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石寧卜婉
咱們分情況說
第一種情況,你所說的1+
1如果是單純的小學算術式,還得分以下幾種情況
①如果兩個「1」的單位相同,則結果是2.比如
1米加1米等於2米,一隻鴨子加上一隻鴨子等於兩隻鴨子
②如果兩個「1」的單位代表同一個量的不同的單位,1+1不一定等於2。比如1米加上1釐米等於1.01米,還等於101釐米,還等於1010毫米
③如果兩個「1」的單位代表不同的量,兩個「1」不能相加。如在1米的基礎上加上1公斤,沒有實際意義。
第二種情況,你所說的1+
1如果如果有著代表意義,指的是不是哥德**猜想呀?這個猜想還沒有最終證明。
第三種情況:如果是腦筋急轉彎呢?答案可就是多了。比如說,要是字謎的話,可以有「王」這個解。等等
第四種情況:如果有其它的意義,那麼的話,你說1+1等於幾,那麼他就等於
2樓:果桂枝古儀
陳氏定理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2023年發表
,2023年公佈詳細證明方法。這個定理證明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2」。
2023年德國人哥德**給當時住在**彼得堡的大數學家尤拉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是否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能表示為兩個奇質數之和?如6=3+3,14=3+11等。
第二,是否每個大於7的奇數都能表示3個奇質數之和?如9=3+3+3,15=3+5+7等。這就是著名的哥德**猜想。
3樓:想什麼呢
1+2等於幾這個其實是低等的數學題 但是想要理解清楚的話 卻非常的難 所以說我給你總結了一下 一天小明給你一個果小紅給你兩個蘋果 你自己有幾個蘋果 那麼也就是說 你一共獲得了幾個蘋果 這個時候你可以計算出來一個蘋果 加上兩個蘋果 那麼就是三個蘋果 也就是說 你已經有了三個蘋果 所以說1+2=3 很簡單
4樓:翠恭節釵
自然數加法由
a+0=a
和a+s(b)
=s(a+b)
遞迴定義,其中s(x)表示x的後繼數,1:=s(0)那麼1+2
=1+s(1)
=s(1+1)
=s(1+s(0))
=s(s(1+0))
=s(s(1))
=s(2)=3
5樓:宜長順吉媼
1月+2月=1季度
1個直角+2個直角=1個直角
1人民幣+2日元約=1人民幣
1個臭皮匠+2個臭皮匠=1個諸葛亮
1+2=1啊!
6樓:能覓翠佴容
等於3或者理解為1+2=1
即一個素數等於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乘積之和,大於6的素數
7樓:畢興於卯
1+1=0(一次生加上一次死,你什麼也沒有得到)1+1=1(一條河流如另一條還是一條河)
1+1=2(這個答案是眾所周知的)
1+1=10(計算機二進位制)
1+1=3(一隻健康的公牛與另外一頭母牛有了一個寶寶)1+1=4(母牛懷的是雙胞胎)
1+1=6(一家三口加上另一家三口是6個人)1+1=14(一週加一週是14天)
1+1=120(一分鐘加一分鐘是120秒)1+1=7200(一個小時加上一個小時是7200秒)1+1=60(一個30天的月加上另一個30天的月是60天)1+1=62(一個31天的月加上另一個31天的月是62天)1+1=田
1+1=11
8樓:充蕾輝媚
如果按科學角度來說的話等於3
如果換另一個角度來說就不一定了
比如說有3撥羊
把它們趕到一起
是多少?
答案是一大撥……
9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10月,一條科學新聞在國內的**上不脛而走:「1+1=2入選最偉大的公式。」原來,英國著名的科學雜誌《物理世界》此前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評選活動,邀請世界各地的讀者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偉大、最喜愛的公式、定理或定律。
結果,讓很多人意外的是,1+1=2這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基本數學公式不僅入選,而且還高居第七。一個加拿大讀者說出了他的理由:「這個最簡單的公式有著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
」此次評選活動的主持者則這樣評價到:「一個偉大公式的力量不僅論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並傳達了標誌性的資訊,而且還在盡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學突破。」
無獨有偶,2023年,尼加拉瓜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改變世介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這個「1+1=2」。(看來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它是一條關於「數」的基礎公式。沒有它,就根本不會有數學,更不要說物理、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了。
[編輯本段]數的出現
早在矇昧時代,人們就在對獵物的儲藏與分配等活動中,逐漸產生了數的感覺。當一個原始人面對放在一起的3只羊、3個蘋果或3支箭時,他會朦朧地意識到其中有一種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時會是多麼地驚訝。
但是,從這種原始的感覺到抽象的「數」的概念的形成,卻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
一般認為,自然數的概念的形成可能與火的使用一樣古老,至少有著30萬年的歷史。現在我們無法考證,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發明了加法,因為那時沒有足夠詳細的文獻記錄(也許文字也剛剛誕生)。但加法的出現無疑是為了在交換商品或戰俘時進行運算。
至於乘法和除法,則必定是在加減法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而分數應該是處於分割物體的需要。
應該說,當某個原始人第一個意識到1+1=2,進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確定的數時,這一刻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時刻,因為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可加性。這個性質及其推廣正是數學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說出數學為什麼用途廣泛的同時,告訴我們數學的侷限性。
人們現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類不同的事物。一類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質量,容器裡的氣體總質量總是等於每個氣體分子質量之和。
對於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類是僅僅部分滿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溫度,如果把兩個容器的氣體合併在一起,則合併後氣體的溫度就是原來氣體各自溫度的加權平均(這是一種廣義的「相加」)。
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溫度這個量不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因為單個分子沒有溫度。
世界上還有一些事物,他們是徹底拒絕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裡的神經元。我們可以將容器裡的分子分到兩個容器,使得每個容器裡的氣體仍然保持有巨集觀量——溫度、壓強等。但是,我們對神經元不能這樣做。
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幸福、痛苦之類的感覺。生物學告訴我們,這些感覺是由神經元產生的。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某個神經元會產生多少幸福或痛苦。
不僅每個神經元並不具備這種性質,而且我們也不能將大腦劈成兩半,使得每個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經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隨時分開或者重組,神經元具有協調性,一旦將他們分開,生命就會終結,不可能再組合(你可以自我實驗下-.-)。
目前的數學儘管已發展了2023年,卻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礎之上。遇到這些不滿足可加性的問題時,我們常常覺得很難用數學來處理。這正反映了數學的侷限性。
[編輯本段]另一種「1+1」
數學上,還有另一個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猜想。儘管聽起來很神奇,但它的題面並不費解,只要具備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義.原來,這是18世紀時,德國數學家哥德**偶然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
例如3+3=6; 11+13=24。他試圖證明自己的發現,卻屢戰屢敗。2023年,無可奈何的哥德**只好求助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瑞士數學家尤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尤拉很快回信說,這個猜想肯定成立,但他無法證明。
有人立即對一個個大於6的偶數進行了驗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結果都表明哥德**猜想是對的,但就是不能證明。於是這道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素數之和[簡稱(1+1)]的猜想,就被稱為「哥德**猜想」,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紀20年代,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數學方法「篩法」證明,每一個大於6的偶數可以分解為一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和另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的和,簡稱「(9+9)」。從此,各國數學家紛紛採用篩法去研究哥德**猜想。
2023年底,已先後寫了四十多篇**的陳景潤調到科學院,開始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專心研究數論。2023年5月,他象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的天空,宣佈他已經證明了(1+2)。
2023年,關於(1+2)的簡化證明發表了,他的**轟動了全世界數學界。「(1+2)」即「大偶數都能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積之和」,被國際公認為「陳景潤定理」。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
202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202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裡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2023年3月下旬,由於積勞成疾,在距離哥德**猜想的光輝頂峰只有咫尺之遙時,陳景潤卻倒下了,給世人留下無盡遺憾。
沒有「1+1=2"就沒有我們的宇宙了.然而為什麼「1+1=2」?是誰讓「1+1=2」呢?為什麼呢?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來的!
科學家到現在才說出來,很複雜的!
1+1為什麼等於2?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奇妙無比。 在現代的精密科學中,特別在數學和數理邏輯中,廣泛地運用著公理法。
什麼叫公理法呢?從某一科學的許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題,對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義,而這一學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下定義;對這些基本命題(也叫公理)也不給予論證,而這一學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題卻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中推出。這樣構成的理論體系就叫公理體系,構成這種公理體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數學當中的公理,在數學中是不需要證明的。又因為1+1=2是一切數學定理的基礎,所以它也是無法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的。 至於「1+1為什麼等於2?
」作為一個問題,沒要求大家必須用數學的方法證明,其實只要說明為什麼1+1=2就可以了,可以說這是定義,也可以說這是公理。不過用反證法還是可以證明的:假設1+1不等於2,則數學就是一鍋粥,凡是用到數學的地方都是一鍋粥,人類社會就亂了套了,所以1+1必須等於2。
1+1=2看似簡單,卻對於人類認識世界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像一個小孩滾雪球的過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雙手捧一捧雪,這一捧雪就相當於人類對世界的感性認識。
第二步,小孩把手裡的雪捏緊,成為一個小雪球,這個小雪球就相當於人類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形成了概念。於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發現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這就相當於人類的理性認識。
雪可以粘雪,相當於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滾一下,發現雪球粘雪後越來越大,這就相當於人類認識世界的高階階段,可以進入良性迴圈了。相當於2+1=3。
1,2,3可以排成一個最簡單的數列,但是可以演繹至無窮。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數學,有了2+1=3才開始了數學的無窮變化。 物理學與1+1=2的關係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過程。
在數學當中已知1、2、3,則可以至於無窮,什麼是物理學當中的1、2、3呢?我認為:質量、長度、時間等基本物理概念相當於1,它們是組成物理學巨集偉大廈的磚和瓦;牛頓運動定律相當於2,它使我們有了真正的物理學和科學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學的相對性原理相當於3,使牛頓運動定律可以廣泛應用。
在經典物理學中一切都是確定無疑的,有了已知條件,我們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對論的出現,一切都變了。現在相對論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對相對論的人,也基本上是認可相對論的結論的,什麼時間可變、長度可變、質量可變、時空彎曲……經典物理學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同的(雖然牛頓是個唯心主義者)。
相對論則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變的(雖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丟掉了經典物理學所有不變的東西,換來的是相對論唯一不變的東西----光速。我覺得就象是用許多西瓜換來了一個芝麻一樣,而且這個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讓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認為牛頓三條運動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質疑牛頓運動定律的人開口閉口說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體,也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的物體,卻忘了上學時用的物理教材,開頭都有緒論,緒論中都說:一切物質都在永恆不息地運動著,自然界一切現象就是物質運動的表現。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還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據問題的內容和性質,抓住主要因素,撇開次要的、區域性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個與實際情況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來研究。例如,「質點」和「剛體」都是物體的理想模型。
把物體看作質點時,質量和點是主要因素,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時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把物體看作剛體——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的物體時,物體的形狀、大小和質量分佈時主要因素,物體的變形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學研究中,這種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機械運動的規律時,就是從質點運動的規律入手,再研究剛體運動的規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視聽,有人在人云亦云,但聽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頓用抽象的方法來分析問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指導思想的,否定了牛頓運動定律,我們拿什麼來分析相對靜止狀態、勻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 看來相對論不但搞亂了我們的基本概念,還搞亂了我們的分析方法,這才是最危險的,長此以往,物理學將不再是物理學,而是一鍋粥,一鍋發黴的粥!
我認為物理學發展的正確思路是先要從質量、長度、時間、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著手,在物理學界開展一場正名運動,然後討論牛頓運動定律是否錯了,錯的話錯在**,最後相對論的對錯也就不言自明瞭,也容易接受了。
12等於2 1 5等於多少,X 7 12等於2 1 5等於多少?
這是分數加減題 需要通分來計算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所示 x 7 12 2 1 5 x 7 12 2 1 5 x 35 60 2 12 60 x 2 23 60 x 2又23 60 首先2 1 5 9 5 x 7 12 9 5 x 9 5 7 12 9 12 7 5 60 143 60 解方程 12 7...
一1一2等於多少,12等於多少
這相當於兩個負數相加符號不變,所以 1 2等於 3 1 2等於3個哈哈嗝 1 2等於多少?咱們分情況說 第一種情況,你所說的1 1如果是單純的小學算術式,還得分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兩個 1 的單位相同,則結果是2.比如 1米加1米等於2米,一隻鴨子加上一隻鴨子等於兩隻鴨子 2如果兩個 1 的單位代表...
多少比12等於0 25等於多少除以60又等於多少分之8等於百分之幾
解 3 12 0.25 15 60 8 32 25 8分之幾等於0.25等於12除幾等於什麼比什麼等於百分之幾 8分之2等於0.25等於12除48等於1比4等於百分之25 30 0.4 8 30 25 8分之2等於48等於4分之一等於百分之二十五 8分之2,等於12除以48,48比100,等於百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