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詩人都是男的,為什麼古代詩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東北

2021-03-04 09:21:27 字數 5971 閱讀 6413

1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是因為復迂腐的封建思

制想!女生在那個時候總是被父母鎖在家裡,很少出門,所以見的東西少.而且,老一輩的人更是反對她們學習!

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還要她們裹腳啊什麼的,不是嗎? 男的在那時候被家裡重視,被看作一個家庭的頂樑柱.

所以,長輩會盡力讓他們得到教育,讓他們考科舉,光宗耀祖什麼的.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情況了! 所以說:

封建思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

2樓:秦無炎

古代一般只有男子可以上學,女子甚至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自己的名字,不上學靠自學怎麼會寫詩。

3樓:粑粑的寶寶

李清照 就是女的啊!。

4樓:默殤

因為古代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啊

5樓:520男神愷愷

重男輕女,一般都是男人上學

為什麼古代詩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東北?

6樓:唔唔暉

1、先秦兩漢時期

教育軸線顯然位於黃河中下游。 該地區的教育名人佔統計總數的89%。 其中,山東和河南以其教育而聞名,佔總數的50%。

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只有三個人。 在這個時期,大多數家庭,如孔,孟,隋和莫,以及他們的私立學校都住在北方。

例如,孔子主要在魯和他的旅行中教授黃河流域的陳,曹,宋,鄭,蔡等國。 墨子是在宋代,他經營私立學校等。 在漢代,董仲舒等學者提倡儒家思想達到「排他性」的地位。

作為儒家經典的主流,現代中國研究代表董仲舒,中國古代經典的代表馬戎和鄭玄都是北方人。 邢泰雪與京都長安的吳靜博士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北方的教育軸心。

2、隋唐時期。

位於長江下游的浙江和江蘇教育專家此時大大增加,約有64位教育名人。 江浙一帶有15人佔24%,整個長江流域增加到19%,珠江流域有30人。 與以往相比,教育名人的分佈不同,分佈在12個省,自治區,黃河,長江和珠江。

雖然黃河流域的教育優勢已經減弱,但仍然處於領先地位。 這與隋唐領土的擴張和大面積經濟文化的繁榮密切相關。

3、宋金時期。

初步的統計教育名人有86人,以長江為界,從北到南恰好有43人。 在前一個時期的基礎上,北方歷史悠久,處於平衡狀態。 南宋建於江南,北方戰爭頻繁,各方財政資源受到破壞。

這已經發生了變化,教育與南北之間的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當時蓬勃發展的科學教育表現最為明顯。 四派代表的地理分佈只是北方和南方。 周學軒(湖南)代表,朱雪(福建)代表,羅雪(洛陽)代表。 學術代表張在(陝西)。

4、元明時期。

教育界名人76人,北部16人,南部21%,南部60人,佔79%。 南方的優勢已經建立。 這一時期的教育軸線已經轉移到長江以南。

在元代,北方人才從南方枯萎,南方由於地處偏僻,限制有限而繁榮昌盛。

如著名的蘇蜀教學方法,明代王守仁,王朔和李煒出現在反傳統的外表,以及利瑪竇為代表的浙西浙江風格,以及徐光啟,李等眾多知識分子。顧炎武,黃宗羲等科學,教育家和啟蒙思想家都來自南方。

5、清朝時期。

初步統計73人,其中北方10人,南方人佔14%,南部63人,佔86%,教育軸的情況在南方較為突出。 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如王夫之(湖南),戴震(安徽),龔自珍(浙江),林則徐(福建),威遠(湖南)和香港(廣東)、長江流域及其南部,南方教育的絕對優勢得以確立。

擴充套件資料:

古詩詞發表流傳的方法:

1、歌謠傳唱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某先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這就是「發表」一首詩。大家覺得表達了心中的情感,於是輾轉傳唱。

周王朝派出的采詩官到民間蒐集歌謠,就把這首歌輯錄了下來。到秦代,正式成立「樂府」機構,漢承秦制,並把樂府配樂稱之為「歌詩」,因此流傳了下來。

2、卿士獻詩

士大夫對艱危時事極端憂慮,出於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於是寫成詩向最高統治者進獻,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詩歌。當然也有人****,統治者認為可以用來示後人,也就留了下來。

3、牆壁題詩

詩人興之所至,援筆疾書於牆壁,詩於是被廣為傳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

4、寄贈即詩

親友將遠行,濤人設宴餞行,臨別贈詩寄情。如曹植《贈白馬王彪》、崔顥《贈王威古》、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

5、示才呈詩

詩人干謁求仕,向當權者呈上詩作,顯露自己的才華,渴望被重用。如孟浩然《送丁大風進士赴舉呈張九齡》、《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希望政治抱負得以施展,但苦於「欲濟無舟楫」,所以先後呈上兩首詩以求得到張丞相的援引。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李白《玉真公主館苦雨》等都有這種目的。

6、即席賦詩

詩人落拓使氣,稍作思索,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仿若天成,令在場的人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感,如曹植的《七步詩》、王勃的《滕王閣詩》,鄭谷的《席上贈歌者》等。據聞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口吟「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曾使皇帝惱怒,孟浩然也因此與仕途無緣。

7、題畫之詩

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相趣,是以畫以詩名,詩以畫傳。如黃庭堅的《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蘇軾的《書王主薄所畫折技》、楊萬里的《題劉高士看雲圖》等。

8、分題賦詩

古人聚會,分得什麼題目,就以規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即所謂的「賦得」。韋應物在一次聚會上分得了「暮雨」,於是寫了《賦得暮雨送李曹》。又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還有「分韻賦詩」,例如若抽得「鹹」韻,就一定以此為韻腳寫詩,才符合規則。

9、朝官應酬

杜甫、岑參、王維都寫過同題詩《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寫了《早朝大明宮》,記述自己見皇帝李亨一事,得意之餘便以此示同列,同列不得不敷衍應酬。

此類詩大多****,委蛇恭維,虛情假意,不過用典繁麗,對仗工穩,聲律和諧,藝術形式頗有可取之處,這正好為官僚士大夫提供了一種文字遊戲。宋初楊億等十幾人的《西昆酬唱集》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10、唱和之詩

雖然說也可算作應酬詩,但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如杜審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等。

11、應命作詩

如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聖制,天子所作的詩。應制,應天子之命作詩。

又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賞牡丹,特命李白製作新曲,李白就寫了《清平樂三首》。

12、書信之作

書信的內容用詩體去表達,這種古典的浪漫於今恐怕已經成了絕唱,但古人卻是常事。如王維《同崔傅答賢弟》,陳子昂《答洛陽主人》。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抒情委婉,態度不亢不卑;

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問的卻是自己「高考」考得怎麼樣,比喻別緻;自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詩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東北是因為古代教育軸心南移

(1)先秦及秦漢時期。教育軸心明顯地處於黃河中、下游。該地區教育名人(26人)佔統計總數(29人)的89%。

其中山東、河南教育名家密集,佔總數的50%。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僅有3人。此期孔、孟、荀、墨等諸子百家及其私學絕大部分居於北方。

如孔子主要施教於魯及其周遊講學之地衛、陳、曹、宋、鄭、蔡等國均在黃河流域。荀子在趙國講學授徒,曾遊學於齊稷下學宮,「三為祭酒」,及楚、秦等國,其**韓非、李斯皆著名於秦。墨子於宋,大辦私學等等。

及漢代董仲舒等發揚儒學取得「獨尊」地位,作為其主流的經學,無論是今文經學的代表董仲舒,還是古文經學的代表馬融、鄭玄,均是北方人。興太學,設五經博士於京都長安,這也無疑進一步穩固了北方的教育軸心地位。

(2)隋唐時期。位於長江下游的浙江、江蘇教育名家此時大大增加。此期筆者統計教育名人約64人。

江蘇、浙江兩省15人佔24%,整個長江流域增至19人佔30%,珠江流域也有1人。與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佈呈發散狀,分佈於12個省區,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黃河流域的教育主導地位雖有削弱但仍佔首位。

這與隋唐疆域拓展和經濟文化較大範圍的繁榮緊密相關。

(3)宋金時期。初步統計教育名人為86人,以長江為界,恰好南北各佔43人,在上一時期基礎上,北消南長而呈均衡態勢。況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戰亂頻繁,各方資財遭受破壞,此消彼長,教育南北均勢,勢在必然。

以當時興盛的理學教育表現最為明顯,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佈剛好南北各半:濂學代表周敦頤(湖南),閩學代表朱熹(福建),洛學代表二程(洛陽),關學代表張載(陝西)。

(4)元明時期。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佔21%,南方60人佔79%,南方優勢確立,此期教育軸心已經轉移至江南。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處邊遠,各方限制較少而興盛。

如著名的蘇湖教學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傳統面目出現的王艮、李贄,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學東浙之風,及一大批知識分子,如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學、教育家和顧炎武、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均出於南方。

(5)清朝。初步統計了73人,其中北方10人佔14%,南方63人佔86%,教育軸心偏居江南的形勢更加明顯。一大批教育家如王夫之(湖南)、戴震(安徽)、龔自珍(浙江)、林則徐(福建)、魏源(湖南)及反孔批儒的洪秀全(廣東)、洪仁gān@1(廣東)都居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南方教育絕對優勢確立。

(三)教育軸心南移還可以書院之發展軌跡為據。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認為:在中國,書院的創始可追溯到很早的時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齊國首都的「稷下學宮」。雖然當時有書院之實而無其名,但稷下學宮是可以作為書院的雛形或淵源的,稷下學宮位於現今山東臨淄,是戰國中後期的最高學府,學者雲集,講論不絕。這恰與當時的人才及教育名人集中區相重合,這並非偶然。

至漢代,精舍精廬承襲了春秋私學的遺風,是古之書院的又一淵源或別名。精舍精廬之於北方,因其執教者,如叔孫通、伏生、孔安國等,都出生和生活在北方為據。這與當時教育軸心之所在相吻合。

唐代皇家創設麗正書院,書院之名始立。「安史之亂」後,民間紛起仿效,私立書院,南北遍設。據統計,唐代私家書院共17所,北方2所佔12.5%,南方15所佔87.5%。

這種比例關係與漢代之前大不相同了。宋代是書院制度的確立時期,書院在官方認可、扶助下有了很大發展,並因堅守儒理而與佛道鼎足,經歷宋初的勃興、中期的沉寂,南宋的大盛三個階段。此期書院共203所,長江流域佔74%,珠江流域佔21%,黃河流域佔3.5%。

元代,書院失去了自由講學的特徵,為官學所同化。此時長江流域書院數仍居第1位佔65%,黃河流域為27.45%,珠江流域佔6%,其中江西、浙江、湖南三省合佔52.44%,超過半數。

明代中葉以後,設立書院之風盛行。從分佈上看,長江流域51%,珠江流域30%,黃河流域19%。從各省來講,以江西、浙江居

一、二位,但廣東有所增長,居第三位。清代書院比以前各代均多,乾隆時期為最盛,還與官學合流成為清代教育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期新建的書院中,黃河流域佔18%,長江流域佔35%,珠江流域佔45%。

由此觀之,書院雖然萌芽於黃河流域,但由於時事變遷使之南移,使書院的大盛出現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的書院在唐宋之後反顯沉寂。

可見,我國古代確實存在教育軸心南移現象,究其特點如下:

(1)教育軸心僅在東部地區移動,具體有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及珠江中下游地區,東部沿海地區。而廣大的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則發展緩慢。

(2)教育軸心南移的大致軌跡為:

(3)宋朝是教育軸心南移的關鍵時期。史書中有很多有關的論述足證這一點:章潢在《圖書編》卷34《統論南北形勢》中有言:

「鄒魯多儒,古所國也。至於宋朝,則移在閩浙之間,而洙泗寂然矣。」陸游在《論選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也說:

「伏聞天聖以前,選用人才,多取北人,寇準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聽並視,兼收博採,無南北之異。於是范仲淹起於吳,歐陽修起於楚......皆為一時名臣。

......及紹聖、崇寧間,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復有沉抑之嘆。」再據臺灣學者陳正祥著《中國文化地理》一書統計,唐代詩人大致還是南北參半,而北方略佔優勢,至宋代,許多著名詞人已是出自南方,北方僅有寥寥幾人。由此觀之,宋朝是我國教育軸心南移的轉折點。

(4)在教育軸心南移的過程中,教育發展的地域也有一個集→散→集→散的特點。漢朝以前,教育軸心多聚山東、河南等省,隋唐時期,教育軸心擴散於長江以北各地,南移後,曾再度集聚於浙江、江蘇之一隅,清代則於江南地區廣泛擴充套件。

為什麼詩人總喜歡喝酒,為什麼古代很多詩人喜歡喝酒?

因為寫作的本質是孤獨,寂寞焦慮往往找不到出路,只好借酒抒懷,福克納說過,我飲了一杯馬丁尼酒後,便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聰明瞭一些,喝下第二杯,我會覺得超然物外,再多喝幾杯,簡直無所不能 在中國文bai 學史上,詩du與酒相從相隨,幾乎zhi有一種天生的緣分dao。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內。許多詩人因酒忘卻...

古代詩人的名 字和號都是什麼,古代詩人的名字和字,號都有什麼含義

李煜,初 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 六一居士。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後由唐肅宗賜名 志和 自稱 煙波釣徒 又號 玄 真子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袁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于謙,號節庵,今浙江杭州人。朱...

為什麼古代女人都穿裙子,為什麼古代妃子都是穿裙子,不穿褲子?

因為進展到穿裙子那個時期了嘛,就像在原始時期,類人猿還穿樹葉呢!再過幾年說不定因為夏天熱,不管男人女人都流行剃光頭帶冰腦罩呢。上衣下裳 漢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衣裳,不是古代人的衣裳。歡迎移步漢服吧。第一種 是為了涼快第二種 為了 唄!為什麼古代妃子都是穿裙子,不穿褲子?其實古代妃子也不是不穿褲子,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