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暮夏淺眠
生於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989年10月1日),隔年(990年)父親武寧節度使範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範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範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守喪三年。
但因蘇州範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家貧無奈之下,母親(謝氏)改嫁給了時任蘇州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悅」)。
大中祥符八年(2023年)登進士第,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範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範姓,沒有其他企圖,方才被允許複姓範。
宋仁宗天聖六年(2023年),范仲淹守喪期滿。經晏殊的推薦,他被授予祕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七年(2023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為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
宋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郭皇后要掌摑後宮妃嬪,仁宗勸阻,卻誤傷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廢后。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下詔廢后,而當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夷簡為討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景祐五年(2023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
慶曆三年(202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
慶曆四年(2023年),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於改革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曆五年(2023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範
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罷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事、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十一月,罷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以給事中改知鄧州事。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2023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
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援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有四子:長子範純佑、次子範純仁、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
靖康元年(2023年)二月,追封魏國公。
2樓:匿名使用者
范仲淹(989—2023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
202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3樓:沉默夜遊人
生平簡介
范仲淹26歲考取進士。宋仁宗時任副宰相,提出十項政治方案,即著名的《十事疏》(下文會提及),其中部分為皇帝接納,下紹實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曆變法」。可惜變法因守舊官僚的反對,沒有貫徹到底,而他也因此去職。
范仲淹的文學地位很高,作品結集為《范文正公集》。
早年生於北宋蘇州,隔年(990年)父親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范仲淹後來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范仲淹知道自己身世之後,便辭別母親,一個人去南京唸書。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2023年)登進士第,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接著把母親接回來贍養。
[編輯] 任官之後
在宋仁宗親政時期擔任右司諫一職。2023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2023年)七月升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夏軍私相告誡說:
「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範老子(範雍)好欺負。」慶曆三年(2023年)與富弼、韓琦等人組成政治小集團參與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風範。
後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的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2023年)病逝于徐州
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1]。
著作為《范文正公集》。範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現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良知」)
4樓:諼離
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202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
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的生平主要事蹟
5樓:0沫隨緣
執教興學
天聖五年(2023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 時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天聖六年(2023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讚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 十二月,仁宗徵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祕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聖七年(2023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
「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覆。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
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202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 ,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多次召見富弼、范仲淹等人,徵詢天下大事。范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 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擴充套件資料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曆10月1日),范仲淹生於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在百日後隨家人去吳縣(今蘇州市)。 父親範墉,從吳越王錢俶歸宋,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於任所。
母親謝氏貧困無依,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範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
范仲淹從小讀書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
後世便有了劃粥斷齏[6]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書中,以讀書為樂趣。
這樣過了快三年,范仲淹幾乎把長山縣的書籍讀了個遍,此處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望。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祕密。他發現自己原是望亭範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生活。
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恨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立門戶,好好學習,等到將來功成名就,再來贍養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李白生平事蹟,李白的生平事蹟
心雨纏綿 http www.chinalibai.com 中國李白網李白 701 762 是中國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盛唐時代 思想文化哺育出來的時代驕子,他的思想和詩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時代特徵。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為大詩人,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
泰戈爾生平事蹟,泰戈爾生平事蹟50字
生平事蹟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 拉比 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
介紹李清照的生平事蹟,李清照的生平事蹟及成就
李清照 1084 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 今屬濟南 人。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李清照她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