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鋪墊作用,秋葉的蕭瑟江景反襯出了白居易心境的蕭瑟。遇到了琵琶女人生淒涼,那句話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更鮮明寫出了詩人落寞的心境。
李白的春思前兩句的景物描寫對全詩的感情抒發起了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2樓:匿名使用者
起興。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 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回
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答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
三、四句由 開頭兩句生髮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 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
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 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
3樓:天涼好個秋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燕地的青草剛剛萌發,就像是碧綠的細絲,而秦地的桑樹已經繁榮專茂盛,低垂著綠屬枝。「燕草」,燕地的草。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一帶,是詩中女子丈夫徵守的地方。
「秦桑」,秦地的桑樹。秦,今陝西關中一帶,是思婦所居之地。這兩句在順序上屬於倒裝,思婦目睹秦地桑葉低綠的暮春景象,而遙想燕北一帶的景色。
燕地寒冷,秦地相對偏暖,因此當秦桑綠枝低垂之時,燕草還像碧絲一般。
思婦眼前所見是秦桑,心中所念卻是燕草,說明她無意於欣賞春光,而是觸景生情,惦念徵人。這是以比興開篇,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後文相思,這從《詩經》開始就一直是民歌中常見的開篇方法。
古詩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4樓:行雲流水風清揚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作者內激於志,外蕩於物,志與物泊然相遭於標舉興會之時,而旖旎佚麗之形出焉」。
情因景而物態化,景因情而意象化,這便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景物在鑑賞古詩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 勾勒意境,領悟詩情
古詩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往往通過寄情於物的方式,採用具體而生動的形象,把複雜而深刻的內心情感投射到客觀物象、形象上,從而使詩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觀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統一,從而構成了「意象」。意象是滲透著詩人情的客觀物象,它既是變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物件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
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的神妙動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裡了。
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於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
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
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
三、情景交融,表達主旨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於景,或緣情佈景,其中所寫景物,不只對詩人所抒之情起著規範作用,顯示著詩人思想感情的趨向,使詩人內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觀化和物件化,從而加強詩歌的形象性、具體性、生動性。而且,「情融乎內而深且長」,「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更加強了詩歌的美感,而耐人尋味。
劉熙載說得好:「『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深入雅緻,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過日春往冬來,有何意味?
」一首簡短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載之下,猶能感蕩人們的心靈,怕是和它善於寫景,「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相顯
然,生韻亦流動矣」(陸時雍語)有關。
情景交融的詩篇,使人彷彿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詩篇,景實而情虛,虛實結合,「妙在虛實之間」;景有限而情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一,好在「近而不俘,遠而不盡」。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聖俞所說的: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而「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各自領略到創作與鑑賞帶來的美感。
5樓:蘆薈娃娃
渲染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6樓:臨宇獨寒吟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
7樓:菠蘿和柚子
一般都是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一切景語皆情語」嘛。
8樓:匿名使用者
由景入情,鋪陳的意思
琵琶行詩歌開頭的環境描寫與後文的思想感情的抒發有何聯絡
9樓:那麼大隻狗
樓主你好「月」字融合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在詩歌意象中可以是失意文人精神上的寄託.以「月」字統領全域性,創造孤、冷、寒的意象,空虛中蘊失望,惆悵中含感傷,清冷中藏淒涼.使「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得到充分表現.
比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詩人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
就在主客即將分別時,沉浸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輪慘白的月影映入眼簾.望著那冷月秋水,想想自己客居他鄉,前路茫茫,今朝又和朋友分別,離愁別緒頓時湧上心頭.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此情此景,把秋意之濃烈,離別之悽苦渲染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頓生無限傷感,也為下文敘寫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寫詩人的遷謫漂流做好鋪墊.
還有,「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當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結束時,天地宇宙間似乎只有浩渺的江水和一輪明月.
「江」和「月」融為一體,創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詩的情感變得含蓄深沉,從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中通過對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的描寫和悲涼身世的敘述,表現了詩人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時抒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苦悶與感慨.比如:
「唯有江心秋月白」是寫琵琶女在彈奏完後的寂靜,說明琵琶女彈琴技術之高超;而「別時茫茫江浸月」是寫的作者與朋友之間的傷情.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你的滿意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琵琶行》的**描寫十分成功,但景物描寫也對**描寫及詩人感情的抒發起到重要作用,試找出並舉例?
10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突出的景物描寫有四處。詩歌一開始就選用了「楓葉」、「荻花」和瑟瑟的秋風三個景物,用來烘托與朋友離別時的淒涼憂傷氛圍。然後在用「醉不成歡慘將別」作鋪墊後,再用「別時茫茫江浸月」作進一步的環境烘染。
這裡的「楓葉」、「荻花」、瑟瑟的秋風以及慘白的月亮這些冷色調的景物渲染了一種淒涼、冷清、憂傷的基調,它不僅使得「忽聞水上琵琶聲」具有了濃烈的空谷足音之感,而且渲染了餞別時的寂寞和詩人心境的悲哀,從而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第三次景物描寫在琵琶女彈奏完樂曲後,詩人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來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東邊西邊的船上靜悄悄的沒有人說話,只看見倒映在江水中的秋月,泛出銀白的光,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演奏家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兩句詩「餘音繞樑」「此時無聲勝有聲」,不僅從側面烘托琵琶女技藝的高超,聽眾的忘情:
琵琶女還未講身世,人們就已經被深深地感動了。無怪乎詩人要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長嘆了。這兩句還巧妙地呼應了上文「別時茫茫江浸月」的特定環境,作者在採用複雜多變的比喻手法來描繪複雜多變的樂聲的同時,巧妙地運用此句詩烘托環境,移情入景,達到「景中情,情中景」的效果。
第四次是琵琶女自訴,商人離別後她在江口獨守空船,周圍只有悽清的月光和寒氣襲人的江水,作者用「繞船月明江水寒」的悽清景色來襯托她年老色衰後的寂寞心情和孤寂生活,也打動了「慘將別」中主客的心,一箭雙鵰,體現了白居易高超的寫作技藝。
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詩歌前面兩句寫景,是為了介紹所處環境,烘托氛圍,再觸景生情,很自然地過渡到後面的自我感情抒發上。
具體的分析可以看看你是什麼詩歌,大體都是一個思路的
12樓:尹寄竹晉燕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
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
詩人以這一笛聲,使人產生這裡有人的聯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裡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
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位。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於映襯與妙用指代。
一、二句對環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試想,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淨的條件下行軍,又怎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呢?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採用了入聲的韻腳,
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於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鍵在於作為主體的
三、四兩句。後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
軍中物品無數,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於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現,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後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後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
「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突入人們的眼簾之中。
《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琵琶行裡襯托琵琶演奏效果的一句詩歌是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來表演琵琶女演奏的1效果兩句詩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句的意思是說 東面和西面的畫舫和遊船都靜悄悄的,只看見江中心映著的秋月泛著白光 這是白居易...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很多句子傳唱不哀,其中描寫琵琶女猶豫不
原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釋義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裡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琵琶行 p pa x ng 創作於元和十一年 公元816年 為七言古詩。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兩句詩的景物描寫襯托了作者怎樣的心
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兩句詩的景物描寫襯托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詩人得知王昌齡被貶的訊息後不勝同情,與將己之愁心付明月,隨友人同貶所,體現了詩人對王昌齡的誠摯感情。詩歌以悽迷之景寫感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