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侷限性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2021-03-04 09:32:39 字數 4827 閱讀 8281

1樓:貞觀之風

一、歷史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二、侷限性

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2樓:寒雨夜風

1)前期實質: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

(2)前期內容: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3)後期內容:宣傳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參考資料:第五章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

3樓:夢羽

歷史意義:

(一)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先進的中國人克服狹隘的盲目的民族自大心理,勇敢地睜開眼來正視現實,向先進的文化看齊,向民主與科學看齊。應該睜眼看世界,學習先進的外來文化,以彌補自身傳統之不足。

(二)堅持科學理性精神,是五四精神遺產的又一重要內容。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懷著社會功利主義的目的,急於救治中國的貧病軟弱的可憐狀況,因而堅決地訴諸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要求把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理論、技巧和方法迅速地移植中國政治界、知識界和一切文化領域,普及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用科學理性來改變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

(三)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是些高階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新青年》雜誌的帶動下,全國大量進步報刊廣泛地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那是中國文化學術界群星燦爛、百家爭鳴的輝煌年代,各種主義、思想此起彼伏,個人主義、社會主義、無**主義乃至保守主義等等思想都各顯身手,互有爭論。新文化運動中的自由民主主義者堅持個性解放,鼓勵思想創新。

侷限性:

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導致這一侷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侷限性和思想認識的侷限性。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領導者是資產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忽視、輕視人民群眾,把運動只限制在少數知識分子的圈子裡,所以新文化運動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沒有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這就減少了它的實際效果。

他們的世界觀、方**還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方**。這種階級和思想認識上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提不出切合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正確的道路。

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使「五四」運動後的教育、文學缺乏傳統文化的繼承,製造出「文化的怪胎」。然而「五四」運動又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儘管當時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起過積極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運動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其本身是非暴力的。

西方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是可以很好共存的,日本、韓國就是例證。「五四」運動很激進、很過分,數典忘祖,毀滅傳統文化,使中國不再像中國。極左派利用其激進的口號,鼓吹平均主義的小農式烏托邦。

五四運動後期思想之迅速向左轉五四新文化運動應對20世紀激進主義氾濫負責。這個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是中國現代化不能順利實現的重要原因。

4樓:

五四運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鬥爭物件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民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侷限性:

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導致這一侷限性的根本原因在於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侷限性和思想認識的侷限性。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領導者是資產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忽視、輕視人民群眾,把運動只限制在少數知識分子的圈子裡,所以新文化運動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沒有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這就減少了它的實際效果。

他們的世界觀、方**還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方**。這種階級和思想認識上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提不出切合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正確的道路。

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使「五四」運動後的教育、文學缺乏傳統文化的繼承,製造出「文化的怪胎」。然而「五四」運動又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儘管當時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起過積極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運動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其本身是非暴力的。

西方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是可以很好共存的,日本、韓國就是例證。「五四」運動很激進、很過分,數典忘祖,毀滅傳統文化,使中國不再像中國。極左派利用其激進的口號,鼓吹平均主義的小農式烏托邦。

五四運動後期思想之迅速向左轉五四新文化運動應對20世紀激進主義氾濫負責。這個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是中國現代化不能順利實現的重要原因。

我認為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的「斷裂」,妨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後果十分惡劣。

「文化激進主義在五四時代形成了第一個高峰」,主要表現為以「打倒孔家店」為口號的全盤否定儒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激烈態度,而「五四」時期這種「要求徹底打倒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激進主義,正是使中國現代與傳統文化斷裂。「五四」文學革命造成文學斷裂後果,我在其侷限性裡也已經談到過。正如一個銀幣有正反兩面,任何事物在有好的一面的同時,必定也會有壞的另一面。

誠然新文化運動主張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社會的進步,可是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因為做過了頭變成了「好心做壞事」。就我自己而言,雖然我覺得白話文比用文縐縐的古文來表達更方便,不需要斟字酌句。但是,古文所講究的不是更精闢,更讓我們沉迷嗎?

否則,今天我們也不會去欣賞那唐詩宋詞,研究那詩經楚辭了。雖然我們今天所言的是比古文更為簡單,然而簡單非簡潔。閱讀過古文的人都能明白,古文中只用隻言片語就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而且往往比白話文更為精闢獨到。

我相信這是迄今無法到達的境界。中國,一個有著幾千年禮樂文化的國家,那是多少前人所積累下來的財富啊!如今,也只能感而嘆之了。

我們必須肯定五四運動的積極意義。可是,我還是很遺憾,今人再也不能有如前人般如畫的生活,作出那麼美好的篇章了。「五四」因其激烈的反傳統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造成了現代中國人不識古字、不通古文、道德傳統淪喪、人文精神失落……不過這終究已是事實,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5樓:

一、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五四文學革命是一場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主要目的為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

1、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

2、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揮了巨大作用。

2、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2023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

一月,北洋**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

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3、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係。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文學革命發動的標誌是五四的文學革命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有哪些

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誌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然而,所謂的古典與現代 新與舊是難於做一刀切的切分的。以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寫的 文學革命論 為標誌。文學革命論 1917年2月發表於 新青年 作者陳獨秀,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 三大...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 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 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2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3 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4 是當時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意義如下 一 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 二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三 為民族資本主...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 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