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漫長年輪的風呀
不是五蘊皆空,而是是四念處。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門方法。所謂四念處,就是對四種境界觀察思維,安住心念,從而引發定慧的修行方法。
按照修行,目的是五蘊皆空,但是不一定達到五蘊皆空。
而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一、色蘊,「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一切有形態、有質礙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相當於現在人們所說的物質現象。色蘊又具體包括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因素。
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就說的是這四大。
二、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蘊,通過對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表象。
四、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
五、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比如,區分與認識事物等。
擴充套件資料
四念處和五蘊的關係。
四念處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它是以五蘊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維觀察。簡單地說,身就是色蘊,受就是受蘊,心就是識蘊,法就是想、行二蘊。
四念處與五蘊的關係,是運用「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循序漸進地達到「五蘊皆空」。因此,"四年處"是達到"五蘊皆空"的方法,"五蘊皆空"是修行"四念處"的最終目的。
另外,應當明確地是,「空性」是以「定慧」為基礎的,沒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開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學(戒、定、慧)」為宗旨,以四念處等為方便。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2樓:動力只在我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緣起和十二因緣,四法印,三學,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諸法分為蘊,處,界三類,稱為三科。
蘊就是五蘊,色(物質),受(苦樂的感受),想(對事物的概念),行(無常現象),識(分別、判斷、認識的作用和它門的主體---心)。
處是指十二處:六內處六外處(處就是「進來的場所」之意)。六內處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處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六外處是六內處的對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內處)加六境(六外處)六識(六根的認識)。
緣起:就是藉著條件發生的現象原理。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十
一、生,十
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瞭,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盤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
《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
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絡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
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
『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惡馬,不加控制,將牽人墜於坑阱。
』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
《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這裡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
『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
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
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
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
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
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
六、惡,違揹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
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慾。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迴圈的規律。
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
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
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徵」之意。它們是:
諸行無常(一切生滅變化),
諸法無我(無我性的事物),
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實是苦的),
涅盤寂靜(無苦安穩的境界)。
四聖諦:
苦(現實充滿了汙染和煩惱),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滅(除去慾望),
道(涅盤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維(正確的意志),正語(有益的語言),正業(好的行為),正命(正確的生活),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正念(正確的意識),正定(正確的精神統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為梵語bodhi-pākșika 之意譯,又作菩提分、覺支,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盤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於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處,又作四念住。(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斷。(1)已生惡令永斷。(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瞭,是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1)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5)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六)七覺分,又作七覺支、七覺意。(1)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2)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3)喜覺分,契悟真法,心得歡喜。(4)除覺分,能斷除諸見煩惱。(5)舍覺分,能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6)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7)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1)正見,能見真理。(2)正思惟,心無邪念。
(3)正語,言無虛妄。(4)正業,住於清淨善業。(5)正命,以正當方式生活。
(6)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7)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雜阿含經卷二十
六、卷二十
七、卷二十
八、俱舍論卷二十
五、大毗婆沙論卷九十
六、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小松不小心把家裡的花瓶打碎了,小松如實地告訴了爸爸,卻被爸爸
小松做的沒有錯 爸爸打是錯誤的 這樣子 只能讓孩子 學會撒謊 正確的做法 應該表揚 孩子的誠實 讓後警告他 下次一定注意 爸爸打他是不對的,可爸爸的做法小松也要理解!只能說,理解萬歲!一年語文題 小松不小心把家裡花瓶打碎了,小松如實地告訴了爸爸,卻被爸爸打了一頓 需要這種事改怎麼做呢 首先,這位父親...
觀察日記母雞下蛋五年級作文觀察日記母雞下蛋五年級作文500字
同學們,你們知道母雞是如何下蛋的嗎?聽說母雞下蛋時可有趣了!版 我懷著好奇的心權情來到郊外的農家觀察母雞下蛋。我們一進村,就看見路邊有一群雞,有的在捉蟲,有的在嬉戲 其中有一隻母雞肚子特別大,媽媽告訴我,這隻母雞要生蛋了。這隻母雞真的要生蛋啦!我激動地說。只見它搖搖擺擺走到草窩旁,繞著雞窩轉了幾圈,...
請問什麼叫實地,怎麼看,背熟天干地支五行後怎麼用
你確定背熟了?我.考你哈.卯五行屬什麼?天干地支什麼的背熟了有好處嗎?這對你以後研究歷史是非常有幫助的,能夠很容易推算出歷史時間 如果你要學五術這個是基礎理論必須學。怎麼看自己五行 五行學說也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紀萬物都是由金 木 水 火 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