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有心還惜別。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08:34:24 字數 1646 閱讀 2075

1樓:簡單慕

意思是: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出處】

2樓:放羊的蛇

原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該詩句用的是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蠟燭燃燒的形狀,來形容個人離別分手的心情。直譯為」蠟燭有芯(同心)還能夠珍惜離別,替(我們)流下一宿的眼淚。」

蠟燭燃燒後,形成蠟淚下流的樣子,被作者形容為「催淚」,替分手的人傷心的樣子。

作者強調蠟燭有芯(心),對應的是詩句第一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中的「無情」。意思就是人也有心,卻總是無情分別,而蠟燭這個無情的東西也有芯,卻感情真摯,珍惜離別而傷感流淚。

3樓:壞蛋老公他媳婦

「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

「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此詩為: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樑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

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

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

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

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4樓:半簡爾

看全詩吧 《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作品譯文

譯文一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2]

譯文二如漆似肢的多情人兒,在離別的時分卻總像是無情。端起那離別的酒,卻難以笑得出來。案頭的蠟燭也似含著離愁別恨,替我們點點滴滴流淚到天明。

太有心了是什麼意思,太有心是什麼意思

說你對某人某事特別關注 超過常規的關注 有時候還有居心不良的引申含義,有時候還是你是不是對某人有意思的含義。意思是太細心,太體貼。你真的是太有心了,怎麼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求助求助求助求助求助求助 看是在什麼環境下說出這句話的吧!如果你幫了她一個忙,她很感激,說這句話就是為了表示感謝。如果你做了什麼事...

什麼是離別,「告別」是什麼意思 「離別」是什麼意思

告別 指離別 分手 一般要打個招呼或說句話 離別 比較長久地跟人或地方分開。告別一詞出自 後漢書 郅惲傳 惲 於是告別而去。宋 蘇軾 東坡志林 僧伽何國人 吾妻 沉 素事僧伽謹甚。一夕,夢和尚告別,沉 問所往,答曰 當與 蘇子瞻 同行。明 朱有燉 義勇辭金 第四折 將書與 曹公 告別,把府庫封緘密者...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是什麼意思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就是你說的話可能在當時情況下可以有不同解釋,而你只是專注於你的表達,但聽者可能認為你說的是其他的一種解釋,也有可能本來是開玩笑,但別人很在意 說者無心 聽者有意 具體什麼意思?意思是 隨口說的話,你本人並不是存心的,但是聽的人卻認真計較,留在心裡了。也可以表示一個人隨意說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