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造字原理 象形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形聲各指什麼

2021-04-20 06:20:47 字數 5933 閱讀 1947

1樓:葵姐是我

象形: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

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

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型別,總稱六書。

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以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完善周密的條例。

2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裡六筆劃的有伉、光、匡、共、各、考、交、件、價、企、伍、伎、仰、吉、圭、曲、機、艮、

六、仲、吉、州、朱、兆、決、匠、地、旨、朵、吏、列、年、劣、同。

1、伉,漢字,拼音kàng,形聲。字從人,從亢(gāng),亢亦聲。「亢」為「抗」省。

「抗」意為「抵禦」。「人」與「亢」聯合起來表示「抵禦者」。本義:

抵禦者。引申義:相匹敵的人。

力量相當的人。

2、光(guāng)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也稱可見光譜。光是由光子為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

對於可見光的範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長在380~760nm之間。

3、匡是形聲字,匚(fāng)為形,王為聲匡(kuāng)又讀「wāng」,有糾正、幫助和估算的意思。同時,還有姓氏即姓匡的,如東漢名人匡孝波等即是。此外,也有字頭前帶匡字的地名,如在安徽大別山區還有匡家莊。

4、件(jiàn),作量詞時用於個體事物,如一件事,兩件衣裳。也指可以一一計算的事物,如鑄件,工件,零件。還有檔案的意思,如急件,密件。

傳說中的件是種人面牛身的妖怪。陶瓷生產中「件」有特殊的含意,指的是陶瓷的大小,製造陶瓷的工藝難易程度。

5、朵,duǒ,象形。小篆字形,下面是「木」(樹),上面象花實之類。本義:花朵。朶為朵的俗字。

請採納!!!

謝謝! thank you!

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象形法,就是描繪實物的形狀或特徵的一種造字法。

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就表示「大」的意思了。

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因為宇宙間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徵都造一個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畫不出來,而且即使畫得出,這種依樣畫葫蘆的造字法也太笨了。

後來為了克服象形字的侷限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又發明了另一種造字法——指事法。

2. 所謂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用指事法造字,這是漢字從象形發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這種方法還不能普遍地應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為符號的點、橫等跟其他筆畫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於是我們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幾個圖畫合起來表示一個意思,即會意法。

3. 所謂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漢字發展到這一步,還不能滿足表示的需要。因為有些意思畫三四個圖還不能解決問題。要是畫五六個或七八個圖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像一個字,倒像是一幅年畫了。

要是真的這樣,那今天我們寫起來多麻煩啊,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於編一本厚厚的***了。我們的祖先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想到了文字是記錄說話的,說話跟聲音有關,那麼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記下來呢?於是就又發明了形聲字。

4. 所謂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

以上六種是形旁、聲旁一般的配合方式,其中以左形右聲為最多,上形下聲次之,其餘都較少。

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儘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溝通了方塊漢字與語音的聯絡,這是漢字從表意邁向表音的一個重大發展,成了漢字發展的主流。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

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

5.轉註法

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如原有一個「老」,表示年紀大的意思,而由於時間和地區的不同,又有用kǎo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於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部首相同、讀音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

」,聲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聲字。

6.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這種假借現象,當初大多是因為沒有本字而暫借一個同音字替代,但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久借不還,鵲巢鳩佔了。有的字本身的意義,倒是後來另找出路才有著落的。

例如「然」,本是燒的意思,底下四點已經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後,只好自己在旁邊再加一把火,變成「燃」字(形聲)。

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這些怎麼解釋7 ??

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這些型別的字分別有哪些

4樓:葵姐是我

象形: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

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

六書,首見於《周禮》,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型別,總稱六書。

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以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完善周密的條例。

5樓:匿名使用者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

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

「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

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

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什麼是會意、指事、行聲、假借、轉註字?

6樓:匿名使用者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

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云:

「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註」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

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

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

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現行漢字的造字法有哪些,現行漢字的造字法有哪幾種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 六書 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 轉註 和 假借 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於 獨體造字法 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 月 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 字像一...

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是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假借 轉註。六書是指漢字的造字方法,即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註 假借 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是 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是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註 假借。1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2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註 假借 3 篆書 隸書 楷書 行書 ...

雲 從 忐 明 車 象 武 凹這些字屬於什麼造字法

會意法 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雲 象形。象雲層形。從 會意。從前後二人。忐 會意。從心從上。明 會意。從日從月。車 象形。象車形。象 象形。象大象形。武 會意。從戈從止。凹 指事。用抽象符號表周圍高中間低。雲,從,忐,明,車,象,武,凹這些字屬於什麼造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