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意在曲,詞之意在白,有很多詩人喜歡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物上面。唐代詩人虞世南借蟬而自喻 品格高

2021-03-20 18:44:43 字數 6136 閱讀 3804

1樓:香百合香百合

三、四句借蟬抒懷:品格高潔者,不需藉助外力,自能聲名遠播。 「居高聲自遠」中的「高」字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

2樓:h愛呂布

詩之意在曲,詞之意在白,有很多詩人喜歡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物上面

3樓:天優一族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樓:傾凝丶半夏

應該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吧?

蟬古詩的意思

蟬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5樓:魔法名字不顯示

答:《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託物寓意的詩。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蟬低著頭飲著清澈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出叫聲。

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的很遠,並不是藉助秋風的吹送。

6樓:使用者多好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

7樓:課文你來說

虞世南《蟬》

垂穗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意思是: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得遠是因為我站得高,並不是藉助了的秋風。

8樓:濤島之

譯文:蟬低著頭飲著清澈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出叫聲。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的很遠,並不是藉助秋風的吹送。

9樓:情水之戀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借蟬,暗示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虞世南的蟬的解釋 5

10樓:孫老闆

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發聲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詩詞原文】《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擴充套件資料1、《蟬》創作背景

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2、《蟬》鑑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虞世南的《蟬》,這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也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首句表面寫蟬的形狀 與食性,實含象徵意。「垂緌」暗示顯宦,作者把顯貴與「清」統一在「垂矮飲清 露」的形象中。

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秋風」相 應。「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出」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可 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三、四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議 論。蟬聲遠傳,一般人以為是藉助秋風,詩人卻別有會心,用「自」「非」二字,一正 一反,相互呼應,強調「居高」而自能致遠,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 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蟬 》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jiè)秋風。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

而不是依靠秋風。

言外之意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揚。

這是一首詠蟬的詩句,謳歌了蟬的高潔品格。但也是託物言志。

12樓:熱心網友

細嘴吸取著純淨的露水,

源源不斷的鳴叫聲從樹林裡傳出

位於高處聲音自然傳得遠

而不是憑藉風的力量

13樓: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

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古詩詞意境與對應的感情種類

14樓:匿名使用者

詩詞本以言情,情不能直達,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實,似疏而密,優柔善入,這正是唐詩冠歷代、宋詞集大成之所在。古代詩人詞人格外重視文學意象創造中的「意」與「象」的有機融合,重視創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齋詩話》)的審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標準就是從意象中昇華出境界,即意境。

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中這樣論境界: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古詩中常常寄託著詩人深厚的感情,什麼什麼表現了詩人虞世南高截雍容不迫的風?

15樓:真的及時雨

虞世南的《蟬》

一詩,通過刻畫人格化的蟬,熱情地讚美了那種高潔(高尚或潔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詩《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後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16樓:君子一言

蟬 詩中的兩句 居高聲自遠 非是籍秋風 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虞世南的蟬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7樓:小白家裡小白

虞世南的《蟬》一詩,通過刻畫人格化的蟬,熱情地讚美了那種高潔(高尚或潔身自好等)的人格。

原詩:《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釋義: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18樓:匿名使用者

虞世南的蟬表達的感情是: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寫蟬餐清風飲曉露,棲於梧桐樹上,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19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個人對錢的喜愛與讚美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蟬的喜愛和讚美的思想感情

2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小詩,詩人以蟬自喻,體現出自己的清高和老成慎重,也未嘗夾帶了一點自傲之情

21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對蟬的喜愛

22樓:豐城黃氏

表達了作者對蟬的喜愛

23樓:匿名使用者

雲南市糧食等什麼的思想感情這個我也不知道啊!

唐代詩人有哪些?

24樓:eva阿團

詩聖----杜甫; 詩仙----李白; 詩鬼----李賀;

四明狂客-----賀知章; 七絕聖手----王昌齡;

苦吟詩人----賈島; 詩豪----劉禹錫;

初唐: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盛唐:

田園詩派代表:王維,孟浩然

邊塞詩派代表:岑參,高適

中唐:劉長卿,韋應物,韓孟詩派:韓愈,孟郊 ,元白詩派:元稹,白居易,以山水詩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25樓:首弘揚包澄

唐朝詩人輩出,成就卓越,人們給他們具有概括性、讚美性的雅稱。

詩祖——陳子昂。元·方回稱「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

詩星——孟浩然。清·陸風藻《小知錄》「詩星,孟浩然也。」

詩佛——王維。由於其虔誠信佛,在部分詩歌中宣揚佛教,讚美佛教的無聲寂火而得名。

詩天子——王昌齡。他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美譽。

詩仙——李白。因其詩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詩豪——劉禹錫。唐·白居易稱「彭城劉夢得,詩豪也。」

詩聖——杜甫。

詩魔——白居易。其作《與元九書》「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詩囚——孟郊、賈島。元好問《放言》稱「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

詩鬼——李賀。因其詩歌設想奇絕,瑰麗悽惻而得名。

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傑——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巨集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6樓:納成陰凰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杜牧,王維,孟浩然,岑參,高適,孟郊,賈島,李商隱,等等很多

27樓:卷長青靳娟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們的作品,儲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全唐詩》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後人多從其說。其實,玄燁所舉數並不精確,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