如定向標本,巖組分析樣等)。對於構造剖面位置的選取,不僅要選取構造位置的強變形帶,還需要選取其遞進變形帶,以測全其遞進變形的過程。

簡而言之,剖面測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和掌握各種地質體的特徵、屬性、相互關係及區域變化,為合理劃分填圖單位和填繪地質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