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子魚論戰》也出自《左傳》。是宋楚泓水之戰始末的記述,以對話的形式展現了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激烈衝突。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後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1)將戰。大司馬(2)固諫曰:
「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3)。
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濟(5)。司馬(6)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既陳(8)而後擊之,宋師敗績(9)。
公傷股(10),門官(11)殲焉。
國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傷,不禽(14)二毛。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雖亡國之餘,不鼓(17)不成列。」子魚曰:
「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讚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猶有懼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22),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23)?
明恥(24)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5),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26)焉。
三軍(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30)可也。」
【譯文】
事件背景:
宋襄王欲稱霸諸侯成為盟主。楚國實力強大,鄭國附庸推舉,楚國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討伐鄭國。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大司馬公孫於是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想要戰勝楚國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聽。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鬥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
「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
」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
」(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國君的衛士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藉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子魚說:
「主公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並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麼害怕的呢?
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麼頭髮斑白的敵人?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來鼓舞戰鬥的勇氣,教戰士掌握戰鬥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
(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髮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藉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來鼓舞士兵的勇氣。
利用有利的時機,當(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鬥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簡析】
在此篇文章中,體現了宋襄公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為何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
實在是前後矛盾。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否則不但受了傷,丟了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再不,就必須消敵於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最大的仁慈!
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黴,輔佐了這樣一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作者主要描繪的是一個腐敗愚昧的君主。
【敗績原因】
1、沒有聽從他人的建議。
2、驕傲自大,不屑於通過手段戰勝敵人,所以三番五次錯過時機。
3、除主公問題外,本身國力的弱小也是一點。
【宋襄公錯過的戰機】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宋軍已經排好佇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2、既濟而未成列。【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佇列。】
【「曹劌論戰」與「子魚論戰」的根本區別】
「曹劌論戰」與「子魚論戰」的根本區別是在戰略戰術的不同,結果導致戰果截然不同,一個大勝,一個慘敗。
【兩方在兵力上的劣勢是相同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一個大勝,一個慘敗。根本的區別就在於戰略戰術的不同。】
曹劌論戰的原文和翻譯
2樓:縱橫豎屏
原文:
《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
「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作戰?
」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
「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
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
曹劌說:「可以追擊了。」
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
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
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
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戰鬥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
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援、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後一條。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於貴族的支援,也不取決於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於「取信於民」。
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於民,於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係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
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
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後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
「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於捕捉於**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
一是論述了利於開始**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
在此關鍵時刻,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於化劣勢為優勢。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的初步勝利,但曹劌並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
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於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讚揚曹劌的遠謀,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的啟示,曹劌論戰從曹劌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這一點在魯莊公和曹劌戰前對話中表現得十分清楚。曹劌見到莊公以後,開門見山地問其何以為戰。莊公講,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獨享,必定要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卻認為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莊公又說,祭祀時所用供品必定如禮,從不敢擅自更改。曹劌同樣不...
比較《曹劌論戰》與《賈詡論戰》的相同之處
1 曹劌和賈詡都提出了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思想。2 曹劌和賈詡都認為首先要靠士氣高漲。3 曹劌和賈詡都強調把握戰機。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從曹劌的政治遠見你得到什麼啟示,曹劌論戰從曹劌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一 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於民 二 上下團結 君民一心 團結曹劌 版 知人善用 三 掌握策略 權 以逸待勞 不盲目於 強齊硬戰 四 把握戰機 後發制人 彼竭我盈 一招致勝 憑藉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傳統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藉在戰場上出生入死 浴血奮戰的經驗來指揮作戰,而是靠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