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a事件:曾經,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經常不告訴我就離開我去上班。
b看法:我感到非常難過和恐懼,認為媽媽不要我了
c結果:我就不停地哭,之後媽媽回來我就很緊她
情緒abc理論的案例分析
2樓:忘舊事擁
- 情緒abc理論(自身案例)分析1_教育學/心理學_人文社科_專業資料。運用情緒abc理論簡單分析,要用自身案例,只是我的作業釋出。
3樓:西西哩的小馬甲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衝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幹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麼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祕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麼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裡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祕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祕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更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
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
"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
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
"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準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情緒**
合理情緒**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的一種,因為採用了行為**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合理情緒**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
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閒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什麼仍繼續幹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係。
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參考資料
情緒abc理論.360[引用時間2017-12-20]
「形容經歷過一次就不想要再經歷」的成語有哪些
1 杯弓蛇影 拼音 b i g ng sh y ng 解釋 將映在酒杯裡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出處 漢 應劭 風俗通義 世間多有見怪 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2 草木皆兵 拼音 c o m ji b ng 解釋 木 樹 皆 全 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遊經歷是怎樣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旅遊,就是我上次的旅遊,我和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去旅遊的,我覺得非常開心。我們當時去的地方就是海南,海南這個地方讓我大開眼界,他們這個地方實在是太美麗了。我住的那個酒店,他可以看到海,並且。海南這個地方的水果實在是太好吃了 印象深刻的一次旅遊是與閨蜜同行的大西北之旅,因為欣賞了青海湖的湛...
我是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的女人,今年二十九歲,去年跟前夫協議離婚的,有三歲的女兒撫養權在前夫
36歲了應該很急著找女朋友呀,他為什麼不急呢?你知道為什麼嗎?找到了這個答案或許能解決你的問題。我今天27,但我很急著結婚,只是沒有房子,家也是農村的,不敢找女朋友,不敢結婚 這樣的男人花心,算了早分早好,另找 個,踏實,穩重點的,他逃僻你直接分算了,還有面子點。你好,我想因為你婚姻失敗了一次,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