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年味淡了,春節的年味為什麼越來越淡?

2021-03-26 08:40:54 字數 5417 閱讀 9681

1樓:足球**專家

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我們國家的春節有很大的風俗和習慣,但是現在因為時代的變遷慢慢的消失不見了,很多人都說過年的年味消失了,過年沒什麼意思了,難道過年的真的沒什麼意義了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只要你瞭解一些過年的基本傳統,同時鼓勵周圍的人一起延續這些傳統,那麼過年就有意思了。我覺幾個例子:

一、大年三十全家齊上陣,男人早上必須早早的起床,然後準備好對聯來貼,女人則早早的起來,將家裡面的窗花、福字貼好,記住家裡面的女人貼,家外面的男人貼!寓意是:男主外,女主內,家庭和和美美!

二、下午開始一家人要為晚上的年夜飯做準備,忘記在網上定外賣吧!這不會給你任何的樂趣,也不要去飯店吃飯,沒有任何過年的氣氛。一家人在家裡麵包餃子、炒菜,紅紅火火的感覺自然在你心裡不斷的滋生。

三、晚上吃飯要準備一個時間,建議大家將吃飯的時間定在**電視臺春節晚會的時候,因為現在的春節晚會無聊的程度超過任何事情,所以關閉電視機,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吃飯,聊聊天,說說一年裡面的趣事,這就是年味。

四、晚上要熬夜,這是帶給一家人福氣的時候,熬夜可以打打麻將、打打遊戲,或者一家人準備一壺濃茶,泡泡茶,說說話,其樂融融。

五、除夕夜結束就是初一,早上我們早點起來,跑到親戚家裡面拜年,鼓動大家一起聚聚會,到近處的郊外遊玩一圈,家裡面的親戚團聚在一起,這樣的一天真是很有意義。

六、初二的時候帶著老婆會孃家,別忘記給自己的老丈人帶些禮物,最重要的是見到他們來個傳統的行禮,一下子就會叫老人十分開心,一家人團團圓圓,自己做飯,一起吃飯,這就是快樂。

七、初三要和孃家的親戚一起聚一聚,這樣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也會增加你的交際圈,不要不好意思約他們,只要你邁出第一步,那麼以後就會有很好的來往。

八、初四以後大家可以聯絡自己的同事、朋友、同學,儘量多的聚攏人氣,只要你就可以很好的促進你的人際關係圈,增加自己的友情支援度,自己也會十分的快樂和充實。

過年很熱鬧,就看你自己的會不會活躍一下了,只要按照上的傳統來,那麼你會覺得過年很快樂,如果你自己不喜歡邁出一步的話,那麼過年期間自然不會有樂趣了。

2樓:forever美奈子

時代變了,所以過年隨著時代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所以大家感覺年味淡了。

聽爸爸媽媽說起過,以前~那個時候過年是一件大事。是一年中唯一可以有新衣服穿的時候。

那個年代,家裡窮,物資短缺,平常的衣服都是哥哥穿完還得給妹妹穿,衣服越穿越舊,越穿越破。

春節的年味為什麼越來越淡?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人們變的不像過去那樣單純了,年也就複雜了,所以年味就被沖淡了;

2.一到過年就要想著送禮、請客,年味也就變淡了;

3.匆匆忙忙的快節奏生活,不能能細細品味「年」的氣息;

4.新思潮,新流向,新時尚,傳統被慢慢的隱去;

5.一年裡每一天的吃喝穿用都如此相同,凸顯不出年的不同,物質生活的提高也消減了年味的與眾不同。

春節的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3.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5.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6.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4樓:謬囡囡辜略

許多年前,當我們還在憧憬一次一次的年關的時候,還在好奇為什麼大人們對過年似乎沒有我們那樣的感冒。

而在長大的過程中,過去看的很淡的東西韻味漸漸的濃了,過去看的很重的東西漸漸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從我們的心中慢慢飛昇而去,留下的只是幻像在迷惑我們而已。當我們有一天重新回過頭來尋找昔日的感覺時,或是當幻象漸漸消失了時,我們才猛然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多少次身不由己的在遺忘,把年味遺忘了,以至於最後失去了辨別年味的能力。其實,年味並沒有消失,去看看那些小孩吧,他們就能感覺得到,而我們,不得不面對沒有年味的年,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的味道會回來的,只是我們要久等而已……

為什麼年味變淡了?

5樓:卯丹司馬寄真

??年味變淡了嗎?這已是人們多年來談論的話題。不知從何時起,一到大年除夕,人們吃著美味佳餚,看著電視節目,都會感嘆著:這年過的,真不像年。

????到底什麼樣的年才是年呢?姥姥在世時說,她小時候的年才叫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每天就有不同的過法了,什麼祭祀、拜年、走親戚、逛花燈等,說道可多了,一直到了二月二這年才算過完。

父親母親說,他們那時候過的年才最令人興奮,熱騰騰的餃子、白白的米飯大饅頭,還有一桌子的好菜:什麼豬肉燉粉條、豆芽炒肉、幹豆腐尖椒、花生米、炸面魚等,害得他們三十的頭一天就少吃飯、留肚子。我的記憶中,過年是新衣裳和壓歲錢,儘管那錢只是在我兜里路過,最後要上繳到媽媽手裡,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有了想要的東西,總可以試探地說:

媽,要不就用我那壓歲錢。細細想來,什麼樣的年才是真正的年,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但相同的是,我們都不太認同現在的年的過法,於是我們異口同聲地說,年味變淡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年味變淡了呢?有人說是豐富的物質生活,有人說是時代發展中觀念的改變,而我認為,令年味變淡的是我們的心和我們的嘴。我們總是停留在回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年總是使我們感嘆歲月的流逝,我們像中年的婦人一樣翻著箱底,找出自己少女時代的裙子,愛不釋手,難過自己的腰圍怎樣也穿不進去,殊不知自己的現在依然風韻猶佳。

我們用自己這張自由的嘴不斷地向周圍傳播這種情緒與觀點,於是大家互相傳染,互相融合,這年味就是被我們的唾沫星子衝也沖淡了。最可憐的應該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還在懵懂無知的時候,就被我們灌輸了:"這年過不過沒啥意思"的觀點,你說,這年還能像年嗎?????

最後究其年味變淡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放下過去,適應未來,時代在發展,世事在變遷,祖輩時的凡俗禮節已被我們簡化,父輩時的物質貧乏已經一去不返,過年,我們必須要用新的方式去體會新的內涵。試想這鋪天蓋地的祝福簡訊,精美動情的電子賀卡,浪漫閒適的旅行是不是也會成為將來人們對於年味的回憶呢?????年還是那個年,千古不變,它每年如約而至,從不爽約。

它的味道的濃與淡,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會為自己營造一個濃濃的、富於人情味的大年。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僅僅是生產力改善,還有民生改善,年前年後,街頭巷尾熱議的不是走親訪友,多是在規劃到**去旅遊,去**消費。隨著國家對煙花爆竹的管理越來越嚴,「爆火炮」的人越來越少了,儘管這也是出於環保的考慮,體現了整個社會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但也不得不說少了很多「年味」,傳統的氣息和味道越來越模糊了。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過去只能等到過年的時候才捨得買件兒衣服過年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天天都能吃上肉,吃頓飽飯更是不在話下,新衣服想買就買,哪還用等到過年,這是。要說「年味」夠足,還要把目光聚到農村。平常工作很忙,但只要過年,那是必須回老家的。

一來是給苦了一輩子的父母添置幾件新衣,團團圓圓吃頓鄉土年夜飯;二來是走親訪友,回憶舊時光,聊聊家長裡短,聯絡聯絡感情。每次回家,總能發現三五幾個孩童拿著買來的「小火炮」,興高采烈的「爆著耍」。家家戶戶那是必貼門神對聯,成群結隊上墳祭祖,不亦樂乎。

「年味變淡」的真正原因,還是要歸功於國家的好政策和社會的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民生得到大幅改善。社會民生改善衣食住行等方面,「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不再是部分人的專利,這種改變在農村體現得最甚。目前,全國都在花大力氣搞脫貧攻堅,就是要兌現「先富帶動後富」的諾言,讓大家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實現全中國的全面小康,這是一個趨勢,也是黨和人民共同的心願,這個心願正在變成現實。

7樓:匿名使用者

只是因為現在的人們,把一些老傳統或者規矩給簡化了或者丟棄了。

再有就是現在的汙染問題,控制了很多事情不能做。

給人的感覺年味越來越淡。。。

8樓:王瑞鵬

人情變冷,年味變談。

9樓:匿名使用者

歸根結底,是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了。

有電視,有手機等等。

有好吃好喝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人即便不嚴格遵從這些瑣屑繁複的儀式,但除夕夜闔家吃團圓飯總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物質的豐富,使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所帶來的喜悅感,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期盼著過年了。

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

11樓:督甘甄涵暢

因為過去那種,等到過年而期待的禮物己越來越少啦,沒有什麼吸引力了。所以就會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

12樓:仁俊慎涵暢

老了,嗅覺不靈敏了,歡迎胖同學採納,呵呵。

13樓:江樹傅幻桃

因為年齡越來越大了.

14樓:寇銳諶景逸

因為傳統觀念在慢慢的淡化。。

而隨著年輕一代的崇洋,西方的節目越來越盛`````

為什麼農村春節年味越來越淡了,春節的年味為什麼越來越淡?

因為現在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很多人外出打工過年沒法回到老家,農村的人少年味也就淡了 因為現在的人們都忙著賺錢,忙著生活人情味淡了 因為現在回農村過年的人非常少,所以沒有年味兒了。因為很多人都不在農村生活,都去城市打工了,然後春節的時候可能回不去農村人比較少。因為現在農村大多數人都去城市打工,過年很難回...

為什麼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因為現在的娛樂方式多了 具體說是人們接觸外界資訊的渠道多了 手機 電視 電腦等 不再侷限於人與人溝通交流 人與人之間的遊戲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少了,一起遊戲的玩耍的少了,大家的期待少了,看的也淡了 年味淡我們每個人都是助力者 馮驥才有這樣一段論述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 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

年味為什麼沒了,為什麼現在過年一點年味都沒有了?

如今,年過得越來越沒年味了。人們懷念過去那種年味,那種年集 年畫 姑娘插花 小子放炮的氣氛。劈柴火,蒸年糕,辦年貨,制新衣,家家忙年忙出的那種年味和一絲不苟的年俗,就是我們傳統的春節。年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民以食為天,過年特別突出一個吃字,那些一籠籠冒著熱氣的餑餑,還有一籠籠的年糕,切成方,摞在缸裡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