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的意思,泱泱華夏是什麼意思

2021-04-22 12:01:33 字數 3377 閱讀 7920

1樓:王傑

泱泱就是深遠廣大的意思;中是**的意思,也包含了領導的含義;華是衣著鮮麗的意思,引申為禮儀繁盛,文化昌盛。 那麼「泱泱中華」就是說:深遠廣大的位處**的禮儀文化極其昌盛的國家。

2樓:仐甡冭蒾汒

泱泱:形容深遠廣大的樣子,如:泱泱大國、江水泱泱;

泱泱中華即指淵源流長的中華民族歷史和氣魄巨集偉的大國風範。

3樓:shinelisa公主

深遠廣大的中華民族。

泱泱華夏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淵源流長的華夏民族。

泱泱,指水流的聲音很大;形容深遠廣大的樣子。語出《詩·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1、【(of waters)vast】水勢浩瀚的樣子。

2、【great and proud】氣魄巨集大。

3、【cloudy】雲起的樣子。

4、【disgruntled】借作怏怏。不快、不滿的樣子。

龍王帥水族,泱泱而回。——《西遊記》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

華夏部落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這幾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夏朝(今夏邑,夏邑也是華夏祖地中國的發源地)(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中國奠基性的,以宗法制為根本制度的封建王朝。夏朝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5樓:匿名使用者

泱泱:形容深遠廣大的樣子,如:泱泱大國、江水泱泱;

泱泱華夏即指淵源流長的華夏民族歷史和氣魄巨集偉華夏大國風範

6樓:

簡單點說就是「堂堂中國」的意思

7樓:特侖特蘇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較多見的是分稱「華」和「夏」,「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裔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

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分佈許多氏族部落。距今

四、五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打敗九黎和炎帝,進入中原。黃帝及其後代堯、舜、禹統一融合了苗、黎、夷、蠻等許多氏族部落,與炎帝、夷族組成了聯盟,在黃河中游兩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和其他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華夏族。華夏族何時形成,說者不一,從原始社會、商朝中期、西周中期、東周初期、春秋時期、直至戰國中後期,前後相距達

一、二千年。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相互兼併,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加強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的密切聯絡。氐、羌、巴、蜀、滇、僰、濮、苗、越等族有的融合於華夏,有的在相互同化中逐步發展成為新的族體。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以華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朝華夏族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成分,人口繁衍,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簡稱「夏」。

夏、華, 或華夏和蠻夷戎狄的稱呼, 是民族中的統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為古代漢族稱夏或華乃由夏水華山而來。華山固在漢族基地陝西境內, 但不合民族自稱。

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陝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於夏水, 聯絡不上, 且無所對待, 也不是民族自稱命名的由來。到了漢代, 漢族不稱夏、華或華夏而稱為漢。章太炎又謂由於漢水得名。

按「 漢」字, 古文之形, 義為國中大水, 國中大水是黃河、長江, 不是漢水, 國名由水, 既無對待又非自稱命名之義。作者認為漢人稱漢, 是對匈奴急讀為「 胡」 而言。朝代之最大為漢, 民族亦稱為漢。

漢代匈奴冒頓單于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 北有強『 胡』 , 『 胡』者, 天之驕子也」③ 。匈奴別部的烏桓、鮮卑,《後漢書》中烏桓、鮮卑傳都說他們因住烏桓山、鮮卑山得名。孰不知烏桓是聰明之稱, 鮮卑是瑞獸皮帶之名, 與山無關④。

也為漢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證。(參考黃現璠等著《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23年2月第二期)

注:① ②《章氏叢書》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 中華**解」

③ 日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上編東胡考引用此句文, 查史記、漢書匈奴傳不載此文。

④日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烏桓、鮮卑考。漢譯「 胡」 語有瑞獸帶之義。鳥桓, 蒙古語有聰明之義。

華夏之祖

華夏之祖即黃帝。《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釋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 至於華夏一詞的來歷,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誌」,後來和燕山腳下的龍圖騰標誌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龍」演變發展為「夏商周及晉文公」之說。「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說是「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華,也稱是夏人的同盟者,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併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一龐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泱泱中華江山如畫下一句是什麼

泱泱中華,江山如畫。綠柳桃花,環繞我家。有哪些具有氣勢能夠表達我泱泱中華的詩詞歌賦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這句話是什麼

意思是 說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來輔佐,他苦苦尋找。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生有雙翅的熊飛進自己的懷中。文王夢熊源自典故 飛熊入夢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齊太公世家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 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 所獲霸王之輔 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預示即可找到這個人,於是帶領人馬到渭水邊...

我們的祖國為什麼又稱神州,華夏,,中華

神州即華夏 中國 中土,神州也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 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古今通論 崑崙東南方五千裡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方三千里,五嶽之域,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 混元聖紀 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