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的春秋戰國

2021-03-05 11:08:49 字數 5720 閱讀 6609

1樓:侃侃筆墨話人文

春秋戰國的中國服飾介紹及**: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繡,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

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繡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

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2樓:逗了呵呵你

1、深衣也稱繞襟袍,是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曲裾袍服。所謂曲裾是左衣襟加長,向右掩,繞一圈後用腰帶系扎。由於著衣者從上往下看衣身較長,故叫深衣。

深衣的前門襟的外邊沿形成折線狀,止口處用彩色的布料製成邊緣,收袖口、交叉領,衣長垂及踝部,其特點是身體深藏不露,顯得雍容典雅。

2、中單又稱「中衣」,古注「禪衣」,是襯于冕服等禮服內的單衣,也叫中間層服裝,多由麻、素紗製成。《禮儀志》記載:「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

」漢代劉熙《釋名·釋衣服》說:「中衣,言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中單,其腰無縫,上下通裁,其形如深衣。

3、襦是短衣、短襖的總稱,一般長不過膝,「袍式之短者為襦」。襦可分為單襦和複襦,單襦類似衫,複襦則近似襖,區別在於是否夾裡、複襦內填充絲絮等物質。如果襦的用料很粗糙,則稱為「褐衣」。

褐衣多指勞動者的服裝。《詩經·國風·豳(bīn)風》裡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蘇轍《蠶麥》說:「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襦裙由短衣、長裙組成,襦的早期為大襟交領。

4、裙是最古老的服裝之一。人類祖先用獸皮、樹皮、樹葉製成最早的裙子雛形。東漢末年劉熙《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裙是古人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線起來形成的服裝。

據史料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以後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5、袴是古代對褲子的稱謂。袴的發音和含義與「絝」、「褲」相同。袴在商周時期出現,屬於漢服系統的傳統服飾之一。

袴與今天的褲子稍有不同,就是襠部不縫合,屬於套褲。《說文解字》說:「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

」這說明古代的褲子沒有襠,只有兩個褲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繩帶以系在腰間。周武王以布為之,名曰「褶」。敬王以繒為之,名曰「袴」,絝襠不縫合,庶人衣服也。

褶袴後來成為專門的騎兵服和武士服。

6、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域和北方各族所穿的服裝的總稱,後泛指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胡服特點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身緊窄,活動便利。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以為改革者,提倡把胡服用於軍裝,後來胡服傳入漢族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3樓:想自由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 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

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複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

(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繡,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

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繡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

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關於服裝起源共有幾種學說?

4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為什麼到了後期要穿衣服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觀點都不盡相同,說法不一。歸結起來,主要有適應環境說、裝飾美化說、遮掩羞澀說、吸引異性說、宗教信仰說等幾種。

一、適應環境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身體的需要,是人類起碼的生活需要。我們的祖先歷經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衣著,並逐步完善起來。穿衣是為了能夠抵禦寒冷和潮溼的天氣,同時又大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在距今約5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隨著生產技術的逐漸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強,在距今約12023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山頂洞人開始使用磨製和鑽孔技術。

學會用骨頭做成的針和獸筋或皮條做成的線,將一塊塊獸皮縫合起來,製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禦寒風雨雪的侵襲,同時,還可以起到防止爬蟲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

二、裝飾美化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裝飾美化人體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認為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來保護身體。因為至今還有一些民族過著原始生活,他們不穿衣服,但懂得裝飾自己。

他們通過塗粉、紋身、披掛獸皮、獸骨、樹葉等來裝飾自己。對原始人來說,裝飾是他們的第一需要,保護是第二需要,是開化以後的事情。

人類起源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猿人、古人、新人在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中是不穿衣服的。後來在氣候潮溼嚴寒地區也出現了人類,他們同樣不穿衣服。達爾文曾經對不畏嚴寒融雪於**的土著民族進行觀察,對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異常驚訝。

然而,在大多數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絕對沒有不裝飾的民族。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年幼的孩子對裝飾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澀之感發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對於裝飾物表現出來的興趣往往是自發的、先天的,而對於遮羞的需要卻是在**環境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是被動的、後天的。

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愛美的觀念,懂得用各種方法來裝飾自己。裝飾形式分為肉體和外表兩種。肉體裝飾包括對人體的各種「體塑」,外表的裝飾包括服裝或其他各種裝飾物。

這兩種裝飾形式有著某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如耳環或鼻環就是體塑和飾物附貼兩者的結合,現代女子使用腰帶緊束腰部使其纖細,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我國古代女子的纏足則屬於改形裝飾。

常用的肉體裝飾主要有結疤、紋身、塗粉、殘毀、改形等幾種。

三、遮掩羞澀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和其他動物一樣,全身毛髮甚長,足以禦寒。因此,人類在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裡,一直不穿衣服。後因人類的智慧不斷髮達,逐漸開化文明,懂得了禮儀和羞澀,於是產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裝。

在炎熱的非洲,人們根本不必穿衣,但因男女有別,故均用紗籠、圍布或褲衩等遮蓋下身。縱觀人類服裝的形成,也是從下身開始向上身發展的,首先是以樹葉或獸皮圍住腹、臀等部位,後來有了裙類服裝,然後才發展成衣和袍。

四、吸引異性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吸引異性而起源的。他們認為,人們所以要穿衣服,並不是單純為了保護身體、遮掩羞澀或裝飾。實際上,由於原始人對性、**以及**有追求,為了吸引異性才產生服裝的。

在遠古時代,人類要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除了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去獲取生活必需品,還要通過**活動來繁衍後代。在遠古人類看來,**是神聖的活動,並且具有神祕化。而且對**的神化,還表現在對***的崇拜上。

特別是在人類進入直立行走階段之後,一覽無餘的將***暴露出來,勢必需要採取一些手段或形式來顯示其神聖和崇高,如最初的樹葉、鮮花,繼而使用獸皮來遮掩或裝飾***官,以後又擴充套件到其他的**部分。這些就是今天

的服裝的雛形。因此也有人認為,對性的崇尚是服飾產生的直接原因,要獲得性的刺激和吸引異性的好感是服飾最基本的功能。

五、宗教信仰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滿足宗教信仰需要而形成的。他們認為原始人在很長時期裡,一直是不穿衣服的,後來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出現圖騰崇拜或偶像供人崇拜。所以,服裝最初出現在部族的首領身上,後來發展到巫師、傳教者或者教徒們身上。

直到今天,服裝依然有明顯的標誌功能,這說明服裝的起源與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密切相關。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製原始衣服用的。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

**、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

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

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做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誌。鬧米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

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

2023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闢積無數,謂之唯裳。

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閱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建築風格特點簡寫

春秋戰國時期建築特點 主要是列國的都城,如東周王城洛邑 齊國臨淄 燕下都 趙國邯鄲故城 秦咸陽城 楚郢都 鄭韓城等等.這時期的建築也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諸侯國為著本身的生存和擴張,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為軍事 政治 文化的中心.因各國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營建時因...

春秋戰國的詩歌有哪些,關於春秋戰國的古詩大全

春秋戰國詩歌首推的肯定是屈原的作品,這是楚辭也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先驅,個人認為其藝術成就後世詩人只能望其項背。離騷 九歌 天問 九章 遠遊 卜居 漁父 詩經 是一本詩集,收錄西周到春秋的精品詩作,也是藝術成就很高的詩集,奠定了後世中國詩歌的基調。關於春秋戰國的古詩大全 1 春秋戰國門 唐代 周曇 老能...

「春秋戰國時期」何時起止,春秋戰國的時間起止是什麼?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 春秋五霸 一說是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 春秋 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