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好
(1)據分析可知,圖中a為細
胞內液,b為組織液,c為淋巴,d為血漿,bcd共同構成內環境,a細胞內液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2)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與外界相通的液體不屬於細胞外液,如淚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
(3)內環境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組成,血漿和組織液之間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相互滲透,組織液可以穿過毛細淋巴管壁進入淋巴,淋巴通過淋巴迴圈進入血漿.
(4)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在a吸收o2產生co2後,使a處 o2濃度最低,而co2濃度最高,而d為血漿,此處氧氣濃度最高,co2濃度最低.人體內利用o2併產生co2的過程為有氧呼吸,其反應式為c6h12o6+6h2o+6o2
酶(4)d,a; a,d; c6h12o6+6h2o+6o2
酶6co2+12h2o+能量
如圖是人體某區域性組織的模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的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據
2樓:手機使用者
(1)a為細胞內bai液,
dub為組織液,c為淋巴,d為血漿,內環境是zhi由血漿、組織液和dao淋巴專組成,不屬於內環境屬組成的是a細胞內液.
(2)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a處能吸收o2產生co2,所以a處o2濃度最低,co2濃度最高;人體內利用o2併產生co2的過程為有氧呼吸,其反應式為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3)在正常情況下,組成a結構毛細血管的細胞具體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血漿,組成b結構毛細淋巴管的細胞具體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淋巴.
(4)組織細胞必需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間接地進行物質交換.故答案為:(1)a.
(2)a c6h12o6+6o2+6h2o酶6co2+12h2o+能量
(3)b 組織液 d 血漿 b 組織液 c 淋巴
(4)內環境
如圖是人體某區域性組織的模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的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據
3樓:假面模式
(1)a為細胞內液,b為血漿,c為淋巴,d為組織液,
不屬於內環境組成的是a細胞內液.
(2)通專過屬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在a處吸收o2產生co2後,所以a處o2濃度最低,而co2濃度最高,而b為血漿,此處氧氣濃度最高,二氧化碳濃度最低.
(3)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_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內環境,進入內環境中的水主要以自由水形式存在;各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終產物要經過迴圈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才能排出體外.內環境的水分也可以通過**的汗腺排出體外.
(4)圖中a結構為毛細血管,其細胞所處的直接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血紅蛋白上的o2進入細胞被利用,需要通過1層紅細胞膜、2層毛細血管壁細胞膜、1層組織細胞膜和2層線粒體膜,共6層生物膜.
故答案為:
(1)a
(2)b a
(3)主動運輸 自由水 迴圈 呼吸 泌尿 汗腺
(4)血漿、組織液 6
圖是人體某區域性組織的模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的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據圖
4樓:寧負鍍濤
a、baia、b、c、d分別表示細胞內液du、組織液、淋巴zhi和血漿
,其中daoa細胞內液不
版屬於內環境的成分,權a正確;
b、血漿處o2濃度最高,細胞內液中的o2濃度最低,因此圖中a-d中,o2濃度最低的是a,b正確;
c、在正常情況下,構成a毛細血管的細胞具體的內環境是血漿與組織液,c錯誤;
d、a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d正確.故選:c.
如圖是人體某區域性組織的模式圖,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的交換方向,a、b、c表示結構,a、b、c、d表示液體.據
如圖是呼吸系統模式圖,請據圖回答1人體呼吸道的起點,對
1 1鼻腔是呼吸系bai統的通道du之一,鼻腔內有鼻毛,可zhi以阻擋空dao氣中灰塵的進入,內對空氣有容 清潔作用 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溼潤空氣和粘住灰塵,對空氣有清潔和溼潤作用 鼻粘膜內分佈著毛細血管,可以溫暖空氣,因此,鼻腔對吸入的空氣具有清潔 溫暖和溼潤的作用 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是呼吸系...
如圖1是桃花的結構模式圖,圖2是桃的果實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所以桃的果實是由圖1中 子房發育來的,我們食用的部分 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 故答案為 1 雄蕊 花瓣 2 柱頭 傳粉 受精 3 子房 子房壁 如圖1是桃花的結構模式圖,圖2是桃的果實示意圖 請分析回答 1 圖中 和 組成的結構叫 1 圖中 和 組成的結構叫雄蕊,柱頭 花柱 子房組成雌蕊,花蕊是花的主要...
如圖23是某小組設計的調光檯燈電路圖
解 1 滑片p在b端時,可知電源電壓u 12v,電流i 2a p ui 12v 2a 24w 2 滑片p在a端時,ul 3v,il 1a i u r r最大 ur il u總 ul il 12v 3v 1a 9 3 p ui i p u 14.4w 12v 1.2a i u r,p ui pr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