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世紀考古發現與古氣候環境

2021-04-24 22:55:13 字數 4775 閱讀 9707

1樓:匿名使用者

1、大約距今2023年前,即公元前2023年,發生了一次全新世氣候變冷事件,古氣候學稱之為『4.2千年事件』。此次變冷事件是全球性的,持續了整個公元前22世紀,導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國時期』的終結,陷入百餘年的動盪和飢餓。

在中國導致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南移,龍山文化原地被較為粗糙的嶽石文化取代。

『4.2千年事件』結束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023年-2023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引發了黃河中下游的大洪水。根據目前考古資料,二里頭文化一期最早開始年代是公元前2023年左右,這個時間差不多是傳說中的夏朝開始成型的時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這次變暖後大洪水引發的對人力物力的組織管理。

同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23年,古埃及也重新開始統一。

2、大約公元前2023年夏商換代,同時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從前2023年到2023年也面臨亞洲移民政權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脅。《竹書紀年》記載,在約公元前2023年夏商更迭之時出現「黃色的青蛙、昏暗的調養、三個太陽、七月結霜和五穀凋零」的現象。根據現代考古和「風暴石碑」的記載,埃及也發生了**、蛙災、瘟疫、冰雹、有毒氣體、蝗蟲、河流枯竭等災難。

《國語·周語》載:「伊洛竭而夏亡。」說明這個時期中國也發生了河流枯竭的事。

有歷史學家把這些事和同時期希臘發生的『米諾斯火山爆發事件』聯絡在一起。據地質學家測定,米諾斯火山(又叫錫拉火山或聖托裡尼火山)爆發事件大約發生在前1628-2023年間,這次火山爆發是有人類歷史1萬年來最大的火山爆發。大火山爆發影響了氣候,導致了「火山冬天」,氣溫降低,作物減產死亡,引發饑荒、動亂。

夏商時期雖然換代時期發生了一些氣候異常,但是整個夏商時期,氣候其實是非常溫暖的,已經有諸多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證明了這個判斷。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帶動物的骨骼。在河南安陽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帶和熱帶的動物骨骼。

河南的古稱「豫州」,「豫」字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誌。[1]半坡遺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遺址(距今3400-3055)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很長的,在此不得不解釋下『4.2千年事件』。

按照冰期理論,『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距今12023年至今)間冰期的一個冰段,只是前22世紀氣候有一個變冷和回升的過程。類似事件還有『5.

9千年事件』和『8.2千年事件』。

3、公元前2023年武王伐紂,公元前2023年周朝建立。西周初年,氣候還處在溫暖期。《詩經》中作於西周初年的詩多次出現「兕觥」這種用犀牛角做的飲酒容器,《詩經·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

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還有犀、象這種熱帶動物。

大約從周昭王和穆王時期開始,氣候開始變冷。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漢水有兩次結冰,分別發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97年,《竹書紀年》又提到結冰之後就發生了大旱。[2]

這次寒冷期持續了大約1-2個世紀,可能長時間的寒冷影響了經濟,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后動亂不斷,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前810年前後短暫宣王中興,前771年周幽王時犬戎陷鎬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時代開始後,氣候又進入溫暖期。這次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大約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個世紀。這次溫暖期是中國上古的輝煌時代,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先秦諸子、秦王掃六合、楚漢之爭、秦皇漢武,這個時期中國歷史璀璨絢麗,無數風流人物登上歷史舞臺,留下傳世的文字、不朽的功業、動人的傳說。

這個時代可以看做是我們民族的少年時代,意氣風發、力爭上游。這個時期華夏走出混沌,出現了第一個**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也在漢代形成了漢民族國家的觀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個長達600年的寒冷期,這個寒冷期大約開始於公元初年,終結於隋朝初期。這個寒冷期包括三國、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亂世。

王莽執政和兩漢迭代時期處於溫暖期向寒冷期過渡的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東漢處在這個大寒冷期的一個較溫暖期,這個溫暖期大約是公元30-180年。18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冷,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220年三國開端。

勒內·格魯塞所著《草原帝國》中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在亞洲的歷史程序中,存在過兩種支配力,一種是亞洲外緣的古定居文明(中國、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點一點地、不顧一切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蠻夷之地」,從長遠的觀點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強大。第二種支配力是從這個大陸的心臟波濤般洶湧而來的、遊牧民的猛烈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產生是因為他們處於飢餓之中,還因為貪食的狼總要以某些方式,隨時搞到較好的、人們豢養的家畜』。

歐亞大陸的心臟指的是西伯利亞森林南緣的歐亞草原帶,這個草原帶上的遊牧民族因飢餓而南下的時候,往往會改變定居文明的歷史程序。遊牧民族飢餓的原因是氣候來到了一個寒冷期,原來適宜的溫度帶南移。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紀歐洲開始的蠻族入侵,同時代中國發生五胡亂華。

在歐洲,蠻族入侵引發的民族大遷徙大約於7世紀初停止,在中國,匈奴、鮮卑、羯、羌、氐北方遊牧民族登上歷史舞臺,左右了中國三百年的歷史程序,直到公元590年隋統一中國。歐洲和亞洲歷史的這種同步,單一原因的解釋是比較乏力的,但是氣候因素是個關鍵。東亞和歐洲的氣候變冷並不同步,不過趨勢是相同的,歐洲有一定滯後性。

[3]大約在4世紀初,中國氣候來到了一個極寒期,這時西晉統一中國不久。遊牧民族的內遷從東漢氣候變冷後就開始了,只是釀成永嘉之亂(311年)恰巧在這個西晉極寒期。在歐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現在東歐草原滅掉阿蘭國,此後一個世紀匈人在歐洲達到極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領阿提拉驟逝,匈人隨之分崩離析,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中國氣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變得極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但並無證據表明北魏遷都與這次氣候變冷有關。

六世紀末的氣候變暖,伴隨著華夏的重新統一。這次統一,氣候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氣候變暖使北方的人口、經濟相比南方更有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統一方式和秦國的統一有些相似,同樣是先取得了蜀地,經過四五十年統一中國,甚至兩次統一戰爭都用了十年左右。『前277年,秦國置蜀郡,前230年,秦滅韓,開始攻滅六國,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後氣候開始變暖的時期,這種兩次相似的統一方式值得玩味。

三國歸隋的這次統一背後值得注意的東西還很多,比如北魏對基層的重組、關中本位政策。尤其是隋唐統一時期,關隴地區重要性的提升和維持,可能和隋唐溫暖期關隴地區的氣候有很大關係。

6、公元600年至公元2023年是一個大溫暖期,這個溫暖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

隋唐時期八水繞長安,柑橘在長安可以結果。這個中古時代溫暖期持續了約500年,比上古時代800年的溫暖期短,但同樣是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頂峰,這個時代的文化璀璨奪目,這個時代英雄輩出。

和上個溫暖期一樣,朝廷都經略西域,長安洛陽都很繁華,政制都有創新、文化都很繁榮。

這個大溫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個較寒冷期。這個一百年的較寒冷期發生了唐末民變、唐亡、五代戰亂。859年浙江裘甫起義,868年龐勳起義,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881年黃巢入長安,884年黃巢兵敗自刎,唐末民變歷時25年。

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國小亂世開端,979年北宋滅北漢,統一中國。公元966-2023年又是一個較溫暖期,是為北宋(960-1127)年間。

7、公元2023年至2023年是一個寒冷期。

北宋大觀四年(公元2023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結冰。公元2023年金滅遼,2023年金滅北宋。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凍死。這個期間值得注意的是,金滅遼、宋發生在氣候驟寒的一個時期(1110-2023年)[4]。在公元1050-2023年,埃及、墨西哥、英國、巴勒斯坦、法國在半個世紀先後發生了大饑荒。

8、公元2023年至2023年是一個溫暖期。2023年開始,蒙古各部統一後開始對外擴張。2023年蒙古聯宋滅金,2023年蒙古滅西夏,2023年,元滅南宋。

2023年明滅元。從2023年靖康之變到2023年明滅元,中國北方被遊牧民族統治了兩百餘年,比永嘉之亂後的大亂世稍微短一點。

9、2023年至2023年是一個寒冷期,廣義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據竺可楨的劃分,這次小冰期裡面比較溫暖的時期有公元1550-2023年和公元1770-2023年,比較寒冷的時期有公元1470-2023年、公元1620-2023年和公元1840-2023年。其中有一個最寒冷時期是公元1650-2023年,期間漢水五次結冰,太湖與淮河四次結冰,洞庭湖三次結冰,鄱陽湖於康熙九年(公元2023年)也結了冰。據說當時京杭大運河一年的封冰期長達109天。

長時間的寒冷會影響農耕社會的經濟,導致稅收減少,進而削弱王朝的權力。2023年前後氣候變冷後就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1351-1367),2023年紅巾軍起義爆發,2023年朱元璋參加紅巾軍,2023年明軍陷大都。2023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明末民變開始,2023年李自成陷北京城,這17年處於1620-1720的較寒冷期。

明亡和小冰期導致的饑荒有關,但饑荒肯定不是單一因素。公元2023年-2023年,日本、孟加拉、法國、愛爾蘭、芬蘭、波蘭、愛沙尼亞先後發生大饑荒,有些地區饑荒還不止發生了一次。

光緒三年(2023年),山西、陝西等地發生饑荒,死亡人數達1300萬人,有人分析這是因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在明清小冰期,馬爾薩斯迴圈規律被學者們提到的次數非常多。

10、2023年至今是一個溫暖期,生產率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讓氣候不再是影響歷史程序的重要因素。即便是現在的溫暖期,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東部和南部,也沒有恢復隋唐時的情況,用單一的氣候因素來解釋好像是比較乏力的。應該是因為地理大發現後,全球各地經濟聯絡變得緊密,海洋變得重要了,加上氣候變冷的因素,導致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東移、南移。

也因為一些人為的生態破壞,比如明代修長城和近代的工業發展等,北方的地理環境難以恢復到隋唐時的溫暖潮溼、水多林密。

考古發現了哪些古代未腐美女屍體,為什麼發現的古代不腐屍體都是女性

探險家覺得最美的女人 小河公主 1934年,新疆小河墓地發現,年代比1980年發現的 樓蘭女 更早。發現者是中瑞聯合科學考察團的瑞典學者貝格曼,貝格曼驚訝於其美貌,在 考古探險筆記 稱是 一個美麗的她 一具女性木乃伊麵部那神聖端莊的表情永遠無法令人忘懷 她有高貴的衣著,中間分縫的黑色長髮上面冠以一頂...

關於考古,探索發現,科學類的節目有哪些

探索 發現 國寶檔案 發現之旅 國寶背後的故事 人物 百家講壇 大家 盯著ccvt10 10套的基本都是吧 有關考古,什麼挖古墓的節目有哪些?1 探索發現 探索 發現 是中國電視史上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欄目以紀錄片手法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 地理 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祕...

陶器的陶器與考古學

陶器的耐用特性 對於考古學家 人類學家及歷史學家來說,陶器研究有助提供資料去窺見古文化的情況。陶器既耐用又脆弱,從即使其他耐用性較弱的工藝品已經完全腐敗至無法辨識,它們仍然存在可以看出其高耐用性。與其他證據組合起來,陶器工藝品的研究對於製造陶器及掌握陶器技術的社會的組織 經濟情況及文化發展的理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