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碎雲淵下埋痴骨;
下聯:積雪峰中葬戀情。
有關對聯的文學常識
2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規則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
一、三、**論,
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下面舉例以見一斑:
祖國山河壯;人民歲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聯的「祖國」、「山河」和下聯的「人民」、「歲月」都是名詞,上聯的末字「壯」和下聯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詞,上下相對,平仄協調,內容與形式都與上述的五條規律符合。
總之,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3樓:先生劉興華
對聯未解決平仄之問題!悟空:罷罷罷
因為包括楹聯學會的專家,及文化領域的教授,也還沒有深入系統地研究過 對聯 的多樣性和變化性。更無科學合理地解決平仄與詞性之間產生的矛盾,也無科學依據證明平仄與**感有必然聯絡。
古人傳下來的律詩對偶句,是以律加韻結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與譜曲也無關。
現今的對聯 1、不須押韻,2、不吟唱,3、古韻已不再為今韻擋道。4、律和韻並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對聯有很多種型別:
楹聯如春聯、各種意境抒情聯;另趣巧聯、機關聯等等。也有短聯與長聯之分,花樣繁多,包羅永珍,根本不是兩種平仄交替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平仄與詞性之間的矛盾)。
關於平仄之爭,一直存在。
主張對聯按平仄上下聯以「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種形式之格式。說它起到有什麼與「音韻」或「抑揚頓挫」的作用?是無科學依據的。
有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都要有規則,不按規則就不是對聯」?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①無規矩不成方圓?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圓!「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圓!難道「不方不圓」你就可以不讓它存在嗎?
②不按規則就不是對聯?那「規則」是人定的,並且《聯律通則》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違邏輯的條款是可以糾正和取消的。平仄這一相(項)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也有違邏輯概念的,對用「字、詞」有雙重標準之嫌。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
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
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可勝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
這是什麼『神』邏輯?!「東方紅、太陽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這都是經典的歌曲,怎麼就不能成為音律美了??
按照『平仄論』這是三平尾+三平尾!是大忌+大忌?!全平律+『不規則』律!
是更大的『大忌』?!因為『這音律不美!沒有交替鏗鏘!
』,不行!?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這如果你說:
可以換字、換詞,那麼正是「雙重標準」。正因為規則有瑕疵,所以,要忌這忌那掩蓋漏洞!溫室裡的嬰兒經不起風雨、經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條款就多了;健壯的**要「忌」的就少得多。
就是這個道理。不去認真研究此『相』,有與「自然詞」相悖的矛盾、與科學實踐不相符的標準『規則』去執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問題也不改正。
尊重科學知識就得認真去研究,科學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偽。
按《聯律通則》運用詞性相同或相當、意思為正好相反、相對的自然「字、詞」,你偏偏要讓換?你不去質疑「聯律通則」有問題,反而強行讓人盲從,你還要懂一點科學與邏輯概念不?所以,聯律通則應該制定得更加科學合理才行,才能長久傳承。
這一『相』(項 ) 平仄有無皆可。
主張出句就是所謂的『聯句』才行?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聯」,也可以是「句」。
對聯並不應是單單以上下聯句一定要相關才是對聯!也並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聯句的形式才行。對聯是一對,而不是一句的關係。
對聯可以包括所有對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無情對!對聯應該打破上下必須是所謂的有聯絡的才是對聯。
得分清它是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區分它對句該不該『聯』。有的內容必須要上下聯結合後,甚至得加橫批後才能作為對偶聯!它可以把無情對包括進來。
一副對聯你認為它沒有聯絡,別人可能認為它有聯絡。它只是人為設想而已。因為對聯內容有多樣性和變化性,不能只按一種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說對聯 就別去扯古「韻」、今「韻」了!因為對聯無須押韻!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韻與平仄字連在一起的古今之說,能證明它與詞性的矛盾嗎?不能。
改為以: 1、單字、單詞、片語、短語、成語、短句之落字腳為節奏點。
其句子結構上下聯須一致;即詞性一致(相同或相當)。句型一致。
2、上聯可用標點符號:(,;?!),中間分句可用:(,、)。
3、下聯根據上聯對句後使用恰當的標點符號。
4、如上聯為(單句),可用可不用標點符號;但下聯必須用標點符號。(以分清上下聯)。
以更加科學、邏輯合理的規則來傳承國粹,方顯我中華民族的智慧!
註明:此貼不針對任何人,只針對《聯律通則》中的瑕疵 問題。
取消『平仄論』,只按節奏點: 上下聯 單字、單詞、片語、短語、成語、短句,全都按照上下聯節奏點一致、詞性一致(詞類屬性相同或相當)、結構一致、整體句型一致。就可解決不符合科學理論的『規則』(平仄與詞性之間的矛盾)。
@中國文聯,@中國楹聯學會。#(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例: ① 二月河開凌解放,
按馬蹄(律),出句就出律了。
按自然詞節奏點,出句不存在出律問題。
二月 河開 凌解 放;(不符合詞意)
二月河 開凌 解放; (不符合平仄)
二月河 開 凌解放;(符合詞意、符合節奏點)
所以『平仄論』經不起實踐檢驗。(不可勝數)
① 二月河 開 凌解放,
① 七夕日 出 花賓士。
② 二月河 開凌 解放,
② 七夕日 出軌 賓士。
提筆寫對聯,機巧意方全;
取琴彈平仄,精靈心不閒。
優秀的文學作品及對聯
4樓:霧霾
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求**中經典對聯
5樓:匿名使用者
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雲夢,方許對古人言詩。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國興旺家興旺國家興旺。
你媽的他媽的***的。
天恢巨集地恢巨集天地恢巨集。
一彈流水一彈月。
半入江風半入雲。
雙橋兩虹影。
萬古一牛心。
月色如畫。
江流有聲。
詩歌辭賦,此非唱和之所。
風花雪月,豈是風流之會。
身與杖黎為二。
影將明月成三。
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秋業。
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
不設樊籬,恐風月被他拘束。
大開戶牑,放江山入我襟懷。
白鷺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晒文章。
東黃昏西黃昏,黃昏時候渡黃昏。
一盞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絕詩,施施施主之才。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沙棠作舟桂為楫。
浮雲似帳月如鉤。
6樓:匿名使用者
醉裡乾坤大
壺中日月長
——《水滸傳》
7樓:蓬來福華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嫩寒鎖夢因春冷,
芳氣籠人是酒香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痴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
座上珠璣昭日月,
堂前黼黻煥煙霞.
繞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脈香.
寶鼎茶閒煙尚綠,
幽窗棋罷指猶涼.
麝蘭芳靄斜陽院,
杜若香飄明月洲.
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
————《紅樓夢》
求文學對聯,越多越好
8樓:筆有千秋業
為你奉上一部分,請參考:
沾墨才題梅似雪
揮毫又賦柳如煙
珠樹自繞千古色
筆花開遍四時春
指點江山春光滿目
激揚文字綵筆生花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意標新二月花
遺失慕莊周,睡去能為蝴蝶夢
學詩類高適,老來始作鳳凰鳴
絢言朱藍文約為美
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祝文學社越辦越好的對聯!
9樓:匿名使用者
八方文人墨舞春秋,
四海部落格妙筆生花。
10樓:筆有千秋業
為您原創,請參考:
匯聚天下文友共襄盛舉;
創作不世華章歌頌祖國。
11樓:只為不負流年
馨香瀰漫飄百里
文人墨客齊報到
有一副對聯哦,關於我們莊傳快さ
12樓:匿名使用者
蒼南中學吧中的題:
「傳快打**傳快」,這是我們語文老師出的。
下聯是,「陳聞聽廣播陳聞」。上聯是說,傳快給某某打**,要他快點。下聯是說,我們學校的一個語文老師,陳聞聽廣播陳訴新聞
金庸**書名對聯
13樓:俁宙吳敵
飛(飛狐外傳)
雪(雪山飛狐)
連(連城訣)
天(天龍八部)
射(射鵰英雄傳)
白(白馬嘯西風)
鹿(鹿鼎記)
,笑(笑傲江湖)
書(書劍恩仇錄)
神(神鵰俠侶)
俠(俠客行)
倚(倚天屠龍記)
碧(碧血劍)
鴛(鴛鴦刀)
。還有一個短篇 的 《越女劍》這就是金庸的15部**。
14樓:神就寂寞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飛狐外傳 笑傲江湖雪山飛狐 書劍恩仇錄連城訣 神鵰俠侶天龍八部 俠客行射鵰英雄傳 倚天屠龍記白馬嘯西風 碧血劍鹿鼎記 鴛鴦刀還有這最後一本**。《越女劍》
好了請給分吧!! 都是手打的哦。
15樓:匿名使用者
飛狐外傳 笑傲江湖
雪山飛狐 書劍恩仇錄
連城訣 神鵰俠侶
天龍八部 俠客行
射鵰英雄傳 倚天屠龍記
白馬嘯西風 碧血劍
鹿鼎記 鴛鴦刀
16樓: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還有短篇的越女劍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