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心痛2009琴
【背景】:
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1]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裡一青螺。
【註釋】:
[1]相和:相互映襯。
這首山水小詩將洞庭湖描寫得如此高曠清超,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
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
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
「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
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這是很難得的。
晚唐 溫庭筠
不知你要哪一首,都給你了
《憶江南》賞析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場景]女子早起梳妝後,獨自豋江邊小樓望遠以待愛人遠行歸來。看了無數只船,都不是愛人所乘的,直到黃昏(從「斜暉」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著長滿白蘋的水中汀洲,不禁淚下,並輕輕唱起了「哭沙」。
那沙,就是往日與愛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時帶回,怎不觸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為線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從時間上,從早到晚;從空間上,從眼前之洲到極目之遠帆;從情緒上,從希望到失望;從程度上,從一帆到千帆,從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黃昏之最後之失望,氣氛渲染到高潮,然後以舊遊之處結束。
[結論]莫讓愛你的人總是在等待、總是空等待。
憶江南◎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本調原名〔望江南〕。【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故亦名〔謝秋娘〕。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
二、第三【江南憶】,自注雲:「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見【碧雞漫志】)於是又名〔江南好〕,〔江南憶〕;而〔憶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
此外劉禹錫詞,首句作「春去也」;皇甫鬆詞,有「閒夢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為〔春去也〕、〔夢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詩】於李後主〔憶江南〕注又名〔歸塞北〕;萬氏【詞律】,又有〔夢江口〕之名。
至梁武帝與沈約之〔江南弄〕各曲,或以為亦〔憶江南〕之別名;此調異名,可謂夥矣。
〔作法〕 本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
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調
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歷來詞家,正多其例也。
2樓:手機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
【背景】:
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版迫於天寶三載離開權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1]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裡一青螺。
3樓:匿名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是bai唐代詩人李白的一du首五言zhi絕句。詩人寫dao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內是自己的懷容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詩,該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憶江南》本為隋唐時期詞牌名,原名《望江南》、《江南好》、《金奩集》入「南呂宮」。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調名遂改名為《憶江南》。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4樓:匿名使用者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寫的是自己的孤獨版,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權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詩,該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憶江南》本為隋唐時期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奩集》入「南呂宮」。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調名遂改名為《憶江南》。
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宋人多用雙調。
5樓:手機使用者
憶江南(其二),憶江南(其三)
語文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和憶江南的配圖怎麼畫
6樓:少爺的磨難
《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盤裡一青螺。
《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詩意。
7樓:喬木查
詩意:許多鳥高高地飛得沒有蹤影,天上孤單的白雲也獨自悠閒自在地飄去。詩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滿足地看著,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時的寂寞。
原文:獨坐敬亭山
李白(唐)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簡介:《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此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賞析: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閒,主要是為了表達閒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閒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閒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複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云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閒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薄雲離散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願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
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雲也不會飄遊到天外。在詩中,眾鳥孤雲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
李白坐在那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雲漸漸飛去,眾鳥和孤雲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裡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恆,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恆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
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
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
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與杜甫合稱大李杜(小李杜則是李商隱、杜牧)。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
請問大家誰知道有關理想的古詩詞絨有會的人說下嘛,眩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沒走多遠便止住腳步,從正在凋謝的紫花翠菊 採下一朵藍色哈哈的小花,要再次把花奉獻給你 請問大家誰知道有關理想的古詩詞誰知道 告訴我吧,謝謝各位了 隨機數a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誰知道古代詩歌中的常見典故,古詩詞中14個常見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詩詞中常見的典故有 沙漠 古道 寒風 冷雨 梧桐 杜鵑鳥 子規鳥 芭蕉等 這類典故多抒發淒涼悲傷的思緒和孤獨惆悵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唐 王昌齡 長信秋詞 ...
請問一下大家誰知道有關寂寞的古詩詞幫幫著急的人吧,我在此先謝
天空看不到路 在草叢中 閃著綠熒熒的光 誰沒有來,怎麼不好,你的夢,你的幸福之星,一塊 在遙遠的一麼邊哈哈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 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恰似 何遜在楊州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