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愛觀溼陰
中華化文博大深精,你看,儘管序語是錯的,你還是懂看的,依據就是儒家思想吧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某一當今社會現象
2樓:黑羽丶染瞳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髮展、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變化與創新之上。那麼,應該如何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形態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國學者了多方面的理論**,以一些科研機構和重點大學為依託,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
其一,注重馬克思思想與西方人文傳統的對話,著眼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從中梳理馬克思思想的邏輯線索的理論特徵;其二,主張根據「第一手文獻」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重新進行翻譯和解讀,強調閱讀馬克思原始文字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從文字入手,才能真正釐清馬克思的思想內涵和內容實質;其三,強調現實問題研究的重要性,認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當代實踐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日益成為共識: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必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即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必須堅持以研究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原則,以實事求是為根本的研究方法。
這不是一項文字梳理等案頭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書本上的詞句抽象地演繹出體系,而是要深入到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爭取解放以及建設現代化的歷史程序,分析和研究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觀念。
很明顯,上述探索雖然在關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異,但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寧說是相互補充的。事實上,探索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綜合性理論工程,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而不必拘泥於一種方式、一種思路。只有協同各種研究取向的思路,汲取國內外一切優秀文化的精華,反映時代的精神和實踐的要求,才能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二、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很多,如下幾個理論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1.現代性問題。現代性毫無疑問是目前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當代哲學界,西方許多著名思想家們關於啟蒙理性、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現代國家等問題的思考,實際上也都可以概括為現代性批判。
相比之下,人們迄今為止對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關係闡發得並不充分,有必要認真探尋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內在關聯,特別是考察馬克思對於現代性問題的價值判斷。
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進行了多維透視,用資本邏輯、歷史觀點、矛盾學說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現代性,構成了馬克思分析現代性問題的基本視角,馬克思關於現代性的基本立場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具有重要的方**意義。也有學者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視為一種現代性批判,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的診斷是從經濟哲學這一特殊路徑出發的,他力圖從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示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係,他的資本理論和異化理論蘊含著現代性批判的巨大潛能和詮釋空間。亦有學者認為,以資本全球化為標誌的現代社會是馬克思的歷史地平線,而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則是現代性社會的哲學地平線。
馬克思思想的出場既是對資本全球化歷史語境的現實批判,又是對現代性視域的一次大變革。還有學者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汲取靈感,認為「現代性」是當前時代佔據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主導話語,是現代人生存命運和現代社會基本構架最為重大的塑造力量。而馬克思生逢現代性的全盛時期,對現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是其畢生的思想主題,馬克思所確立的關於「現代性」的「發生學」、「病理學」和「未來學」是對「現代性命運」的系統而全方位的考察。
還有學者具體**了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所包含的現代性反思的三個維度,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正是對現代性問題辯證的歷史的揚棄,他對啟蒙現代性意識形態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超越了現代與後現代兩極對立思維,成為我們今天考察現代性命運最具洞察力的思想理論。
2.實踐論問題。實踐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近來實踐論問題研究的新角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關於理論與實踐關係的研究。
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那麼反過來,理論能否對實踐進行檢驗呢?對此有學者認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但在我國理論界和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從而忽視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論對實踐的能動作用,因此,準確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複雜關係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其次是關於個體實踐與集體實踐的概念區分。
有學者認為,儘管實踐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概念,但長期以來,對於實踐活動形式,我國學術界卻沒有進行推進性研究。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個體是最為基本的行為單位,因而,承認以個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個體實踐),與承認以集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集體實踐)一樣,都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再次是對實踐概念內涵的深度挖掘。
有學者仔細考察了馬克思從《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中的實踐觀,提出結合西方自亞里士多德直至當代的哈貝馬斯、阿倫特以來的實踐概念的發展史,把對實踐的理解推進到更廣闊的思想內涵中去。還有學者從美學的角度對馬克思的實踐觀進行了**。認為馬克思以實踐觀為立論基礎,將審美物件和主體的審美能力都看成是勞動實踐的歷史產物,強調人的感覺的解放,主張揚棄異化,追求全人類生活的高度自由,這種實踐觀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3.價值論問題。價值論問題既與實踐觀有著密切聯絡,同時又具有理論上的深度和高度。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展、觀念日益更新的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更是成為人們理解與解釋現實問題和人生意義的一種理論手段。
因而,如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實現價值觀念的轉型和變革,始終是一個焦點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分支,價值論理論研究則聚焦於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以及基本理論問題的推進。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於價值論思維方式的研究。有學者主張,價值思維是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和依據的實踐思維,它要求置身於主體社會性、歷史性的現實生活實踐關係中進行思考,從而將生活實踐的結構、方式、形態和規則,提煉昇華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思維方式。
與實體思維相對立,價值思維要求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在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全面關係、矛盾運動及其動態發展過程中,分析客體的存在、性質之於主體的意義,並系統、綜合、創造性地把握它們,在生活實踐中實現它們、變革它們。同時,價值思維又是一種屬人的、以主體尺度為根據的、多向度的個性化的主體性思維,它與傳統直觀形式的思維相對立,是一種辯證的動態的生成性、過程性、歷史性、批判性、否定性思維。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幾大理論成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充分研究中國發展道路中積累的「中國經驗」,從中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和命題,從而實現馬克思理論的中國化、當代化,是建構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必由之路。具體地說,近來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主要有三:
1.「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與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突出出來: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越來越牽動人心,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等社會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取向,引起了學者們的熱烈討論。
有學者對歷史上的發展觀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明確區分了以國民經濟的增長為目標的單純「增長」與「發展」之間的界限。認為經濟增長僅對經濟而言,而發展的含義較廣,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外,還包括社會狀況的改善和體制的進步;而「綜合發展觀」則注重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的關係,強調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社會轉型、文化變遷、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綜合。有學者則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為,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歷史主體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和社會結構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人、社會對於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的觀點是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總之,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而科學發展觀是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應用和發展。
還有學者把科學發展**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發展尺度)的豐富和發展,認為它構成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和諧社會」目標的價值**。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指明瞭方向的話,那麼,「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則更加具體地為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價值取向。
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而在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型別對於和諧社會的理解各不相同。在當前,如何克服個人主義帶來的現代性侷限和弊端成為建構和諧政治社會觀的阻礙和困境,以民主、法治和正義的方式作為實現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現實途徑,無疑為解決這一難題並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有學者對社會的不和諧狀態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馬克思的社會衝突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實踐與生產理論、社會交換與社會結構理論基礎之上的。
社會衝突表面上是人們在社會交換中一種對抗性行為和關係,但其根源在於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不平等。還有學者則把建構「和諧社會」的理論目標與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聯絡起來,認為任何國家的國家機器都承擔著社會公共職能,而社會公共職能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共同利益」。國家雖然是階級矛盾的產物,但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在生存和發展中構成的以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的相互依存關係的產生,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既可以靠國家和暴力機器的維護,也可以依靠大眾意識的認同和承認,而「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無疑代表了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3.「以人為本」社會發展觀的哲學解釋。「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是在當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補充和創新。
有學者認為,哲學的歸宿在於人,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目標和歸宿。「以人為本」決策的提出不僅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而且富於哲學家的意蘊和根據。有學者把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西方人本主義哲學進行了比較,認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應堅持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為指導,而最根本的是把具體的、現實的人作為「本」。
還有學者指出,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人既是社會發展的積極創造者,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既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和目的。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認識和解決一切(經濟的或社會的)問題時,都要同與人(人的本質、需要、使命、尊嚴、權利)的利害關係聯絡起來,把是否對人有利作為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最高評價尺度和最終歸宿。
我們認為,對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未來導向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性的說明與導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宗旨之所在,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將更加充分地體現這一風格。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與超越的雙重品格,既能夠從哲學的角度對複雜的社會現象予以客觀、全面的反映和合理的說明與解釋,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找到問題的關鍵,也能夠以一種反思性的態度對現實提出質疑,從而在對現實的審視與批判中提出未來發展的合理構想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內容 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義 1 堅持了物質客觀存在性的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界限。2 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論。3 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4 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何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為物質以...
談談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這門課後對哲學的理解與收穫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門課對我們理科生來說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學校之所以安排這門課也不過是想讓我們混個學分走走形式罷了,然而,您上第一節課時舉的一個例子引起了我的深思 為什麼紅桃k集團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從那麼多的應聘者當中只挑了一個學歷史的和一個學哲學的,在我眼中他們除了會說一些沒用的大道理外其它一無...
怎樣用哲學原理反思人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人生,從內打破,是成長。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 的統一,是美好生活的嚮導,也是對於人生的一種反思。哲學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哲學思維是一種以思想為物件的反思的思維,它反映的不是思想物件而是思想本身。另外,作為哲學的這樣一種人類活動,它是對於人生的系統的反思,即能夠系統地反思人生的活動叫做哲學活動。哲學的特徵在於追求本質,不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