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看漢書和後漢書入的門,後漢書會比較簡單,裡面有很多都是常用字,專打基礎可以看這個。屬
楊伯峻注的論語是挺不錯的,但是沒有講解。
易經先不要那麼早看,因為涉及到的東西抽象,容易迷糊。
呵,其實精髓也不是隻有孔子的對嗎?
2樓:吾道以一貫之
看原文,不用看白話翻譯的。
講解是枝葉,原典是根本,有了自己的根本,自己的枝葉自然會有,多看多思,你也可以講解一番。
3樓:老孫
1,聽。四書、蒙學都有***,多聽。2,聽熟悉了,再看原文。3,三百千孝、四書讀熟悉了,國學就入門了。
怎樣學好國學
4樓:匿名使用者
上課時認真聽,下課了及時複習。多背點文言文佳作。買本古語詞典,不會的就多翻。你的國語一定能學的快又好。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的孩子,即使不引導他們記住有價值的經典作品,他們也會去背誦廣告詞,流行歌曲。因為重點不在理解,而在記憶,而前者對孩子的成長會更有意義。
最最重要的是,現在小學、初中的教材把國學內容增加到30-35%了,考試也大大增加了國學知識的比重,所有孩子從小學開始,不學也得學了!
另外,國學經典有益於人格智慧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瞭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孩子自小就接觸有價值的書,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裡,能直接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
所以孩子看國學書,選擇古代聖賢的智慧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讀經的人多少都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
如果是小學生看,我推薦三字經、**規,還有(小學生小古文200課)系列,四冊書內涵蓋所有經典的古文、詩詞,**並茂的形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加強記憶,孩子也真的喜歡看。
6樓:棋盤上的小棋子
當代教育家,著名國學專家、讀經教育實踐家、累積式教育法創始人、育心經典讀經教材主編、全家踐行經典的楷模賴國全老師認為:
學習經典的目的是單單為了修心養性、完善人格、和諧社會嗎?怎麼才是完善的人格?怎麼才能和諧社會?
我們來看一段《易經》的文字,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幹,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什麼叫富有?很多人說,精神充實就是富有。這正是近千年知識份子的誤區。
近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學四書,認為精神充實就是富有,其實大錯特錯。精神要不要充實?當然要。
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決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
」如果只是精神充實,自以為是,如何能夠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來,知識分子滿足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於窮困潦倒,不以為憂,反以為喜。《易經》上說:
「舉而錯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你一個人精神充實,**算事業?!舉天下皆精神充實,庶可謂之事業。
而要實現舉諸天下,沒有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你做得到嗎?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業未舉,先明大義。而所謂義者,《易經》上說:
「井以辯義。」為什麼是井,而不是杯呢?因為杯水車薪,不足道也。
而往來井井,則可以無窮也。所以真正的義,不是一個人的義,乃是天下人的義。
什麼是德,什麼是大德?日新之謂盛德。日新,《尚書》中有「日新其德」。
《大學》裡也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麼叫「新」?
我們好好看一看太陽,每天出來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這不就是累積法嗎?太陽也不是每天都能見到,因為會有烏雲,也會偶爾擋住太陽。
每一件事皆如此,讀經也是,日日都讀,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積月累,乃成盛德。
什麼是「生生之謂易」呢?易就是變化的,是自然萬物的必然規律。第一個生,是動詞,變化出,實現。
第二個生,是名詞,新的,新鮮的東西,事物,包括思想。我們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斷地努力,編寫新的教材,錄製新的錄音,這就是生生不息。太陽,她的陽光,是生生不息的,是萬物生長的動力,是成就萬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謂乾」,成就萬物,就是乾,「效法之謂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陽光反射過來,不是自身生髮的,太陽的生生不息,與井水的源源不斷,是真正的大義,是利萬物而不絕的大義。
回到千百年來的讀書人,自己都養不活,還自我安慰,說是精神滿足?這樣是自欺欺人的大話。真正的讀書人,是能夠做到大義,生生不息,善利萬物,富有天下,這才是大業,而不是小家子氣。
讀的書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實現生產力,不能做到自強不息,那個不是大義,乃是小義,甚至是偽義。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經典,要學到的基本智慧。如果我們的孩子通過學習經典,將來一貧如洗,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我們的孩子讀經典,讀出這麼個狀態。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為物質所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絕,才是真正的大義!
7樓:葭萌關下客
1、文化傳承。
2、啟發思維,國學基本上都是哲學經典,各派的世界觀都不一樣,對事物的看法各異,然後都有道理。
8樓:想你的
做中國人,學中國文,不是應該的嗎?
9樓:戈墨徹春辛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祝你學業成功
如何學好國學經典?
10樓:沛沛
《聊齋志
異真生》插圖《聊齋志異田七郎》插圖 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學中華古代經典不妨選擇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興趣。 有一些讀者來信諮詢我關於如何學好國學經典的問題,面對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誠惶誠恐,不是我說謙虛的話,而是本人「真心」地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在國學研究方面連門都沒入,實難承擔給人指點迷津的責任。 然而,詩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面對讀者的信任,我總得有回報吧。
國學是一個殿堂,但構成這個殿堂的磚瓦是文言文,那麼,我在這裡就本人這些年來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大家作一個交流。 讀者朋友請我推薦一本入門書籍,我在這裡倒要另類一下,向大家推薦的不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國古代最牛的休閒書:《聊齋志異》。
請不要大跌眼鏡,請聽鄙人略陳固陋。 起步:學好國學經典中學語文很關鍵 如今的國學熱可謂方興未艾,各類國學班一茬一茬地冒出來,且無退潮的跡象。
這些教育機構最大的特點在於,用「熏習」的方法進行國學教學,針對兒童機械記憶力強的特點,不對經典進行解釋,而是通過反覆的朗讀和背誦,將經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習」是不錯的方法 這種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學性的。例如唐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簡單的線條描摹空靈或蒼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沒法跟兒童解釋的,不如讓他們先背熟了,等到適當的時機,等到他們與唐詩的緣分到來了,古人描繪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時沒有這些詩墊底,就算他碰到了類似的景色,他在欣賞時的美學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國學教育組織還有一個特點,在現有教育體制外操作。有些國學私塾教師(當然不是全部)認為,學校的教學會干擾國學的學習,不如先製造一個相當封閉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裡專心接受古代經典的薰陶。
前一段時間微博上透露,有七對家長選擇「隱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國學經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與否,和現有教育機制衝突與否,本人沒有資格做判斷,就我本人而言,後來之所以能有幸成為暨南大學唐宋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還真得感謝中小學時期的應試教育,其他的不說,就文言文學習而言,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為我的文言文閱讀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底子。 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篇,但學習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無味,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時反覆又反覆,講來講去就是用粉筆敲打著黑板:
「記住,一定要記住,這裡是定語倒置,這是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這是疑問代詞做賓語,到時候高考你就因為這裡少了一分,沒被錄取,老師我概不負責,曉得不?」。 猶記得老師的粉筆一點點變成碎屑,在教室裡飛揚,在我的視覺裡飛揚,讓我覺得那時候的文言文學習真是像粉筆灰一樣細碎而無味。
那些名篇,在當時讀起來真是所謂「文章硬似鐵,讀來滿口血」。然而,出於對高考失分的恐懼,我們哪怕是讀得滿口血,也要把這些知識嵌入自己的文化庫存裡。 掌握基本字句很關鍵 後來考上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
當時的良師兼益友賀益德先生勸我讀一些國學經典,我答應試一試,戰戰兢兢開啟古代先賢的著作,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居然沒有太多閱讀障礙,十句裡面能讀懂六句七句。中學時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筆記,那些討厭的什麼「定語倒置」、「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疑問代詞做賓語」,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規則,而是手中的屠龍刀、倚天劍,在千軍萬馬中馳騁自如,以為會讀得「滿口血」的深奧經典,卻讀得「滿口香」。
偉哉,中學時代的文言文教學,對那時候的語文教師,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時細碎的粉筆灰,卻是閃著智慧光芒的滿天星星。 因此,閉起門來讀國學固然是一種方法,而中學文言文學習也是很管用的。
說了半天似乎跑題了,下面該聊到《聊齋志異》這個話題上來了。 國學課本:不妨先選有趣味的有個性的 我在大學期間,打算系統地學習一下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但我那時沒有這樣一個概念:
先儒家,再道家,再讀大部頭史書。彷彿不讀《三字經》和《論語》,就不好意思入門一般。不是這樣的,我當時選擇的入門讀本是《聊齋志異》。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從接受角度而言,「聊齋」和我們是沒有障礙的。唯一的障礙在於語言,但對於有著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經不算一個大問題。大家知道《促織》這篇中學課文,講的是明朝的一個書生,全家因為上貢蟋蟀而導致的悲喜劇,神奇劇,我對這篇課文可謂是滾瓜爛熟,拿著《促織》當通行證,去研讀《聊齋志異》,居然水到渠成。
原來,這麼一部大書,四百多個故事,居然轉來轉去也就是高中時期講的那麼幾十個句式,那麼一些詞彙。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這個套路,大多數閱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聊齋」是充滿故事情節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碰到一個字句,用現有知識儲備弄不明白,但你實在想弄明白這個故事,於是就會主動絞盡腦汁去解決這個技術問題。
同時,我們過去對「聊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節去解析未知的語言障礙,於是糾結豁然而解。 而且,「聊齋」與我們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貼近,蒲松齡所喜惡的,也是我們所喜惡的,蒲松齡所垂涎的,也是我們所垂涎的,在三觀上,我們和蒲老師幾乎零距離,除了那點古人的侷限性,這種貼近能減少學習上的很多障礙。 與相對深奧的國學經典相比,「聊齋」也具有鮮明的畫面感,當然,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畫面感也很強,但這種畫面感還需要一定修行才能體會得到,「聊齋」則沒有這個距離。
如《嬰寧》一文:「見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曲折而西,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肅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內。
」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釋就能領略。 因為文字美,而且又貼近,你就會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覺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讀「聊齋」對提高寫作能力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學習路徑:
先讀故事性的再讀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聊齋志異》,對書中的基本句法,對文字中體現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瞭解,接著讀《史記》。《聊齋志異》是草野版的《史記》,而《史記》則是史家版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馬遷嗎?不是自稱「異史氏」嗎?
而且,《史記》也是以故事性見長。 另外,「聊齋」是本有脾氣的書,《史記》也是本有脾氣的書,讀國學,不光是學會溫良恭儉讓,也要學點脾氣和血氣。 先懂「聊齋」「通鑑」 再懂《古文觀止》 有了《聊齋志異》打底,讀《史記》就順暢多了,接下來讀《資治通鑑》就順暢了,再接下來就讀《春秋左傳》,然後是《論語》、《老子》、《莊子》《古文觀止》………我們熟悉的《古文觀止》雖然也是入門讀本,但說句實在話,我們現在要懂文字裡面的士大夫思維,還真得有《史記》和《資治通鑑》來打底子,而《聊齋志異》是底子中的底子。
因為《古文觀止》裡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記》《資治通鑑》所記載的時代裡,在《聊齋志異》裡也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和追求,都源於這些史書記載的時代,他們的三觀,只有《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鑑》才能說明。抽掉這些背景,我們和《古文觀止》就很隔膜了。 說句實在話,我是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讀完整篇幅的《論語》,到現在,才對《古文觀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鑑》的基礎上讀《論語》,人家是在《三字經》《論語》的基礎上讀《史記》《資治通鑑》,然後才讀閒書《聊齋志異》,我是倒過來讀的。
當然,也不是說非得到二十歲才讀《論語》,非得到三十歲才讀《古文觀止》,而是說後者的味道,要藉助前者的鋪墊,不妨放在一塊讀,互相作為註釋,這才是讀書的妙處。 我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愛好,是以中學階段為起點的,從《促織》出發,到「聊齋」,到《史記》,到《資治通鑑》和四書五經,老莊孫墨,最初的基礎是中學語文老師打下的。因此,在這裡,我要向中學階段的語文老師表示敬意。
如何看待背國學,國學熱呢,如何看待「國學熱」現象
多帶寶寶讀一讀,寶寶自然就記住了,寶寶才三歲半,切記不要讓寶寶死記硬背的,平時就把國學什麼的,當作背景 放給寶寶聽就好。檢視原帖 希望採納 如何看待 國學熱 現象 國學熱 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潮流,其實學習國學其實更能好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先人的文化遺產得以保住,儘管國學當中有不好的思想,但是隻要我...
如何自學英語,如何自學英語
首先必須先接觸多一些英語 買碟回來學。有了一定的語感再學語法 語法是英語最重要的一部分 買語法書來看 看懂了再多背單詞。方法已經給你了,但是你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你能堅持,三分鐘熱度是學不好英語的,語言這種東西是長期的積累!加油 三步驟1.大概1個月左右瘋狂看美劇,不停看不停看.外加英文雜誌.如 e...
如何自學英文,怎麼自學英語??
你要多背一點單詞啊 看看牛津詞典這些 提高很快的 比較困難啦 如果是日常需要的話 可以多接觸些國外電視書籍之類的 鍛練口語 最好是中英對照的那種 書蟲就不錯 要是要參加考試過級的話,就建議買些考試題,熟悉下題型。學習則應該從基礎學,比如,音標基本語法。培養語感很重要,有的人語法不懂,但英語很好,就是...